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梳理民国佛教小说的创作及理论研究,将民国以来佛教小说的发展分为民国初年至二十年代末的过渡期、从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末的发展期和四十年代的开拓期三个阶段进行了分析;对佛教小说为数不多的理论进行了历时研究,并从现代文学及佛教文学发展的宏观角度分析了佛教小说创作与理论没能同步发展的悖谬之处,旨在为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2.
回答佛教为什么能被中国化这个问题的关键 ,在于揭示印度佛教和中国传统思想 (主要是儒道两家 )中各有哪些特质 ,使二者可以有机交融。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在四个方面的根本性契合 ,是佛教能够被中国化的前提条件 ;而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相异的五个方面的互补作用 ,是佛教能够被中国化的另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对于中国古代法律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古代法律中的"十恶"重罪制度,以及关于死刑执行日期的限制,均受到佛教教义的直接影响。另外,佛教地狱、业镜、福报等观念,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中国古代司法及司法官。中国古代法律,从制度设计到司法实践,深深打上了佛教观念的烙印。从这里,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感受到文化交融与制度进步的双重变奏。  相似文献   

4.
西藏旧法在佛教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旧法在佛教发展中的作用牟军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印度等国传入西藏,在与吐蕃原始宗教──钵教的长期斗争中占了上风,在雪域高原得以发展,并在吸收钵教中有利于统治者的某些思想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带有西藏地方特点的佛教,俗称“喇嘛教”。佛教的传入及后来喇嘛教...  相似文献   

5.
陈晓聪 《法制与社会》2014,(11):190-191
中国古代法律尤其是唐以后的法律对佛教寺院行政管理都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唐以后逐渐完备,主要体现在三纲制度、僧官制度和寺院的三层等级制,对佛教寺院进行有效管理,与佛教寺院习惯法一道为僧团的发展提供了制度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回顾敦煌佛教研究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以往学者多是按照经、戒规范进行描摹,塑造出一个理想型敦煌佛教;少数敦煌学家近年来虽已指出吐蕃统治及归义军统治时期的敦煌佛教颇有不合经、戒的世俗化倾向,但仍未能对这一时期敦煌佛教的特性作出明确的判断。实际上,8至11世纪的敦煌佛教不仅仅只是具有世俗化倾向,而是已经变成与佛教规范背道而驰的世俗佛教,体现出一些较以往明显不同的特点。因此,有必要重新改写以往出版的中国佛教史及敦煌佛教史。  相似文献   

7.
佛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①迄今已近两千年。在这漫漫的岁月里,佛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佛教文化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受佛教的影响也是非常深的。本文将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8.
自佛教经由古丝绸之路传播到东方,不但被中国吸收,并逐渐地本土化,最终形成了中国的佛教,以佛教为标志的印度文化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不同领域与各个层次都留下了深刻烙印。而后,中国将已经中土化的佛教,再输入到朝鲜和日本。我们对精神的始发,怀着珍视的态度,保护着考古出土的一点一滴。上海博物馆2014年末与2015年初的特别展出,衔接的办展主题皆以考古发掘遗迹为主,考古工作  相似文献   

9.
《北方法学》2018,(4):127-134
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形式的影响可从义疏体、问答体、法律语言及图表规范等方面来思考。佛教传入中国后,为疏解经义,很早就向中国传统注疏方式学习,在其获得发展后反而以自身的"义疏"语词影响了《唐律疏议》的表达。对比秦汉律、唐律与佛教的问答体结构,可以发现《唐律疏议》的问答体结构与佛教更为相似。此外,相较于前代法律,明律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简洁性与通俗性,此固与其传播的内在需求有关,也与佛教因为传播教义的需求而在这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0.
正池州市是安徽省宗教工作重点市之一,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该市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243处,其中,佛教寺庙176处。佛教工作,尤其是九华山的佛教工作是全市宗教工作重中之重。"六五"普法以来,该市通过抓龙头带全局,创新开展"法律进寺庙"活动,将"法律进寺庙"作为推进宗教领域普法工作的重要载体,坚持普法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着力打造"法律进寺庙"普法品牌。"法律进寺庙"活动服务中心,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全面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印度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与道家互相排斥、影响和融和的过程,本土化为中国佛教。佛教在充分中国化的过程中,尤其是发展到佛教禅宗的阶段,明显地体现出佛道合流的趋势,两者接轨,密不可分,是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交融的瑰宝。对中国古代哲学和艺术的发展趋势具有导向作用。两者之所以能够融合,因为其理论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2.
佛教自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中国社会及传统法律制度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佛教戒律、因果律、佛教人文精神的阐述对现代法治、法律的比较与中国法治的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佛教思想早期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能立足并发展壮大,是佛教自身具有强有力的区域融合性和协调性,从早期力求与中国传统思想共通来站稳脚跟逐渐演变为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这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也体现出佛教思想的广博弘深。  相似文献   

14.
明清之际藏传佛教东渐,从明初至清中期出现了一个金属铸造佛像的高潮,其铸造精湛,金属以铜为主,亦不乏银和金质的佛像.藏传密宗佛教中有着许多出身繁杂的神祗,许多是从佛教传布区的俗信中发展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草堂寺简介草堂寺位于古都西安西南三公里,户县县城东南十五公里,是西安地区留存至今最古老的名刹之一,系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个国立译经场,它与佛教的多种宗派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中国三论宗的祖庭。自后秦公元401年,佛教高僧鸠摩罗什至此译经后,大德间出,香火不绝,中外咸仰。  相似文献   

16.
《钵中莲》传奇是明代万历民间佛教信仰高涨尤其是观音崇拜膨胀的产物,再现了民间宗教勃兴、教派众多、争拉教徒、百姓纷纷入教的乡土社会现实,反映了民间佛教信仰之上升和地方家堂神灵崇拜之下降的两大社会思潮。佛教教义深得人心,道教教义冷却人心,恐怕这是造成两大社会思潮的一大原因。蔑视礼教、纵欲淫乐的个性解放思潮,是万历时期又一民间社会思潮。《钵中莲》在对此充分展示的同时,又以严厉的手段打压着这一思潮。  相似文献   

17.
合十礼(salute with putting palms together),是流行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4个东盟佛教国家的见面拜礼。此拜礼源自印度,最初仅为佛教徒之间的拜礼,后发展成全民性的见面礼。一、合十礼的由来合十礼,也称合掌礼、和南礼,是一种国际常用礼仪,并非佛教所独有,世界上的许多种宗教,都将合十作为一种礼节。东盟国家的佛教沿袭了这一传统礼节,最初仅为佛教徒之间的拜礼,后发展成全民性的见面礼。  相似文献   

18.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佛教的金铜佛像,根据地区和语言的差别,可分为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造像三大体系,各自供奉的佛像神态端庄,体形优美、装饰华丽、造型多样、千姿百态。1997年初春,一个遇然机会,我在杨树浦路一家古玩店发现一尊佛像,询问店主是什么菩萨造像?  相似文献   

19.
《法治纵横》2014,(24):42-46
第三讲 佛教传入新疆与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传入新疆的,也是在新疆流传时间最长、信仰人数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历史上,佛教对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都曾产生过广泛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宗教的基本特性存在于构成它的一整套道德规范之中,而外在的这些道德规范则是以信仰的方式内化于信众与社会,从而升腾出巨大的宗教情怀与宗教力量.佛教也不例外.因果报应学说是佛教道德体系中的道德基石,了解佛教果报观念,从中可以看出了解宗教教化世俗人心的道德力量何其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