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一、当代发展观的演变传统的发展观是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片面的发展观。它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把发展过程归结为物质财富的增加过程,其追求的战略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民收入的增加,以工业比重的上升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结构变革作为发展的核心。实践...  相似文献   

2.
范宇 《学理论》2009,(11):31-32
本文从多个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内涵做了完整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在物质财富更加富足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的现实意义,将它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来赢得人们的支持,并用它来批判当代资本主义制度,提醒人们对所处的境遇的认识,进而触及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沈天炜 《学理论》2009,(12):132-133
随着人们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对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地位的认识也在不断升华。西方经济学界产生了“从人力到人力资源再到人力资本”的理论认知。但我国理论界对人力资本内涵的理解存在很大分歧,从而导致人力资本理论的延伸产生泛化的倾向。从企业产权制度发展的层面,对人力资本演进过程进行剖析和研究,对于完善人力资本理论无疑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发展,对于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党对于发展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从邓小平的发展观,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再到科学的发展观,我们党对于发展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升华。  相似文献   

5.
相艳 《理论导刊》2005,(6):76-77
罗马俱乐部的社会发展观经历了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已包涵从单纯经济增长到全面发展、人的发展和发展的持续性等思想,触及到代际公平、全球均衡等问题,表现出发展性、预见性、全球性和深刻性等特征。在全球发展问题仍然存在和中国倡导科学发展观的当今,罗马俱乐部的社会发展观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资鉴作用,它的研究精神和研究方法也给予人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价值观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拓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这必然引起人们价值观的增变,对人们的价值标准、价值取向、行为取向、行为模式发生重大影响。所以,对怎样认识这些变化,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在舆论、法制、教育宣传等方面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是完全必要的。所谓价值观,它是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意义的评价,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它的存在和发展,必然决定于社会经济基础。因此,科学的价值观就一定是与它的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价值观。发展…  相似文献   

7.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已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提出,但迄今为止对它内涵的理解和实践尚有不同的认识和选择,有人强调其刻不容缓性,而有人强调其不能急于求成;有人把集约型与粗放型划分,与内涵型和外延型、效益型和速度型、质量型和数量型等同看待,有人则反对等同看待。对此,有人提出应从总体上理解内涵,即“改革生产要素的组合使用的方式”,笔者赞同从总体上把握内涵,但需要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辩证关系中来全面把握内涵。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性和长期性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质上是…  相似文献   

8.
周耀虹的“经济增长、协调发展:邓小平发展观的一个亮点”一文指出,20 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简明论述,强烈地影响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并贯穿于20 多年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与历史进步,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当前通过对改革发展以来历史过程的反思,进一步理解其深刻内涵,确立科学发展观,同样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传统发展观到新发展观,从新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再从可持续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演变过程。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的当代科学形态。发展观的演变本身是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它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关注重心从物发展到人,其主要内容从片面发展到全面。  相似文献   

10.
改革的实践往往是这样的,一些以为在理论上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经过实践以后,又会发现认识上的欠缺,于是不得不回过头来进行一次再认识。在建立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使我们感觉到,有必要再花一点时间去认识产权与所有权,与公有制的关系。对我国来说,产权曾经是一个十分陌生的概念,连(新华词典)都未把它列为词条。当我们把西方经济范畴的这一概念移植到我国经济生活中,并且把明晰产权作为企业制度改革的首项任务时,人们往往要借助所有权这个早已熟知的概念去接近和理解产权。因此,对产权的理解常常是在与所有权的…  相似文献   

11.
我党三代领导人对经济发展动力认识的深化河南商丘师专程印学河南大学宋伟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每次认识的深化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对此作一分析。(一)劳动者...  相似文献   

12.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历程,中国共产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经历了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再到"平等保护"、"平等竞争"的市场主体的逐步深化过程,其政策也经历了从"允许发展"到"鼓励发展"的演变过程。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实现软着陆,中国经济既有客观基础,也有体制保障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扩散,中国经济受到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能否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在不利的外部冲击下成功实现软着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谓软着陆,简单地说是指国民经济运行从高速增长状态平缓回落到正常运行状态。在这一过程当中,由于避免了  相似文献   

14.
去年改革初战告捷.改革由农村到城市,由经济到科技、教育、军事、政治,正全面展开,生机勃勃.但在改革进程中,群众议论也比较多,诸如对物价问题、工资问题、对“一切向钱看”的倾向、对不正之风等,都有不少看法和意见.为什么在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的时候,群众意见还比较多呢?从总体上看,群众意见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分析,群众意见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对改革思想准备不足有密切关系.人们对事物有一个逐步认识、接受的过程.一项具体的改革方案,人们对它同样有一个认识、接受的过程.我们在进行一项具体改革  相似文献   

15.
在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快发展过程中,作为企业的行政领导和领导班子,积极支持企业党的建设,配合党委抓党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企业领导体制逐步实现转换的过程中,一段时间以来,对党政工作在企业中各自的位置及其关系的认识,我们有些同志在思想上比较模糊,认为行政领导只要抓好生产经营就行了,党建工作由党委抓,把党政分开,视为党政分家,把各负其责,看作是各种各的田,各驶各的船,把党政工作分成两个毫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发展成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只有用科学的态度才能理解和掌握。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01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表明,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仍然是需要深入研究和认识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其中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再认识,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重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7.
认识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阎志民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有过原则的表述,后来随着实践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日益深化,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然而由于实践经验的不足,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过对社...  相似文献   

18.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发展观的问题至关重要,它是在肯定发展的前提下,着重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诠释,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发展观,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已经从一般的经济技术层面上升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9.
两种不同的发展观——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历山学刊》编辑部孔祥敏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发生重大变化,开始由以经济增长为主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向经济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并举的模式。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  相似文献   

20.
社会发展观上的突破陈江旗发展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二战以后,世界各国的关注热点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因此,发展研究作为一门新学科在欧美等国迅速兴起。各种社会发展理论、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相继问世。其中,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曾一度独领风骚,发挥过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