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标志着以美苏对抗为中心的冷战正式结束。十年来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冷战思维依然盛行,冷战给国际关系造成的阴影并未消失。因此,在冷战结束十年之际认真思考一些问题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弗朗西斯·福山和塞缪尔·亨廷顿等人都在努力寻求世界政治体制的替代方案。然而,这两位学者研究的出发点是西方现代社会至高无上,在这一前提下无法推理出适合冷战后21世纪的可行体制。新形势下,中国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一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谋求共识,避免对抗和冲突"的主张一脉相承。中国在解决经济、社会和外交等问题中的务实、折衷做法反映出了这一点。与西方现代理念不同的是,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明显的包容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的转变1991年苏联的解体正式宣告了以美、苏对抗为主要特征的冷战时期的结束。从此,世界进入“后冷战”时期。美国意识到发生全球战争的可能性在不断减小,而地区紧张形势却往不断加剧,面对新的世界格局,美国对其军事战略作了重大调整,把重点由“全球性防御”转变为“地区性防御”,并明确指出这一新战略的核心为“保证战略威慑力量、在主要地区保持前沿军事存在、对危机作出有效反应以及保持国家重组军队的能力”。为满足国家军事战略的需要,1992年9  相似文献   

4.
<正>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结束,时至今日已有70年。在法国,人们以节庆的形式来纪念这一天。在集体记忆中,它一直是个重要的日子。然而,5月8日这一天的重要性也曾经发生改变:我们知道,苏联于1965年将5月9日确立为正式的反法西斯胜利纪念日——这也是俄罗斯人民所记住的日子。在法国,5月8日纪念日曾一度被第五共和国前总统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Valérie Giscard d’  相似文献   

5.
1991年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数十年之久的冷战结束了。冷战的结束使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国际政治关系和国际经贸关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冷战后的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下是在这一国际背景下进行的,并  相似文献   

6.
阿尔多·马切西的《拉丁美洲的激进左派——全球六十年代中的反抗与冷战》一书关注了冷战时期的拉美左派武装斗争从"乡村游击战"向"城市游击战"的转变,并指出这一转变建立在各国左派交流合作的基础之上。这种左派之间跨越国界的交流合作,一方面催生了联合游击队,另一方面也致使当时拉美各国军事政府采取了联合的镇压行动。冷战给拉美左派留下的政治遗产以及有关"革命"与"改革"道路的争论延续到今天并继续影响着拉美政坛。  相似文献   

7.
南方朔 《南风窗》2014,(10):94-94
<正>美国在欧洲对付俄罗斯,在亚洲对付中国,这并不是偶合的事件,一定有经过沉思熟虑。美国已在为后冷战的行动展开布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冷战时代,而苏联解体后,人们称之为后冷战。但冷战结束了吗?其实并没有,而是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进行着。因此,后冷战时代是一种更明目张胆、鲸吞蚕食阶段的开始。美国与北约合作下肢解了南联盟,美国运作之下,前苏联地区出现了各种颜色革命,接着又联军入侵,推翻了伊拉克和利比亚的政权。因此,最近发生在乌克兰和克  相似文献   

8.
1956年秋匈牙利所发生的那场令人惊心动魄的危机,在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写下了极其沉痛的一页.而一年半后这场危机的主角即匈牙利部长会主席纳吉·伊姆雷的惨遭处决为事件更增添了一抹悲剧性的色彩.本文主要依据冷战结束后获得解密的前苏联、匈牙利以及其他相关国家的档案,描述并分析"纳吉案件"源起、发展与演变的全过程,以期透过这一历史悬案为深入解读冷战时期苏联与东欧的相互间关系提供一个典型案例和历史视角.  相似文献   

9.
一些人认为,冷战结束意味着新欧洲秩序的出现,但俄罗斯的三个决定,即退出常规武器公约、阻挠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SCE)在选举监督领域的工作、拒绝批准欧洲人权公约第十四款欧洲人权法院改革议定书,标志着后冷战欧洲秩序的终结。本文认为,后冷战欧洲秩序危机的核心不是民主和独裁的冲突,而是欧盟表现出来的后现代国家和俄罗斯表现出来的传统现代国家的冲突。在俄罗斯无限制地追求国家利益和对抗西方的新倾向背景下,西方不应该从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外交政策突然转向专注于国家利益的接触政策和19世纪的权力政治,期望这样做来改善西方与俄罗斯的关系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在仅仅十年之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变化的震撼性几乎波及到所有领域。人们的思维角度在不断进行调整,而最让人感觉需要调整的就是关于国家关系的思维模式。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在经过冷战结束这一措手不及事件的打击之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者在做着两件事情,一件事是对国际关系理论在预测国际关系发展趋势判断上的缺陷进行反醒;另一件事是对冷战后出现的种种新的国际关系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和理论构建。这两件事做下来的结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新保守主义外交理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保守主义外交理论以冷战的结束为分界线,分为冷战期间与冷战后两个阶段。冷战时期是新保守主义外交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核心的外交理念——反对共产主义和提倡美式的民主价值都形成于这个阶段。在冷战后,面对美国一极独大的局面,新一代的新保守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外交政策主张。“单极世界论”和“新帝国论”成为其两大支柱性理论。然而,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缺点使新保守主义指导下的外交政策受到了人们广泛的批评,但鉴于新保守主义是在美国冷战后几十年的政治斗争中形成的一种颇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政治思潮,所以美国近期的安全观和安全战略都难以消除新保守主义的烙印。  相似文献   

