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行政改革的动力机制是行政改革研究的逻辑起点。明确行政改革的动力方能推动行政改革的持续深入。在梳理、综合学界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动力作出多维度分析。横向视角下,行政改革的动力包括行政系统外部的国际、国内行政生态和行政系统内部等多元动力源头。纵向视角下,变化的动力因素决定了历次机构改革的不同内容。但是,在行政改革动力研究中,还应注意政治体制改革、行政改革的阻力、以及跳出政府本位视角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国族认同关系到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中华国族"是我国的国族认同。受族群先赋性因素和后致性因素、民族分离主义思潮、发展差距等的影响和语言文化差异影响,新疆少数民族"中华国族"认同还有待提升。加强反分裂斗争再教育、缩小新疆与内地发展差距和密切族际成员交流交往,是提高新疆少数民族"中华国族"认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改革的动力与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以及改革的运行机制是否科学、有效。深入剖析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动力与阻滞因素,从动力机制、保障机制、评估机制、自我纠错机制等层面,研究建构改革的运行机制,并注意克服运行机制在建构与实际运行、定型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挑战和考验,能够有效助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康、有序、深入。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有关民族政策的扶持下,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上海等较为发达的都市读书。该群体的社会认同随着在都市新环境中日常交往的改变而变化。论文选择了上海四所具有典型性的大学:同济大学(985高校)、东华大学(211高校)、上海大学(211高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普通高校),对其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概括其社会认同的特征,发现其日常交往和社会认同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日常交往对社会认同发生影响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认同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欧洲集体认同日益成为欧洲一体化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关于欧洲集体认同的研究凸显出其重要性.哈贝马斯认为当前的欧洲正在向一种后民族结构过渡,在这一语境下,集体认同与民族国家认同之争成为了主导欧洲一体化前进方向的重要因素.温特、哈贝马斯以及其他一些西方学者分别从理论基础、现实条件和欧洲共性等方面入手阐释了集体认同的可塑性,而雅克·德洛尔、安东尼·史密斯等学者则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国家认同趋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动力机制由动力来源及动力运行机制构成。其内源性动力包括理论引导力、使命引领力、现实推进力、历史承载力;外源性动力包括安全稳定力、民众诉求回应力、风险应对力、政党兴衰鉴戒力。根据党的自我革命内外动力运行规律,其动力运行机制涵盖以“自觉—回应”逻辑构建的内生动力机制、以“刺激—回应”逻辑构建的外生动力机制、以“引领—回应”逻辑构建的联合动力机制。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为此要不断优化党的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在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中完善自我革命内生动力机制、在民主监督与回应问题中优化自我革命外生动力机制、在主动引领和适时感知中整合自我革命联合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7.
消费作为认同的行为和符号,它既是建构认同的"原材料",又是认同表达的符号和象征。女性身体消费逐渐成为女性建构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并且是一种多元的自我认同方式,它包括职业形象认同、性别认同、身份认同与社会地位认同四个方面,但是在消费社会背景下,这种通过身体消费来表现的自我认同达到极致时,女性的身体成为消费对象,产生身体消费的异化现象,女性的身体深受"美丽暴政"的凌辱。  相似文献   

8.
同任何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它内部矛盾一样,生产力也是在其诸要素所构成的内部矛盾推动下发展的。作为一个巨大系统存在的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基本要素,和科学技术教育、生产管理、生产信息等要素。它们不是杂乱地堆砌在一起,而是在特定的关联方式下形成为有机体。生产力诸因素的合理组合,是生产力获得发展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9.
王冬云  王晓明 《学理论》2009,(32):158-159
交往作为人的社会存在方式,它不仅仅是主体间一般意义上的往来,真正的交往实现还关涉到以下几个重要的要素:交往实现的前提;交往中介;交往外在环境及交往的目的。交往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增强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基础;支撑青少年社会化的桥梁并能促进青少年“共在”意识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国家认同是确保主权国家统一、存在和发展的政治心理基础和内生动力,主要由历史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等因素复合而成,而且呈现出动态建构过程。进入新时代,作为香港发展生力军、“一国两制”事业接班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参与者的香港青年,其国家认同面临港内“本土主义”“命运自决”等思潮和港外“颜色革命”“街头政治”等陈调的侵扰和挑战,提升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对于凝聚香港民心、保持香港稳定繁荣、顺利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战略意义重大。培育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需要从教育改进、政治制度完善、媒体舆论善用等入手,辅以民生建设,结合港情综合施策和稳步推进,积极引导香港青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的建设伟业。  相似文献   

