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深圳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Xu DH  Guo SY  Li ZH 《法医学杂志》2008,24(5):342-343,348
目的探讨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特点,为预防事故的发生提供可靠信息和参考数据。方法按照死者性别、年龄、死亡原因、事故发生时间及地点、事故车辆类型等相关参数,对深圳市4184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事故死亡人员以男性为主,男女比例为2.45∶1;事故在6:00~8:00和18:00~2:00发生最多;72%的案例在城郊主干道发生;死者主要交通行为方式分别为步行占44%,自行车骑车人19%,摩托车驾车人15%;肇事车辆以货车为主;死亡原因83.2%为颅脑损伤死亡,13.3%为多发损伤。结论深圳地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件具有明显特点,具有可防范性。  相似文献   

2.
711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711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探讨道路交通死亡事故的特点。方法收集相关市区711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按照死者性别、年龄、死亡原因、死者交通方式等项目分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11例死者中男性多于女性(2.18∶1),21~60岁占70.6%,气温较低的季节发生交通事故较多,一天中高发时间段为6~8、18~20及23~1时,死者中以非机动车驾乘者和步行者居多,分别占41.4%和29.1%;肇事车辆主要为货车和轿车,分别占38.2%和25.1%;交通事故造成颅脑损伤导致死亡的占损伤致死亡的比例最高(54.7%),联合损伤致死的其次(30.9%)。结论本文数据来源地交通事故造成人员死亡案例的特点,与沿海其他较发达城市的相关调查数据相符,需综合治理以减少相关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9,(2):187-189
目的分析城市道路交通事故致死行人四肢损伤的特征。方法收集本区2016年至2018年交通事故行人死亡资料,对四肢损伤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31例城市道路交通事故致行人死亡案例中,死者以男性居多;机动车(不包含摩托车)、摩托车所致行人体表损伤以擦挫伤(包括擦伤、擦挫伤)为主,电动车所致体表损伤以皮下出血(挫伤)为主,占体表损伤71.8%(P <0.05);机动车骨折率最高(35.5%,P <0.05),电动车骨折率极低(3.7%,P <0.05),四肢多发骨折好发于机动车,四肢骨折好发于左侧。结论通过对行人四肢损伤特征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为无目击者或肇事逃逸交通事故处理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4.
300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太原市1996年~1998年发生的300例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尸检资料进行了分析。死者年龄多见于21~50岁 ;案发时间以6~8时、18~20时最多 ;案发地点以城市主干街道和城外主干公路为主 ;案发时死者以步行和骑车最多 ;肇事方式主要是机动车撞击行人 ;损伤部位以头面部和胸部最常见 ,且致死率也最高。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交通流量空前增加与交通道路的改善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交通事故大量增加,交通事故逃逸现场的案件也相应增多。据统计我县近年来交通逃逸案件以14%左右的速度增加(表1)。作者根据近年来的工作经验,试对交通事故逃逸现场疑难案件的法医学鉴定进行探讨。本文所述疑难案件是指交通事故受害者因意识障碍或者死亡,不能提供有关肇事车辆特征的,现场被破坏,查无证人的案件。根据作者的经验,这种案件的法医学鉴定的任务主要是二个方面:一是从法医学角度提供肇事车辆特征,主要是指肇事车辆的类型及逃逸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贵州省2012年1000例涉嫌酒后驾驶、道路交通事故酒精检案的特点进行分析,为预防和控制酒后驾车提供科学数据。方法在利用Excel及Spss统计软件对涉嫌交通事故肇事者性别、年龄、肇事时间、肇事车型以及对肇事者血中乙醇质量浓度(BAC)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嫌酒后驾驶者男性居多,年龄在20~50岁间占92%。事故多发生于20~24时,以县市区干道为主,肇事车辆为摩托车占46.72%。在1000例乙醇检案中,28.7%为未检出,9.3%为酒后驾车,59.5%为醉酒驾车。结论 2012年贵州省发生的1000例涉嫌酒后驾驶案件中有一定相关特征,可为"酒驾"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涉嫌酒后驾驶所致道路交通事故中人体损伤情况与驾驶员血中乙醇质量浓度关系,为预防、控制道路交通事故及人体损伤提供依据。方法对467例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的道路交通事故损伤人员相关鉴定资料与肇事驾驶员血中乙醇质量浓度进行系统分析性研究。结果涉嫌酒后驾驶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损伤人员中,以20~39岁男性居多;事故中驾驶员损伤机率最高;酒后交通事故以长头小车及摩托车最多,而驾驶员血中乙醇质量浓度(BAC)为0.1~20mg/100mL浓度的摩托车驾乘人员伤亡构成比最高;酒后驾驶机动车肇事导致的人体致命性损伤及人员死亡的饮酒组危险程度均高于未饮酒组,在驾驶员血中乙醇质量浓度(BAC)为0.1~20mg/100mL组与20.1~80mg/100mL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酒后驾驶肇事导致的人员伤亡比未饮酒驾车交通事故严重;未达酒后驾车组(BAC为0.1~20mg/100mL)和酒后驾车组(BAC为20.1~80mg/100mL)交通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提示,应降低饮酒后驾车血中乙醇质量浓度(BAC)法定标准阈值,进一步控制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人身伤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动自行车交通死亡事故特点。方法收集本市区217例电动自行车交通死亡案例,按照死者性别、年龄、交通方式、事发路段、死亡原因等项目分类进行统计。结果217例死者中男性多于女性(1.6:1.0),21~60岁占比73.7%;肇事车辆以乘用车和货车为主,分别占31.8%、32.3%;事发路段以交叉路口多见,占53.5%,且郊区和乡镇高于市区(73.3:26.7);一天中高发时间段为6~8时、17~19时,分别占23.0%、24.4%;死亡原因主要为头部损伤,占75.6%,且事故造成的死亡时间较短,以当场和送医当日抢救无效死亡为主,分别占31.8%、30.0%。结论电动自行车死亡事故有其自身特点,需针对性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中胸部主动脉损伤的特点,为法医学鉴定提供数据参考。方法从性别、年龄、交通方式、胸部主动脉损伤情况等方面对存在胸部主动脉损伤的27例交通事故死亡案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交通事故主动脉损伤案例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31~70岁年龄段占74.1%;交通方式以摩托车多见,其次为电动车,多与货车发生交通事故;多伴有肋骨骨折以及肺损伤;胸部主动脉损伤好发于升主动脉处,其次为主动脉弓和胸主动脉。升主动脉损伤好发于距离主动脉瓣0~<1.6 cm内,而≥2.6 cm处较少见,主动脉瓣膜损伤好发位置依次为前半月瓣、右后半月瓣、左后半月瓣。63.0%的案例发生主动脉破裂,另外37.0%仅发生主动脉内膜、中膜裂伤。少数死者伴有主动脉病变。结论 交通事故所形成的作用力较大,胸腹部损伤容易造成升主动脉近心端损伤。法医在对交通事故死亡案例进行法医学鉴定时应仔细查验主动脉损伤情况,根据损伤及主动脉病变情况、程度等综合判断伤病关系。  相似文献   

