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地名,是民族文化的产物。深入地研究中国地名将有助于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0几个少数民族的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7%,其分布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2.5%。汉族人口虽多,是由少数民族融合而成的;越往古代,今少数民族的先民的分布越广阔,据《史记·夏本纪》引先秦《尚书·禹贡》、《后汉书·郡国志》、唐《括地志》、宋《舆地广记》、《大明一统志》、清《读史方舆纪要》等等历史地理典籍  相似文献   

2.
六国考     
一 六国的起源 据《史记·复本纪》云:“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索隐引《地理志》:“六安国六县,咎繇后偃姓所封国。”咎繇即皋陶。六,即指六国,据文献记载,在夏代即为皋陶少子的封国。《路史·国名记乙》云“六,中甄  相似文献   

3.
骆越之“骆”义何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族是我国先秦和秦汉时期活动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一个古老族群,因其部落众多,故史有“百越”之谓。 骆越是越族一支,分布在“今广西西部和西南部、广东西南部和海南岛以及越南北部。”其名称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南越列传》和桓宽《盐铁论·地广篇》,但都只称“骆”而不及“越”。到班固《汉书·贾捐之传》始称“骆越”。这说明“骆”是骆越的前称之名。  相似文献   

4.
僰人考     
先秦时期在今川南一带的僰人已进入阶级社会,建有地方政权。《史记·西南夷列传正义》谓:“戎州,北临大江,古僰国”;《汉书·地理志》僰道条引应劭语曰:”故僰侯国也”;《通典·州郡》载:“南溪,故僰侯国也”;《括地志辑校》卷四说:“今益州南戎州,北临大江,古僰国”,《庆符县志·武功记》云:“秦时,僰道王据守横江,李冰破之,追北于汉阳山”,以上诸书皆已明载。“僰,犍为蛮夷,从人棘声”,“僰属犍为,音蒲北反”,《水经注·江水》引《地理风俗记》说,僰乃“夷中最仁,有人道,故从  相似文献   

5.
古州考辩     
唐杜佑《通典·卷184·州郡·14》曰:“古州,今理乐古郡,土地与临潭郡同,大唐置古州或为乐古郡。领县三:乐古、古书、乐兴”。同书卷183,州郡13曰:“瀼州,今理临江县”。“贞观中清平公李弘节寻刘方故道开置。”“以达交趾,今州在林之西南,交趾之东北(州界有瀼水),其后或为临潭郡”。 后晋刘(日旬)《旧唐书·志第21·地理4·卷41·岭南道·容管十州》条曰:“古  相似文献   

6.
周孙武撰。考《史记·孙子例传》载,武之武十三篇,而《汉书·艺文志》乃载,《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故张守节正义以十三篇为上卷,又有中下二卷。杜牧亦谓武书本教十万言,皆曹操削其繁剩,笔其精粹,以成此书。然《史记》称十三篇在《汉志》之前,不得以后来附益者为本。牧之言固未可以为据也。此书注本极多,《隋书·经籍志》所载,自曹操外,有王凌、张子尚、  相似文献   

7.
《史记·西南夷列传》载:“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常頞接着李冰修筑的僰青衣道,从僰道(宜宾)将道路往南延伸,经朱提(昭通)汉阳、(威宁)修到味县(曲靖)终止。“五尺道”就是指的这条道。《史记》司马贞《索隐》说:“谓栈道广五尺。”《汉书》颜师古《注》说:“其处险阨,故道才五尺。”这就是“五尺道”名称的由来。唐张守节在《史记·正义》引李泰《括地志》说:“五尺道在郎州。”郎州是唐贞观年间改南宁州所置,在今天的曲靖,说明“五尺道”的终点站在曲靖。《辞海》五尺道条目是这样说的,五尺道为“古道路名,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加强中原地区和西南地区的  相似文献   

8.
(二)出自百越系统的各族《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即汉、晋以前的“西南夷”地区以属于“夷”和“越”的民族最多。“夷”指的是出自氐羌系统的民族;“越”乃属于百越系统的部落。越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带的古老族群,其分布区域是自东南沿海往西至西南和中印半岛北部一带。公元前五世纪时在今浙江一带建立的越国是越族中的先进部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索隐》说:“越在蛮夷,少康之后,地远国小,春秋之初,未通上国,国史既微,略无世系。”《汉书·严助传》说:“越方外之地,翦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受正朔。”即在春秋以前,越在南方自成一个族群,较之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为落后,被视为“蛮夷”,  相似文献   

9.
我国历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部族。《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日淳维。”“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攻战以侵伐。”据《史记·索隐》引张晏说:“殷时始迁北边。”  相似文献   