11.
辜垣尧 《学理论》2009,(14):62-63
自我设限行为是一种策略性的行为计划,是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事先设计障碍的一种防卫行为。其原初动力往往是自我保护、自我提升或对他人进行印象管理。自我设限者在面对任务事件时会受到任务情境及策略的代价等制约,并与主体因素有交互关系。本文通过分析近三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总结了自我设限的动力,结合其相关研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全球范围内制度对人的掌控的弱化以及社会对注意力的竞争,形成了当今人们追求自我认同时的两大歧路:自恋和从众,在网络虚拟交往中则表现为陌生与裸露的两极。寻求制度性的组织建立以及加强虚拟交往的主体性培育是解决问题的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13.
行政体制改革需要一定人文条件,也受到一定人文因素制约。而如何为行政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人文条件,乃是解决行政体制改革精神动力的当务之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人文动力因素主要体现在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和观念变革、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我国民主政治的巨大发展三大方面;而与此同时中国封建政治文化的影响和行政道德建设滞后构成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人文阻力。发挥和提升既有动力作用,化人文阻力为人为动力,积极为行政体制改革创造全面而又充分的人文条件,这是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14.
跨域治理是应对跨域政务服务需求的有效治理理念,可以为市场要素跨地区流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行政支撑。“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务服务价值导向,数字化技术的赋能增效,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中的地方政府合作基础,为政务服务跨域治理府际合作提供了可行性。科学且高效的府际合作动力机制是政务服务跨域治理效能实现的重要保证。基于APT-R模型,构建起政务服务跨域治理府际合作动力机制。通过对长三角S市“跨省通办”实践的调研分析,发现其府际合作动力机制存在运行梗阻,表现为引力有限、压力不均、推力式微和阻力难消。这是地方行政系统内外部的利益、组织、制度、理念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优化政务服务跨域治理府际合作动力机制,需要从提升引力、平衡压力、强化推力和消减阻力入手,调适四个作用力的方向和力度,形成府际合作的动力合力,切实增强政务服务跨域治理效能,助推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工资集体协商是政府、企业、工会三方主体博弈的过程。三方都符合经济人假设,在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都会审时度势。工资集体协商碰到的阻力包括企业不愿放弃工资决定话语权、政府未能公正发挥作用以及工会未能真正履行代表职责;动力方面,企业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现实压力,地方政府理念的转变有利于其积极作为,多重因素也促使工会寻求积极作为空间。  相似文献   

16.
教学交往是人类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基本特征在于教学交往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前提是主体间的平等,基本形式是对话,以知识为中介是关键,互动是其内在机制,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是教学交往的两种常用形式,并具有使学生发现自我,学会合作、学会交往,促进学生社会化、形成健全的人格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36)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恩格斯在19世纪最早提出了历史合力论思想,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因素相互冲突、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其中经济的因素和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在历史合力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历史的进程又是人自身不断完善、不断走向自由自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过程。历史是人创造的,人以一种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着,人则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不断地自我创造、自我生成展现历史观,同时人对"历史合力"有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大学章程实施系统的架构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其主要包括:实施的动力、实施的模式与实施的外部支撑等三个不同侧面;大学章程实施系统的运行机制是该系统的内生变量。基于我国国情的社会常量建构大学章程实施系统运行机制,由实施主体的多元化、实施形成的历史性、实施模式的同构性、党政组织推动力与学术组织内生动力的均衡性,以及大学外生动力与内生动力的协调性五部分构成。综合已有的社会常量与所设置的运行机制变量,建立具有外推循环与内推循环两种特性的整个实施系统的模型,能够有效增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顶层设计与自我修正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网络社会公民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主要包括基础条件、个体差异、交往环境、国家建设等四个方面因素。其中基础条件是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改变;个体差异是指个体个性特征、认知水平、利益诉求、公共意识的差异;交往环境是指交往对象、交往内容、交往方式、交往组织的不同;国家建设是指主体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等。这四个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个体公民意识的产生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街道办事处作为实然的城市基层政府是城市政府职能的一线承担者,它的职能转变受到诸多因素或力量的影响。其中既有诸如上级政府的行政强制力、自身对职能转变需要的认知等内生性动力,又有像经济体制的转轨、来自社区的推动等外源性动力;而来自于区政府职能部门的阻力、街道自身能力的不足以及行政对象的复杂性等却构成了街道办事处职能转变的内生和外源性阻力。这些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力量以特定的组合、作用方式建构了城市基层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