12.
从戈尔巴乔夫1986年初正式提出对外政策"新思维",到1987年11月《改革与新思维》一书正式出版,不过短短两年时间。但是,新思维及其在实践中的政策主张,已迫使全世界的政治家和国际问题专家认真地温习战后四十多年的国际关系史。并对今后十几年、二十年,乃至几十年的世界前景作出各种猜测和描绘。"新思维"究竟新在哪里;何以会引起种种复杂的反响;经历过"冷战、解冻、紧张,缓和、紧张"等不同阶段的国际局势,在"新思维"的冲击下,是否有可能进入一个新阶段呢?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来后,关于其定位的问题,学术界、理论界都在争论,各种观点都存在失之偏颇之处。准确认识"一带一路"的科学定位,必须要把"一带一路"放在中国与欧亚大陆各国的发展战略和冷战以后整个欧亚大陆秩序构建的框架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继冷战后政治重塑欧亚秩序不成功之后的新尝试,即沿线各国共同用经济的手段来重塑欧亚大陆秩序。但是,毕竟"一带一路"是中国最先提出来的,在推进的过程中实际上机遇与风险同在。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崛起大国,最大的战略风险就是会被守成的主导大国美国视为挑战。因此,中国要在战略、外交手段、外交方式和价值理念等方面进行创新,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重塑欧亚大陆秩序规避相应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战后美国在东亚地区建立的以双边主义为基础的安全同盟体系即"轴辐体系"是美国亚太政策的支柱,但在中美战略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这一体系正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冷战期间,双边主义的组织模式与东亚权力分配格局相吻合是"轴辐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石。冷战结束后,东亚权力分配格局向"多节点结构"转型,推动东亚国际秩序向多边主义导向的网络化方向发展。这使"轴辐体系"的双边主义组织模式与东亚国际秩序的多边主义取向之间出现结构性错位,进一步凸显了"轴辐体系"的两大弊端即"残缺性"和"外部性"。对此,"轴辐体系"难以有效应对东亚面临的多元安全威胁,东亚的长期稳定仍需要建构一个与"多节点结构"相匹配的兼具"内生性"和"完整性"的区域秩序。  相似文献   

15.
简析多边主义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多边主义包含工具性多边主义、制度性多边主义和战略性多边主义三个层次的内容。多边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1648年国际关系史出现之前、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从国际联盟成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从联合国成立到冷战结束从冷战结束至今。经过这五个阶段,多边主义实践由零星到频繁,由自发到自觉,由局限于某一区域到遍及全球,由被作为工具的多边外交行为到被作为一种战略选择,由作为暂时妥协、以备再战的手段到作为实现长久和平目标重要途径的理念,其制度形式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松散的国际机制到完备的国际组织等过程。多边主义的历史演变表明,多边主义伴随着国际关系史的发展,是符合人类社会前进方向的,是与世界潮流的要求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2001年12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不顾俄罗斯和国际社会的反对,宣布美国将正式退出美苏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这一决定为冷战后持续多年的美俄<反导条约>之争划上了句号,为美国政府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解除了束缚,但对国际裁军进程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同时也损害了国际安全和战略稳定的基础,将给世界秩序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发表于《外交政策》2011年1/2月合刊,原文标题为《美国衰落的再思考——这一次是真的》。文章批判了关于美国地位以及当前全球化趋势的五个非常流行的观点。作者认为,美国衰落确实正在发生;中国不仅不会崩溃,相反其崛起势不可挡;  相似文献   

18.
被称为"遏制之父"的美国著名"苏联通"乔治·凯南,在冷战初期美国政府制定东亚政策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这集中体现在美国对华政策与对日政策的调整与制定上。本文对凯南作为"苏联通"参与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制定这一历史现象加以论述,以此分析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的某些特点,并对凯南有关中国与日本在国际舞台上实力地位的认识与判断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美苏对抗的国际格局完全破裂,亚太地区的安全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地区化,经济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美苏对抗的冷战时期,军事安全压倒一切,因而各国首要考虑的主要安全问题都在军事安全问题上。但是,冷战的结束使各国相继调整了本国的安全战  相似文献   

20.
由我院陈峰君教授主编的《冷战后亚太国际关系》一书已于1999年7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全书共37万字。 该书以冷战后亚太五大力量中心为重点,以冷战后亚太格局的转变为背景,全面分析了冷战后五大力量中心的亚太战略,相互之间的双边与多边关系,对亚太地区的热点问题也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是我国全面、系统探讨冷战后亚太国际关系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