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基于2010年对14-17岁全国总人口的随机抽样调查,有效样本量为1593人,其中包括19.5%的校外少年。数据展现了这个年龄段少男少女的多种性爱观、网上网下的多种性行为实践,并分性别地分析与少男少女是否发生过性交行为有关的诸多个体与社会因素。通过高质量实证数据的展现,让社会更好地了解少男少女们的性现状,期待目前的性教育项目能从更为正面的态度积极地、主体地看待少男少女们的性与爱。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10年对14-17岁全国总人口的随机抽样调查,有效样本量为1593人,其中包括19.5%的校外少年.数据展现了这个年龄段少男少女的多种性爱观、网上网下的多种性行为实践,并分性别地分析与少男少女是否发生过性交行为有关的诸多个体与社会因素.通过高质量实证数据的展现,让社会更好地了解少男少女们的性现状,期待目前的性教育项目能从更为正面的态度积极地、主体地看待少男少女们的性与爱.  相似文献   

3.
社会性别研究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反思、质疑、颠覆社会性别刻板印象。这本身便是对多元的性别气质的包容与支持。但是,仅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反思仍然不足以实现对性别平等的追求。"性别多元"正在成为西方性别研究的新热点,它颠覆了男性和女性的二元性别划分,致力于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追求"性别平等",而不仅是"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性别分析视角,通过梳理晚清至五四运动时期精英知识分子关于妇女解放的话语,揭示女性与中国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一时期女性形象如何被不断建构,从而展现性别化了的历史图景.文章认为性别的变化并不只是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是作为一种文化符码被纳入到了知识分子的话语系统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之中的,民族主义一直是性别表述的主旨,同时,女性形象的变化也与精英知识分子自身的身份认同危机紧密相关,性别变化背后有着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妇女史研究自20世纪兴起后在新世纪持续发展,随着"社会性别"概念的引入,妇女史又走向妇女/性别史,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受到史学界的认可与重视。十余年间成果繁多,形成了多元的视角、多样的课题和广阔的研究范围。文章从论著成果、研究机构、教学课程、学术活动以及学科建设与理论探讨等诸方面对学科发展状况做了综述,评析了理论方面存在的分歧与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肯定了引入"社会性别"视角的积极意义,并认为随着妇女史的不断开掘和从性别角度研究历史的普及与深入,性别视角必将与阶级、地域、族群等共同成为历史研究的角度或范畴,"从边缘走向多元"是妇女/性别史学科发展的长远走向。  相似文献   

6.
城乡迁移研究中的"性别盲视"和性别研究中的"男性盲视",掩盖了农民工群体日常而多元的呈现,也阻碍了迁移背后复杂的社会结构因素及其深层机制的挖掘。杜平的新著《男工·女工:当代中国农民工的性别、家庭与迁移》(2017)在对珠三角某港资工厂进行参与观察和深访的基础上,引入康奈尔的社会性别结构分析框架和男性气质学说,将社会性别作为探寻城乡迁移的内在逻辑和机制的切入点,但又不仅仅阈于性别化本身的探讨,而是通过对性别结构与城乡、阶级等其他多重社会结构之间的交织互动以及自身主体身份的认同和重构的考察,展示了女性主义者备加推崇却不无争议的交叉性分析的研究范例。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性别认同的新模式,青少年中性化风潮的出现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本文以性别的社会建构论为理论视角,分别从结构性因素和主体能动性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中性化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从结构性的因素来看,中性化的出现是社会结构转型的产物,它的广泛流行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操纵的结果;从主体能动性因素来看,中性化是青少年展示个性特征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青少年在新的性别审美观念的指引下重塑身体形象的一种认同创作.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分析1990年、2000年、2010年三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纵向考察了近20年来中国人性别观念的变动趋势及特点。结果发现,性别观念总体上趋于现代与平等,但在社会分工与文化规制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男外女内"、"男主女从"等性别分工观念有向传统回归的趋势,而在子女姓氏及财产继承等文化规制方面则渐渐摆脱传统的桎梏。相比而言,城镇女性的性别观念更为现代,农村男性的性别观念更为保守;受教育程度、职业地位越高,性别观念越现代;但是,性别观念并未随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而得到相应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王汉伦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位电影女明星"。本文通过对王汉伦电影人生图景的素描,说明性别现代化的历程同时也是女性视觉化的过程。现代媒介对所谓新女性的图绘,则恰如王汉伦电影《弃妇》二字所做的媒介隐喻。王汉伦通过电影申述了自己的女性观,但个体的努力在媒体角色与社会角色的性别协商中终归影响甚微。现代性权力最终主导了艺术与社会中的性别表演和性别认同。  相似文献   

