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半个世纪以来,生态危机的问题引起全球广泛关注.对于引起生态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人类中心主义,学术界却产生了诸多分歧.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梳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即早期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和现当代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2.
吴育林 《思想战线》2007,1(1):41-46
实践性与主体性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主体哲学意境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既坚持人类利益是人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又强调人在处理人类与自然矛盾中的主体性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3.
人们对于生态问题和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诸多困惑,源于人类中心主义没有被明确.人类中心主义不同于人类尺度.人类中心主义包含双重趋向,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在于其对物的尺度的完全抛弃和人的自然属性方向的趋近,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肯定在于其对人的尺度的彰显和人的社会属性方向的趋近.  相似文献   

4.
黄琳  李艳彬 《前沿》2008,(5):54-55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反思、理论的逻辑发展、改革、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进程等多重理论和现实因素使得“主体性问题”成为当代中国的理论热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从物本、神本、人本直到人类中心主义和后现代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过程,是人的主体地位不断确立的过程,是人的主体性的曲折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主体状态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理论反映。主体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何种具体的主义占主流地位以及它们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实质是对“人”的认识,即关于“人”是“自然人”还是“社会人”、是着眼于“人际利益”还是“人态利益”、是否照顾到“代际利益”、是否承认“自然价值”、是立足于“整体利益”还是“局部利益”、是从“眼前利益”出发还是从“长远利益”出发等问题的争论。  相似文献   

6.
元晋秋  ;赖慧婷 《传承》2010,(21):32-33
人们对于生态问题和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诸多困惑,源于人类中心主义没有被明确。人类中心主义不同于人类尺度。人类中心主义包含双重趋向,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在于其对物的尺度的完全抛弃和人的自然属性方向的趋近,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肯定在于其对人的尺度的彰显和人的社会属性方向的趋近。  相似文献   

7.
白岩 《长白学刊》2010,(5):160-160
生态危机使人类的生存境遇遭遇到了严重的挑战,面对这个严重危机,人类领悟到破坏自然的和谐以及生态的平衡无异于毁灭人类自身,由此引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新审视和反思。人们开始认识到只有自觉地坚持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低碳经济的价值目标,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融。  相似文献   

8.
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基于不同的价值预设、分析层次和视角形成了不同的生态观并提出了各自的应对思路.在当前治理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必须在对三者进行借鉴反思并对人与自然关系不断重构基础上,塑造新的生态伦理观和生态危机治理理念,在实践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培育生态道德意识,增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危机治理的制度供给,发展并合理使用科学技术,构建生态危机的全球协作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在毛泽东时期的生态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过渡至"生态人类中心主义"的心路。作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映,毛泽东在"大跃进"前后的生态意识是"向自然开战"──人作为绝对主体而征服自然、造福自身──的思想。它具体表现为:在本体论意义上,单向度的"人多力量大"之发展生产力的构思;在认识论意义上,单向度的"积极平衡"之发展经济的思路;在价值论意义上,单向度的人类利益视角之"改天换地"精神。这种生态意识指导下的实践对新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促使毛泽东经过实践检验而扬弃"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改择马克思的"生态人类中心主义"。这具体反映在毛泽东的思维上:在本体论意义上,中国应该确立人口规模与"生产的自然条件"相协调的生产力发展模式;在认识论意义上,认知与实践要做到"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在价值观意义上,改造自然的活动应做到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双赢。毛泽东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源头,为以后的生态文明思想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前提。  相似文献   

10.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重构人与自然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有必要对工业革命以来,在人与自然关系上长期奉行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深刻反思,吸取其教训,消除其影响。本文揭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表现及其严重缺陷,阐述了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应确立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1.
张光君 《前沿》2009,(3):95-97
传统环境科学主客二分的环境认识论臆想环境可成为任人操控的机器并将机械范式延伸至环境法学,环境科学对于环境自身价值和环境伦理的无知无识被环境法学尤其是其中的环境刑法学推向极至,使得人类中心主义的偏执获得了制度的力量,从而导致对环境自身价值和环境伦理的制度性破坏。  相似文献   

12.
<正>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事关人类生死攸关的重大课题,上帝留给人类做出最后抉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据报,2010年,全世界有320万人因暴露在大气污染中而过早死亡,另有22.3万人因空气污染直接死于肺癌。江苏一8岁女童确诊为肺癌,就是因为家住在马路边,长期吸入大量尘埃所致。导致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就是人类自己。长期以来,总有人无视人为活动对生态的巨大影响。联合国提供的最新权威研究报告证实,人为因素是导致生态危机的主因。关注生态危机,建立生态文明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相似文献   

13.
通过反思人类社会和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把人类中心主义客观地分解为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并通过对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比较,明确了从绝对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必然性.最后论证了科学发展观与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14.
郭水兰 《桂海论丛》2007,23(5):9-11
文章针对我国理论界"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揭示它们的根本缺陷,以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为理论依据、以人与自然的历史发展为事实依据,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廖曜中 《求索》2008,(4):124-126
本文从人类理性的角度探索人类社会的和谐基础。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性让人性打上了经济的烙印;19世纪末以来,社会学家又鼓吹人性的社会化特性。当代社会,经济人理性和社会人理性共同构成人性的两个基本特征。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必然趋向“以人为本”,趋向和谐共识,趋向法理和谐。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学界围绕人类中心主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于马克思是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者也存在分歧。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观三个角度来看马克思的自然观,马克思不是单纯的人类中心主义者,而是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和继承,直到今天依然是指导人类实践活动的合理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7.
道德理性的反思与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理性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类理性,属于价值理性的范畴,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道德及其追求的自觉意识。它诉求的是善,是心灵的秩序、生命的秩序、社会的秩序。我国的传统道德理性,既有合理的需要传承与弘扬的积极因素,也有需要加以克服、矫正的消极成分。为此,必须坚持历史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对传统道德理性进行合理地扬弃,进而构建健全的道德理性。  相似文献   

18.
“主题的选择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在选择主题的时候,我们研究了以往世博会的主题,觉得所有的主题都被人‘抢’了,好像没有什么好的主题了。”上海世博局主题演绎部部长季路德博士说。今年是他与上海世博会结缘的第10个年头。从1999年5月,上海决定申办2010年世博会起,当时做大学教授的他就参与了主题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征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是集体追求最大化经济利益与道德效用的理性选择,但我国现代征信体系仍处于效能发挥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的非均衡发展状态,未能实现创制时预期的集体理性。究其原因,征信体系多元主体利益互动的过程中信任要素的缺位导致个体理性行动导致的集体非理性,即集体行动难题。良好的秩序应建立在制度均衡点上,现代征信体系需要多元主体借助契约精神、共享伦理等道德要素的规制力量促进个体对集体行动的认同,并通过制度信任以及信息信任的建立夯实普遍信任基础,使多元主体实现行动共通、从个体理性走向集体理性,以此解决集体行动难题并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支撑经济社会运行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是否真正能够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还是他们永远注定要靠机遇和强力来决定他们的政治组织?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美国宪法所宣示的崇高理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民主政治和人权保障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总会令人对人类通过自身理性来建构政治制度的能力感到欣慰,然而美国宪法的成就并不能作为证实人类理性建构能力的有效明证,它似乎只是单个人追求自身利益而后产生的无心之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