10.
深圳市607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欣  李志宏 《法医学杂志》2003,19(3):158-158,160
道路交通事故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本文对深圳市2000年发生的607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人员尸检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就深圳市人口的组成、死亡的高危人群、事故高发地点、肇事方式、死亡原因等多个方面加以探讨,以期找出发生原因,预防、降低事故的发生。1资料全部资料来自于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事故处理科2000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档案资料,共607例。2结果2.1一般情况在607例中,男性297例,女性310例,男、女比例为1∶1.04。年龄最小的1岁零10个月,最大的76岁。其中21~30岁243例,31~40岁182例。案发时间上,607例中发生在12~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道路交通事故二次损伤致死的法医学鉴定思路和要点。方法收集17例道路交通事故二次损伤致死的案例,通过事故现场勘验和尸体检验收集交通事故发生的基本信息以及损伤分布、性质等资料。根据收集的信息,重建事故发生过程,明确死者的致伤过程,分析损伤的致伤方式和机制、损伤的严重程度,判断属生前伤抑或死后伤,明确死者的死亡原因。结果道路交通事故二次损伤致死案例存在损伤严重,多发伤与复合伤常见,生前伤、濒死伤与死后伤并存,致伤方式多样,致伤机制复杂,甚至多次损伤相互掩盖等特点。结论道路交通事故二次损伤致死的法医学鉴定需结合事故现场勘验、尸体检验等综合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3D激光扫描技术,结合多刚体动力学和遗传算法优化对一起汽车与自行车及其骑车人碰撞的交通事故进行再现模拟与损伤分析,为法医学死因鉴定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利用3D激光扫描技术对肇事汽车进行测量,根据测量数据建立人-自行车-汽车多刚体模型,并设置优化变量的取值范围,利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带精英策略的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求最优近似解,并与事故现场附近监控视频记录进行比较。结果事故车辆激光扫描重建结果良好,通过遗传算法优化收敛所获得的最优近似解中的假人、自行车、汽车的动力学行为与监控视频中所记录的三者动力学行为相符合,假人的损伤参数也与事故中骑车人的损伤情况及部位相一致。结论利用3D激光扫描技术,结合多刚体动力学和遗传算法优化可以对人-自行车-汽车碰撞前的运动状态、碰撞致伤过程进行重建,并对受害者的损伤进行力学分析,在交通事故受害人致伤方式鉴定及死因分析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交通事故再现是确定交通事故责任和事故成因的方法之一。在利用事故再现仿真软件进行交通事故再现过程中,应以交通事故现场痕迹的客观事实为依据。结合一起汽车与两轮车碰撞的交通事故案例,通过交通事故现场痕迹检验,分析交通事故形态,确定相关仿真再现参数。利用PC-crash软件,建立汽车、两轮车和人体模型,进行事故重建,并利用路面痕迹、车体痕迹、人体痕迹等对再现结果进行了验证。在鉴定中将事故过程再现与现场痕迹鉴定结合起来,提高了交通事故鉴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自行车道路交通事故损伤特征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自行车交通事故人体损份情况,以此推断自行车交通事故中当事人的交通方式。方法 对北京地区1997~2002年958例机动车与自行车相撞的交通事故伤亡者的损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自行车骑行者与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可于会阴部、双下肢形成特征性损伤。结论 可以运用法医学鉴定方法推断自行车交通事故伤亡者的交通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道路交通事故中需要进行涉案者交通方式鉴定的案例。探讨此类案例鉴定的思路和技术方法。方法收集28例近年本单位进行的道路交通事故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案例,统计涉案者一般情况、损伤程度与交通行为方式的关系,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交通事故中车辆碰撞类型、采用的技术方法等,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本组资料共28起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涉案人员共57人,男性50人.女性7人。交通事故发生时间夜间为19例(67.86%),白天为9例(32.14%)。道路类型中,城市市区道路10例(35.7%),城市郊区道路1例(3.6%),省级道路10例(35.7%),高速公路7例(25%)。酒后驾车9例(32.1%)。交通事故类型中,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事故5例(17.8%),机动车与自行车事故1例(3.6%),机动车单方事故7例(25.0%);机动车与机动车事故11例(39.3%),机动车与行人事故4例(14.3%)。涉案人员死亡27人,损伤29人,无明显伤害1人。损伤存活者中轻微伤10例(34.5%),轻伤8例(27.6%),重伤1l例(37.9%)。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种类中,汽车驾驶人和乘车人认定16例(57.1%),摩托车驾驶人和乘车人认定1例(3.6%),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和乘车人认定5例(17.8%),自行车推行和骑行状态认定1例(3.6%),摩托车推行和骑行状态认定1例(3.6%),行人横过公路方向4例(14.3%)。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包括法医学活体损伤检验、法医学尸表检验、涉案肇事车车辆痕迹检验、DNA检验鉴定、现场人体模拟实验等。结论根据人体(活体或尸体)的体表损伤形态特征、痕迹分布,分析其致伤物和致伤方式,结合车辆痕迹检验结果,得出确认符合某种交通行为方式或者不符合某种交通行为方式的判断,结合案件的相关情况分析重建交通事故过程.是进行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正确认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行为的法律性质,对完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行为的法律规制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行为的法律性质存在很大争议。本文认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是公安机关履行处理交通事故职责的行为,其法律性质应该是具体行政行为中的行政确认行为。  相似文献   

