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国将收回香港。这是一个庄严神圣的时刻,因为从这一刻开始,香港将重又回到祖国温暖的怀抱,享受到祖国大家庭那特有的温馨。历史将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以“一国两制”的方式圆满完成了香港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最佳方案。“一国两制”构想完全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需要 ,是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中切实可行的方案。我们相信 :靠“一国两制”构想一定能把我国完全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3.
本文仅就“胜利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胜利精神”的内涵与特点、“胜利精神”的作用与价值等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胜利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胜利油田企业灵魂的“胜利精神”,是在胜利油田长期的开发建设和社会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六十年代初,当沉睡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荒原下的油层第一次被发现的时候,油田的勘探开发建设者们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到这个古老的土地上,他们怀着“我为祖国献石油,哪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我们敬爱的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我们都记得邓小平的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们民族有一个很好的历史传统,凡是对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民永世不忘。对于历史伟人来说,这个杰出贡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不同的参照系去论说。其中一个重要的也是传统的评价标准,就是春秋《左传》所讲的“立功”、“立言”、“立德”的“三不朽”标准,按照这个标准,邓小平对于他深情地爱着的祖国和人民来说,是立了大功、大言和大德的。邓小平对于中国人民立的大功,江泽民在1997年2月的悼词中做了高度评价。这里从党史角…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研究范式 “社会转型”原是社会学、经济学研究的词汇,特指中国最近20多年来社会经济体制、结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从一元化到多元化所发生的变迁。史学界所关注的“社会转型”,是包括最近20多年来在内的中国150  相似文献   

6.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与老一辈相比,这一代年轻人成长在中国发展最快、最好的年代。告别了物质的贫困,远离了信息的匮乏,自幼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的青年一代,成长拔节一路伴随着祖国的强盛,有更扎实的知识,有更开阔的视野,有更宽广的天地。从“创新创业”到“互联网+”,社会搭建起广阔的舞台,供青春施展才华、追逐未来,在时代的舞台创造无限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期盼。”习总书记说的“几代中国人”既包括老一辈革命家,也包括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就是老一辈爱国科学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怀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然后回到祖国,建设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使他的祖国繁荣昌盛,再也不受世界列强的欺辱。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到美国去,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学到手,而且要证明我们中国人是可以赛过美国人,达到科学技术的高峰。”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从“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对中国当代法治建设的诸多方面的影响加以探究的基础上,对“一国两制”下中国法治的协调发展中“变”与“不变”的辩证规律;协调建设的根本原则:求同存异;及其根本途径与方式:冲突与和睦相处;竞争与合作交流作一初探,但愿有助于当今祖国的法治现代化建设,作出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始终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深刻认识并论述了青年在社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与发挥的重要作用,高度评价与肯定了青年.认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先锋队”、“突击队、”“生力军”;是人类的希望,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关键力量.不仅从时间角度全面揭示了青年的价值,而且从空间维度对青年的价值意义进行了阐释.指出青年不仅具有独特“未来价值”,寄托着“希望”,而且有重要历史地位与现实价值,同时,青年对整个世界与人类有着普遍价值意蕴.它有利于青年准确认识自己,明确社会责任,也有利于我们正确评价青年,发挥青年作用,必须始终为青年投身“中国梦”伟大实践提供保障、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于晓艳  盛作文 《工会论坛》2006,12(2):118-119
新疆地区的“东突”恐怖主义活动已经成了中国的安全隐患,严重危害了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祖国的统一。在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日益猖獗的背景之下,“东突”恐怖主义活动出现了一系列新特点和新发展,这对中国的反恐斗争提出了挑战。本文试从“东突”恐怖主义的治理困境出发,提出相应的反恐对策。  相似文献   

11.
<正>从“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到“全过程人民民主”,从“新发展理念”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一带一路”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创造,深刻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对党的二十大的历史地位、历史任务以及怎么在接下来动员全党力量团结带动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的任务而奋斗的一个动员令,是思想动员、政治动员、组织动员。我们要践行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相似文献   

12.
成长足迹     
《党员生活(武汉)》2010,(7):I0002-I0002
从两间客房到拥有自建的办公大楼,从剪刀糨糊到电脑采编,30年来,杂志社伴随祖国改革的浪潮,不断发展壮大——打造可信、可亲、可用的党刊形象,《党员生活》享誉荆楚,“风景”亮丽,正向多元化、系列化方向迈出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在讽谏与娱乐之间:“文人趣味”生成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士大夫”与“文人”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两大基本身份.萌芽于春秋战国之际,成熟于汉魏之间的“文人趣味”是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文艺形式最主要的主体心理依据与价值取向.从“贵族趣味”到“士大夫趣味”再到“文人趣味”是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对于这一过程我们可以从“琴”这一古老乐器功能演变的角度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4.
1997年的7月1日,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在中国共产党建党76周年迎来了东方之珠——香港回归到祖国怀抱,举世注目普天同庆,洗雪国耻,大扬了民族之光。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胜利,是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从此,作为特别行政区的香港将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继续发展,更加繁荣。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以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识和气派,继承毛泽东同志统一祖国的遗志,尊重历史和现状,为了解决香港、澳门、台湾的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即在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从1982年9月同英国首相会见初始,为了维护祖国主权的尊严,在长期艰苦的构思与谈判中,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使几代人梦寐以求,抛颅洒血的雪国耻的宏愿以在香港1997年7月1日的回归时实现。“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不仅证明了“一国两制”是解决  相似文献   

15.
李登辉的“两国论”是分裂祖国、推进“台独”的政治本质大暴露。“两国论”与历史事实相悖、严重违背了国际法准则 ,违背海峡两岸同胞和平统一祖国的愿望。  相似文献   

16.
1997年7月1日是中国政治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我国政府就要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怀抱。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盛事,也是举世瞩目的一件大事。实现香港回归祖国,将使中华民族彻底洗雪这段百年耻辱……”  相似文献   

17.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为解决祖国和平统一问题提出的一个独特构想。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 ,不仅使这一构想由理论转变为现实 ,而且使这一构想上升到理论化、系统化层次 ,形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 ,“港澳模式”的成功运作再次证明了这一构想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现实的可行性 ,为和平统一祖国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 ,它必将促进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周“一国两制”的方式来解决中国统一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理论创新与发展。“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证明它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最佳模式,为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进程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的侨务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侨务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它包括四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海外华侨华人的实际出发,对“海外关系”给予重新定位。 (二 )从维护华侨华人的切身利益和民族感情,促进中国的对外国际关系出发,充分肯定了华侨华人对住在国的贡献,并将他们与祖籍国的关系定位为“亲戚”。 (三 )从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出发,将华侨华人的经济实力和影响与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 (四 )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出发,将华侨华人的政治力量和影响与祖国的统一大业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0.
一“、巩固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从“一个先锋队”到“两个先锋队”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中国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十二大到十五大党章一直是这样规定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反映了党的阶级属性,是阶级属性的规定“;中国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规定了中国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执政党地位“;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这是它的归属。十六大修改后的党章改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增加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