10.
元明清时期怒江地区的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明清时期怒江地区的民族肖迎怒江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南麓,上游称黑水河,流经西藏后从云南西北部贡山县青拉桶进入云南境内。《汉书·地理志》的记录中称怒江为“周水”。《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唐县(今云龙县西部至保山北部一带),有周水(怒江),从徼外来。”...  相似文献   

11.
一、楚辞时期的侗族 要探讨古老侗族文化的贡献,还得从侗族的悠久历史谈起。 侗族史家们已基本认定,侗族在古代属越,是越人的一支。“越”在当时是我国长江下游以南的古老族群。《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索隐》说:“越在蛮夷,少康之后,地远国小。春秋之初,未通上国,国史既微,略无世系”。《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南中在昔  相似文献   

12.
一部由武汉市汉南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浩元、副主任谭永明任正副主编,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编纂的《汉南区志·人大志》通过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终审。《汉南区志·人大志》是新编《汉南区志》的组成部分。这部志书真实地记录了汉南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汉南地区不同时期的发展史、组织机构、代表构成、沿革及大事等。全书共分10章38节,约15万字。  相似文献   

13.
说颛顼     
屈原的《离骚》和司马迁的《史记》均曾明谓楚人禘祖颛顼。楚乃颛顼之后,当无疑问。我们现在进一步要问的是:颛顼是谁?他是何方人氏?为什么要名之曰“颛顼”? 传说中的颛顼是一位古帝。《史记·五帝本纪》说他: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以知事,养材以养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絮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蟠水。动静之物,小大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说文解字》释颛顼: 颛,头颛颛,谨貌;顼,头顼顼,谨貌。  相似文献   

14.
从樊绰《云南志》论唐代傣族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志》,又有《蛮书》、《云南记》、《云南史记》、《南夷志》等名称,是唐朝人樊绰所著。唐懿宗咸通三年(公元862年),蔡袭代王宽为安南经略使,樊绰为从事。他认识到南诏地方政权和唐朝关系的重要性,对南诏统治区的政治、经济、民族、山川、交通等方面,做了一番详细的调查研究,并参考唐代在他以前去过云南的袁  相似文献   

15.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精神现象,其本原是什么?在我国古代文学论著中最具权威性的论断是《乐记·乐本》篇所说:“乐者,……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精书·音乐志》载沈约就梁武帝萧衍《思弘古乐诏》所作《赛答》称:“《乐记》取公孙尼子。”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也说:“《乐记》者,公孙尼子次撰也。”又《隋书·经籍志》有“《公孙尼子》一卷”,注云:“尼似孔子弟子。”公孙尼子当是今存《乐记)}最早的作者。虽然该书后来经历苟况、刘德及其手下儒生、司马迁、戴圣、诸少孙、王禹、刘向乃至马融等人的整理和改造,…  相似文献   

16.
天水伏羲庙     
甘肃省天水市伏羲庙,坐落在天水市西关伏羲路。天水修建伏羲庙,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记》中写到:“太皇疱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  相似文献   

17.
悠悠环路情     
悠悠环路情魏毅合肥市一环路建设系列报道之一引子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合肥在汉代即为"全国18个大城市之一"。──转引自《合肥城市建设志》概述"安徽需要大城市,目前首先要把合肥建设成为现代化大城市"。──摘自回良玉省长《政府工作报告》一、决策合...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系统地阐述其经济思想。它实际上就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所阐述的某些经济思想,仍然很有价值,值得现代人借鉴。如“无为”的经济哲学思想、商品交换和商业经营的思想、人的经济行为为利益所趋动的思想,以及利润、利息作为能否从事经营的标准的思想等等。下面就这些思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经济哲学思想:承“无为”、去“无欲”在《史记·货殖列传》开篇,司马迁就引了《老子》的一段话:“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接着…  相似文献   

19.
同川而浴     
《尚书·大传》曰:“吴越之俗,男女同川而浴。”可知这一习俗,为吴越人所尚。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有记载,风行于东南沿海,即今之江浙一带,且与《汉书·贾捐之传》记载的“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不同。两者虽然同是一川共浴,但前者说的是不同性别,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民的传统思想、道德规范常表现于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居留海外数代甚至数十代,大多仍保有中国的传统习俗,其后世子孙仍然眷恋故土,怀念祖国文化。历史名人徐福、刘邦和郑成功遗留在日本的亲族,就表现出这一伟大精神。徐福东渡日本,《史记·秦始皇本纪》、《淮南·衡山列传》和司马迁同时代的东方朔《海内十州记》,均有确切记载。此后中国历朝史传、杂记、史略以及日本官书相继有类似文书刊布。齐人方士徐福,字君房,曾3次出海探险。第一次由琅琊扬帆东航,先至朝鲜,而后转往日本九州北部和歌山熊野郡之新宫佐贺地区。此为徐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