17.
Analyses of deaths due to therapeutic complications (TCs) provide important quality of care information for medical providers. In New York City, 463 deaths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Office of Chief Medical Examiner and certified with TC as the manner of death in 2003. The TC manner of death is used for fatalities due to predictable complications of appropriate medical therapy. All death certificates and select autopsy, hospital, and investigation reports were reviewed. Data concerning cause of death, contributing conditions, age, race, and sex were extracted. The types of complications and the causes of death were classified into various types of surgical and nonsurgical categories of complications. These included: postoperative infections, pulmonary emboli, and technical and medication complications. The use of TC as a manner of death has benefits and limitations. Without the TC option, one is forced to certify certain deaths (e.g., penicillin anaphylaxis) either as natural or accident. The TC option allows easy identification and tracking of medical complications for public health purposes and also allows more consistent reporting of natural and medical-accidental deaths. In general, complications that occur during emergency surgeries/procedures for natural disease, tend to be certified with a natural manner. The "but for" test may be used to distinguish natural from TC deaths. There are criteria for distinguishing TC from accidents and homicides. TCs that occur during treatment of a potentially life-threatening injury, are superseded by the manner dictated by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initiating injury. The certification of TC usually does not address errors of omission, clinical judgement/management, or missed diagnoses.  相似文献   

18.
Deaths due to decapitation, especially related to traffic accidents, are rarely found in forensic practice. The present case involves a man and a woman who died from decapitation due to an unusual mechanism while they were riding on a motorbike down a mountain road. The autopsy, which was completed as a physics study, allowed the accident to be reconstructed as follows: A plastic cable that had detached from a timber‐transporting machine whipped the road and hit the two motorcyclists. The impact resulted in the complete severing of both riders’ heads. Involving different scientists in this accident investigation was crucial to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the accident. In fact, in addition to scene inspection and autopsy, a physics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the cable and the clamp involved, which led to an explanation for the abrupt movement of the cable and, thus, to a thorough reconstruction of the accident.  相似文献   

19.
成都地区道路交通事故致残人员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uang SX  Li SY  Zhang XG  Kong B  Zhu YL  Liu KL 《法医学杂志》2007,23(4):269-273
目的 探讨成都地区道路交通事故致残的流行病学特点,为研究道路交通事故伤害成因和事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成都地区2003至2006年10月所有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资料,统计分析致残者性别、年龄、交通方式、人员类型的构成及事故发生的月份、星期、地域分布.结果 6364例交通事故致残人员资料纳入统计.男女之比为1.84∶1,以18~5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大(66.34%);自行车、摩托车驾乘人员及行人共占80.90%.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或不同事故地域的交通事故致残者中,各交通方式的构成比均显著不同.损伤部位中,下肢所占比例最高(39.49%),其次为颅脑损伤(22.77%).结论 预防交通事故应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不同时段和不同交通方式,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制定相应的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