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强党性修养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发展和成长的必修课,也是每个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基层党员干部肩负着直接联系群众、组织群众的重任,是党在基层的领导力量,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形象直接关系到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基层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尤为重要。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从理论、政治和道德三个维度不断加强党性修养。  相似文献   

2.
<正>"群众路线并不高深、也不遥远……需要掏出心窝子与群众交流,用真诚为群众解难事,用行动叩开群众的心扉。"这是乐山一位基层干部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全省468万余名党员干部普遍受到了一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深刻教育和思想洗礼,宗旨意识不断增强,为民务实清廉成为党员干部共同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
正春节期间,西吉县各级党组织积极动员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走访慰问、解决纠纷、宣传政策、传授技能,不断深化党员干部服务基层群众活动,为即将开展的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出了行动动员。一是深入基层一线,做群众的贴心人。制定了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普通党员包户的包联责任制,党员干部做到每周至少走访一次所包村户,及时掌握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撰写民情日记,在走访中发现的问题能够解决的及时解决,当时不能解决的,及时向组织  相似文献   

4.
王帅 《先锋队》2013,(22):42
基层党员干部是基层各项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服务者,是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成小康的骨干力量。他们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党的形象;他们作风的优劣,从某种角度上讲,反映着党风的好坏。增强创先争优意识,是基层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备品质,是干事创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作风,是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基层党员干部大力转变干部作风、增强创先争优意识应从下  相似文献   

5.
增强群众意识、增进群众感情,对党员干部来说,是一种政治要求,也是一种工作要求,更是一种人格要求。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群众意识淡薄,缺少对群众的真挚情感;与基层群众密切联系不够,服务不够;自身人格形象不佳。增强群众意识,增进群众感情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加强理论学习教育;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践行"为民务实清廉"崇高风范;积极主动与群众交流情感。  相似文献   

6.
赵淑芳 《党的建设》2013,(11):32-32
在高校后勤系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着力解决“四风”问题,将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要紧紧抓住教育实践活动的契机,让为民务实清廉成为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使为民务实清廉蔚然成风,积聚起上行下效、凝心聚力、推动高校后勤工作发展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7.
增强群众意识、增进群众感情,对党员干部来说,是一种政治要求,也是一种工作要求,更是一种人格要求。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群众意识淡薄,缺少对群众的真挚情感;与基层群众密切联系不够,服务不够;自身人格形象不佳。增强群众意识,增进群众感情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加强理论学习教育;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践行“为民务实清廉”崇高风范;积极主动与群众交流情感。  相似文献   

8.
党的群众基础在基层,党的发展活力在基层,党的执政成败还在基层。"访惠聚"活动不仅是了解基层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主要手段,还是叩开党同基层、党员干部与基层群众的"心门"的一把金钥匙,更是党了解基层、服务基层,抓基层、打基础的重要抓手。通过对和田市纳尔巴格街道阿格其布拉克社区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分析,"访惠聚"活动加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并实现了"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9.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十八届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履职以来,日益彰显其执政方略,即提升形象、描绘愿景、深化改革。其中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党的自身形象,为全面深化改革扫除障碍,初具成效。继续强化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增加党员干部的外部压力以及在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才能真正坚持好党的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10.
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采取"234工作法",坚持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党员,切实促进了基层党组织服务效能的发挥。突出"两项重点",夯实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基础。一是突出"领头雁工程"。真正把党性强、能力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进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同时,加强后备人才特别是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集中对1135名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干部进行培训,提升他们服务群众  相似文献   

11.
祝灵君 《当代贵州》2014,(33):66-66
正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组织处在群众工作中的前线,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群众工作基本白干。"群众工作的好坏,是测量党组织巩固程度的标准之一。"群众身边党员干部的形象决定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基本形象。如果群众身边的党员干部"立"不起来,党的感召力就会下降,上级组织再努力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这决定了党的基层组织在群众工作中的重要性。党的基层组织必须坚持"一线工作法",在一线解决好群众的  相似文献   

12.
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根植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改进工作作风中解决群众问题、维护群众利益,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党获得更广泛、更深厚、更可靠的群众基础,使党的事业之基更加牢固。  相似文献   

13.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风问题关系人心的向背。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是联系党组织与基层群众之间的纽带,他们的作风形象直接影响着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龚定荣 《学习月刊》2014,(16):46-46
当前,潜江市上下都在扎实有序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活动开展得怎么样,能否取得真正实效,关键在于"认真"二字。不认真就会走过场、搞形式,就难以达到党员干部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活力进一步增强、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深刻阐述了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强调指出做好群众工作,是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是当前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省委书记卢展工反复强调,要提升为民意识,突出为民发展,健全为民机制,树立为民形象。这些都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和要求上来,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乐于做、敢于做、善于做群众工作。  相似文献   

16.
“社区主任,总支书记。光明磊落,一身正气。襟怀坦白,心存仁义。党员中坚,一面旗帜。居民疾苦,挂在心里。一心为民,多办实事。一颗红心,奉献社区。群众赞她,爱民书记。”这是市民潘树良心目中的一名普通社区干部形象。  相似文献   

17.
本期“舟与水写真”编发了一组文章,集中反映在我省陕南、陕北的抗洪救灾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及其感人事迹。从这组文章中可以看出,在生死攸关的危难时刻,冲锋在前的是党员干部;在公与私的考验面前,舍小家顾大家的是党员干部。哪里最危险,党员干部就奔向哪里,有的党员干部甚至为救助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时,是他们一声高喊:“不怕死的跟我来。”他们用豪情感荡众人,用义举震慑洪魔,用自己大无畏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带领灾区人民群众抗洪救灾、重建家园。从他们身上,人们看到了共产党人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襟怀和舍己爱民的共产主义品质。虽然洪水能冲毁灾区的房屋校舍,却冲不毁在“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中建立起的牢固的党群干群关系。党心民情相映照,众志成城抗洪魔,“三个代表”见行动,危难时刻显精神。这正是我们编发这组文章的用意所在。  相似文献   

18.
<正>"走基层"390万人次,结成帮扶对子310万对,处置信访积案4万件,为群众办实事好事53万件……一个个数字有力地证明了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党员干部的实践成果。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省在机关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走进基层、深人群众;在城市开展"双报到"活动,党员干部深人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在藏区开展"结对认亲",结对  相似文献   

19.
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党员干部要想尽职尽责、有所建树,必须进一步提高党性修养、增强工作本领。一是更加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全心全意为民服务。党员干部要自觉加强作风建设,牢牢抓住群众路线这条党的生命线,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思想和行动中。要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扎实  相似文献   

20.
连辑 《党建》2013,(4):23-23
双联行动让干部和群众双受益甘肃省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深入实施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着重解决贫困村和特困户的脱贫致富问题。双联行动是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实践创新,成为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有效载体。双联行动搭建了干部深入实际了解群众所需的平台和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的载体,得人心、顺民意。农民群众进一步坚定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机关干部接了地气、了解了民情,提高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