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美国和日本的高科技产业化为世界所瞩目。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一 直是世界高科技的主要策源地,在高科技的许多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而今,作为“信息高 速公路”雏形的“互连网”,已经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全世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战后 日本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迅速拉平了与西方先进工业国的差距,而 后及时走向科技的自主创新,取得了高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甚至已经在许多领域领先于世 界。高科技产业化的高度发展,在推动美日两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过程中起了至关 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试图比较研究两国高科技产业化之路,以期为后起国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年来,中日两国高等教育交流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表现在大量条约、协定所明确的法律保障,高等教育领域交流人员和层次的不断加深以及一系列交流机制的出现。从北京大学的个案来看,相应地体现在受惠于两国高层交流的"北京大学福田计划"、社会层面主导的"北京-东京论坛"以及北京大学、东京大学学生自发推动的"京论坛"。北京大学日本留学生人数在稳定增长,已经与日本很多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从北京大学参与的对日高等教育交流的尝试来看,两国需要在联合培养人才等领域向纵深发展,不断推动各自内部和彼此之间的学科发展与资源整合,并积极推动两国的合作融入东亚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交流大潮。  相似文献   

3.
一、世界各国面对信息技术产业化发展而开展的激烈竞争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形成与发展在各国中是不平衡的,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来看,大部分信息技术产业化领域的优势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日本方面。从西方国家与原苏联、东欧国家来看,优势则主要在西方国家一边。现在世界上重大的信息技术发明及应用成果大部分出自美国,特别是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通信工业等,在美国都获得  相似文献   

4.
自2018年以来,美国对中国知名高科技企业华为发动的"市场战"和"技术战"不断升级,举世瞩目.美国一方面在需求端全面狙击华为产品和服务在美国和全球市场的扩张,另一方面在供给端直接切断上游企业对华为的芯片和操作系统的供应.作为全球霸权国,美国无视自由市场的基本规则,通过市场狙击和技术管制两种方式打击崛起国的明星企业,震慑崛起国的产业安全,这是对国际统一市场和跨国分工网络的公然挑战,必然削弱经济的全球化,加剧经济的民族化,从而可能从根本上威胁一个已经存续多年的自由国际经济秩序.这也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对市场和技术的控制能力日益演变成为一种大国政治的权杖.美国针对华为所发动的两场"战争",不仅构成冷战结束以来全球经济秩序演进的一个分水岭,也为构建跨国供应链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十分生动的案例,同时还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将握有供应链权力的超级企业"找回来"提出了紧迫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韩印两国构筑"特别战略伙伴关系"的进程,与美国"印太战略"的实施同步推进.韩印两国分别是美国的盟友与伙伴国,在美国的"印太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双边关系发展是符合美国"印太战略"需求的.美韩印三国的地区政策内涵既具有较强的共通性,也有明显的差异性,故彼此之间非常注重政策对接.同时,"印太"视域下美国与韩国、印度的关系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对韩印双边关系发展起着"范式引领"的作用,助推韩印两国在经济、政治、安全等诸多领域进行广泛合作.此种韩印关系的发展,又在相当程度上有助于美国维持地区主导地位、平衡地区势力结构变动以及塑造多边安全网络.  相似文献   

6.
作为当今世界两大主要经济体,中国和日本两国在经济领域存在着显著的合作空间。随着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态度出现的积极转变,中日两国揭开了在第三方市场进行合作的新篇章。虽然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但中日双方在第三方市场进行合作,不但有助于改善中日政治关系,而且有助于实现双方经济领域的互利共赢。中日在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和经贸往来三个方面存在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可能性,利用合作博弈模型对"一带一路"框架下中日在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效果进行分析,提出推进中日在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四种模式。  相似文献   

7.
2015年4月底,美国和日本签署新版《美日防卫合作指针》,这是冷战后美日同盟强化的一个标志性节点。美日不仅更新了同盟的主要目标,更显著拓展了两国安全合作的范围和层次。美日战略目标和政策方针高度契合是美日同盟强化的主要原因。奥巴马政府推行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与安倍政权鼓吹的"积极和平主义"需要两国相互配合与支持,这使新形势下强化美日同盟具有必然性和稳定性。然而,美日两国的国家利益和政策导向也在一些关键领域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8.
1929-1933年爆发的经济危机迅速由美国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使美国及世界经济遭受重创.这对世界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也改变了美国的国内和国际环境.而苏联经济却在此期间取得较快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苏美两国面对经济危机的局势以及世界政治局势的变化,开始在摩擦中寻求改善两国关系的途径以应对变化了的国内外形势,最终两国在隔绝了16年之后确立了正常的国家关系.  相似文献   