10.
30多年来,性别与领导力研究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范式转变:在研究视角上,表现为从"差异视角"到"平权视角"的转变;在研究隐喻上,表现为从"玻璃天花板效应"到"迷宫"与"玻璃峭壁"的演变;在研究方法论上,表现为从"认同同质化"到"交错性范式"的变革。性别与领导力研究的范式转变,不仅有助于纠正传统领导理论及性别与领导力研究中的"认同同质化"的本质主义倾向,促进对多元边缘化群体的关注,揭示女性领导者复杂的多元经验;而且有助于促进研究方法论的变革,从而厘清多元交错的社会认同对女性领导者经验与行为的影响,揭示权力与社会不平等的生产机制,促进女性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年兴起的"参与式性别预算"是指从性别视角审议与监督政府的财政预算,较典型的是浙江温岭的实践,其实质是当地"参与式预算"的延伸与拓展。这种参与式性别预算的动力来自于体制内部,即"人大"推动和党委政府的支持。参与式性别预算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人大、党委、政府、妇联、人大代表和基层民众等,他们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其运行机制和参与式预算互为依存,或者说依系于参与式预算的基本框架。参与式性别预算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针对女性的专项预算支出;二是与女性关系更密切的预算支出;三是一般性的预算支出。这一女性参与决策的新途径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如果从完整规范的预算周期评估来看,仍有待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2.
李庆珍 《桂海论丛》2004,20(4):76-78
文章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性别公正问题的分析,指出社会的性别偏见甚至性别歧视仍然存在,且极有市场.建议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教育环境和舆论环境,建立一个不仅是法律上男女平等,而且是事实上男女平等的社会,为妇女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乞巧节,古称"女儿节".女性是乞巧节的活动主体,她们乞求貌巧、手巧、生巧、身巧.从表面看,乞巧节是女儿们的狂欢,实则是在传统的男权体系下对性别意识的教化和强化,是女性对传统性别期待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14.
面对当今中国数以千万计的女性仍然无法完成基础教育的现状,许多女大学生们是自豪地满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跨入大学校门的。然而,近年来,在大学女生中间,“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却不胫而走。本文通过整理、比较、解读以女大学生为主体进行调查的系列数据,希望透过经济发展的繁荣表象,去认知与时俱进的健康的社会性别观建构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迫切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性别认同是个人内心深处对自己性别的认知,因而也被称之为心理性别。通常情况下,个人的性别认同与其出生时的生理性别是一致的,但也存在一部分个体,他(她)们的性别认同与生理性别不一致,因而产生了生理上的男性认为自己是女性或者生理上的女性认为自己是男性的现象。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以及变性人等性少数群体的产生与性别认同有密切关系。性少数群体在许多国家面临不同程度的歧视,就业领域的歧视尤其值得关注。中国已经出现了涉及性别认同的就业歧视案件,但目前尚未有任何规制性别认同歧视的法律法规。美国法院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审理涉及性别认同的就业歧视案件,其发展过程中的有益经验能为中国相关制度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从湖北省高校知识女性的抽样调查和个案访谈情况看,高校知识女性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此,要摒弃传统性别文化和社会偏见,建构一个有利于知识女性发展的性别文化和社会环境,以推动知识女性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北京和台湾的大学生进行了封闭式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发现受过性别教育的学生不仅更具有社会性别平等意识,也更具有生态意识,能够理解生态与性别问不可分割的关系,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社会性别分工与生态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也更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性地采取生态行为,并且主张将性别气质差异在生态环保运动中更好地应用.作者因此提出,社会性别教育对促进生态文明起着独特的贡献作用,应该将性别平等的基本国策与促进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东方时空》94天播出收视纪录的分析,作者认为这个屡获殊荣的名牌栏目,仍然承载着社会对男女两性的传统规范,是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的建构者和传播者。它对观察世界方式进行的倾向化处理、对被采访人的选择和嘉宾的邀请、对内容的裁剪和去存,反映了一种性别的偏见。从《东方时空》这个窗口,可以使人了解到目前我国主流媒介对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认知程度。  相似文献   

19.
戊戌妇女运动一开始就对性别本质主义进行了与西方早期女权运动同样的批判,即用"男女差异教育形成论"抨击"男智女愚天生论",因而成为中国批判性别本质主义的先驱.中西早期妇女运动对性别本质主义的批判只是详略程度不同,没有本质的差距.这就说明至少中西早期妇女运动的水平不分轩轾,西方学术界笼统地认为中国妇女运动远比西方落后是一种偏见.  相似文献   

20.
“一孩半”生育政策的社会性别与社会政策视角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社会性别和社会政策视角分析了"一孩半"生育政策出台的背景、目的、带来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该政策在中国一半以上的人群中推行,对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政策与生俱来的性别"短视",也由于该政策与其他相关社会政策的不协调、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误以及配套措施的不完善等缘故,"一孩半"生育政策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和间接地与出生性别比的失衡相关。在传统的性别观念依旧强烈的广大农村地区,在人们尚不能平等对待男性和女性胎儿的情况下,在社会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并不充分的前提下,推行"一孩半"生育政策姑息、纵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的性别偏好。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梳理、协调、配套相关政策出发,通过对生育政策的改革以及社会性别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完善政策,从而真正达到推行生育政策增进性别平等的初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