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党的十六大向全党提出的重要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该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机关党的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对象主要是各级党政机关中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尤其是掌握各种权力的党员领导干部,他们是党执政的中坚力量,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负有崇高的使命和重要责任。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依法行政能力、工作方式和工作  相似文献   

2.
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这些关系到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问题,必须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予以解决。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讨论和决定来看,我党对此回应是全面的、系统的和深刻的。我们党要在社会主义民主体制的基础上确立自身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成为举国上下支持和拥护的执政党,这将决定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相似文献   

3.
党的执政能力作为一个整体并非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能力的简单相加。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配备到重要岗位上去的干部,个体素质都很强,一旦组成一个班子,却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这不但影响了执政的效果,而且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其中,当然有个人的因素,但更关键的,恐怕还是制度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建立科学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机的、不可或缺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国家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推进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提高各级党政干部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要围绕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要素,以提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为重点,提高各级党政干部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5.
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通过 ,反映出我党在新形势下对自身执政地位、执政模式和执政规律认识的自觉。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既是我们党实践的宝贵经验 ,又是今后提高执政能力的主要思路和行动脉络。  相似文献   

6.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目。党员干部在处理农村事务中,是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处事原则,直接关系到员干部在农民群众中是否树立了廉洁清正的形象,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政地位的巩固,直接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应引起高度重视。一、公平公正公开是农民群众的所盼、所愿。在解决了温饱逐步走向小康的今天,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大大提高,民主意识、参政意识、法律意识大大增强,在农村一系列问题上表现了很强的参与意识,他们由过去的注重关心经济利益发展到既关心经济利…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精简会议和文件。精简会议和文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中央对此一直十分重视,多次发出通知和意见,做出部署并提出具体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也都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不能说已经彻底解决好。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要从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精简会议和文件的深刻意义,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时代的发展使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使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阶层结构的迅速变化,要求党的意识形态更具包容性和灵活性;公民社会的兴起,要求党有更加高超的协调和驾驭社会的水平;现代传媒技术的高度发展,要求党有更强的吸引和引导公众的能力;世界性的政府变革,要求党更加科学地运用公共权力。  相似文献   

9.
党要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必须要有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潮流相适应的执政方式作保证,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国际交往对我国各级政府的行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各级政府适应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已经明确提出建立有限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的目标以后,党的执政方式科学化问题,更成为党的建设中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目标要求,为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执政党的活动总是处在一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之中。就中国共产党而言,当前既处在良好的国际国内执政环境之中,也面临着诸多不利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党要充分利用和维护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对于不利的环境,要主动出击,努力改善,变不利为有利,变挑战为机遇。  相似文献   

11.
从增强社会凝聚力,政治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国际政治领域的斗争三个方面来论述和分析新时期共产党增强执政合法性的必要性。新时期党执政合法性的增强必须加强党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培养参与型政治文化和形成制度参与的能力建设,加强建立社会公正利益保障机制的能力建设,反对官僚政治和严厉惩治社会腐败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2.
民主政治与共产党执政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两个方面。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属于最高历史类型的民主。它的政治伦理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先进性的集中表现。加强党的建设,开展对党员的道德教育、党性教育和“极点教育”,完善对党组织的监督体系,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每个党员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中国共产党就能够带领全国人民胜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任务,从而表现出高度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3.
方立 《理论前沿》2004,(6):10-12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始终是工人阶级政党必须根据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的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创造性地运用于我国工人阶级政党建设的具体实际,形成了有中国特点的党的建设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  相似文献   

14.
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国情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在国情基础和执政目标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从5个结合上下功夫:在执政理念上,实现态度与能力的结合;在执政方略上,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在执政体制上,实现继承与借鉴的结合;在执政方式上,实现民主与法治的结合;在执政环境上,实现发展与和谐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其中依法执政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是新时期党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刘奎波 《理论前沿》2009,(11):F0002-F0002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是全党面临的一项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在于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型政党。习近平同志近日在中央党校强调,爱学习、勤读书,通过读书学习来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这是新形势下做一名称职的领导干部、胜任地履行领导职责的内在要求和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7.
党的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什么是党的执政能力?《决定》的定义是:"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这是党中央的文件中,第一次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定义。理解这个定义,全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有必要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凸显出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要求中国其产党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整合社会各阶层利益、统舍人民意识形态等等,能否有效地整合社会是衡量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高低的关键性指标,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社会整合能力不仅是党应对社会转型的现实要求.还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是党完成目标任务的战略选择,社会整合能力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执掌政权已有50多年的历史,领导改革开放也近30年了。50多年的执政中,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时期党的执政也面临艰巨的挑战。她已经从—个领导全国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革命党变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执政党;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变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相似文献   

20.
党的执政能力 ,是执政党在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所具有的本领和能力 ,是执政党理论水平、领导水平和自身建设水平的综合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 ,随着党建的不断加强 ,执政能力也不断提高。但是 ,跨入新世纪后 ,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我党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 ,党中央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议 ,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 ,我刊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以推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