9.
编者的话     
当前,大国间的竞争集中体现为科技领域创新能力的竞逐,这也是我刊近年来关注的重点议题.本期有两篇文章,围绕美国针对中国的科技发展的防范与打压展开讨论.李巍和李玙译指出,市场控制和技术控制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政治权力的主要来源,美国对于中国华为公司的打压也是从这两个领域同时展开.两位作者进一步指出,该案例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跨国供应链的运转与管理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学问题.庞琴和安博德重点讨论了美国(主导国)的主流智库对于中国(崛起国)科技发展的认知倾向,以美国精英应对中国技术挑战的风险策略为案例,探讨影响主导国政治精英风险态度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该文对于把握当前及未来美国政府的对华决策走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和谐世界"是一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新中国外交思想的外交理念,"民主联盟"是一种宣扬美国价值观,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的一种文化外交理念."和谐世界"与"民主联盟"在东盟问题上展开的角逐,也代表着中美两国软权力的较量.本文通过对两者在东盟问题上实践的目标、影响、阻力和前景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对两者进行一个较系统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能源的消耗及需求屡创新高。被誉为国民经济"血液"的石油更是倍受关注,其价格节节攀升,许多国家都把保障本国的"能源安全"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比邻而居的中国和日本既是能源消耗大国也是能源进口大国,在近年来,两国在能源领域展开的博弈有越演越烈之势。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印太地区权力转移进程的加速,地区安全秩序开始变革,主要国家间的关系也处于重构中.作为印太地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国家,日本与印尼以海洋安全合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密切两国关系.日本—印尼合作既受到亚太乃至印太地区局势快速变化、美国对外政策调整等外部环境的较大影响,也是两国基于各自国家利益和战略取向的主动作为.然而,其合作受到若干负面因素的掣肘.双方不仅对未来海洋安全合作具体设想有所差异,在印太安全秩序构建主导权上也存在"美日印澳"或"东盟中心"的认知分歧,而且印尼等距离外交传统与国内民族主义思潮也会抑制两国合作的深入发展.因此,日本与印尼的海洋安全合作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美关系由普通大国与超级大国的关系转变为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关系,双边关系中竞争的一面在上升。与之相应,国际秩序已经成了两国博弈的重要领域。国际秩序问题在中美两国的国际战略中都占有重要位置,然而,两国的国际秩序观和变革国际秩序的诉求又存在着很大差异,这就决定两国在国际秩序变革上虽然有合作,但竞争也非常激烈。中美国际秩序竞争的核心内容是领导权问题,而领导权之争的本质是两国意识形态竞争,这种竞争目前表现为"两个秩序"之争,即美国主导的现行国际秩序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国内秩序之争。意识形态之争是中美关系中的重要结构性矛盾,对两国战略关系走向发挥着重大影响。破解中美秩序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美两国都需要用合作主义来指导双边关系发展,通过合作来管控在国际秩序和意识形态上的分歧,确保两国不冲突不对抗。  相似文献   

14.
美日两国对二战期间一些历史问题的定性一直没有取得共识,原有的分歧在当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再度表面化,尤其是两国围绕慰安妇和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的争端已经对美日关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虽然价值因素在美国外交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美国国内的主流思潮一直主张应从现实利益的角度来规划对日本历史认识问题的对策,因而采取了"积极旁观、适时介入"的原则,在努力避免成为相关方的同时,必要时也对日做出适当反应以控制局势,防止其干扰美国在亚太的整体布局。随着安倍政府追求国家正常化步伐的加快,美日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的互动已影响到两国之间的互信,而美国对此的掌控能力也可能因此而下降。  相似文献   

15.
2007年日越首脑联合声明发布后,两国海洋安全合作步入正轨。除了在东盟地区论坛等多边框架下开展一系列合作外,日越在双边框架内不断完善首脑与高官互访、对话机制,在实务部门的交流与海洋安全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日越海洋安全合作既是日本与越南推进彼此海洋安全战略、固化本国既得非法海洋权益的需要,也是在亚太"轮辐体系"变革背景下,日本呼应美国战略、协助美国维持亚太安全秩序的客观要求。然而,由于越南在经济上对中日的"双重依赖"、日越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差异、两国合作外部动因减弱等因素,未来两国海洋安全合作的势头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日韩两国的邦交正常化谈判历时长达14年.两国建交以后,历史问题亦是日韩双边关系波动的一大诱因.根据唐世平对两个国家和平与和解程度衡量的四个基本标准,即共同的(历史)叙事、加害国是否否认过去的罪行、加害国是否对过去罪行忏悔(道歉和补偿)以及受害国是否宽恕(加害国),对日本与韩国的"和解"程度进行分析和考察后可以发现,日本与韩国的"和解"仍然处于非常脆弱的、不稳固的"浅和解"状态.虽然日韩在历史问题(尤其是"慰安妇"问题)上一直存在政府层面的对话和民间团体的交流,但是两国很难达成一劳永逸的和解协议.日韩两国需要正视历史和解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共同探寻促进历史和解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心心相印"伙伴关系是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提出的发展与东盟国家关系的新目标,该目标致力于实现日本与东盟国家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印尼作为东盟中的大国,是日本重点经营的对象。日本主要从两大路径来推动两国"心心相印"伙伴关系的建设,一是改变对印尼援助方式,从注重自身经济利益转向促进印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建设,以获取印尼的信任;二是积极开展文化外交,通过教育、文化交流促进两国国民的相互理解。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日本采取的策略包括:官方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官民协作推进;注重两国的对等地位;将文化理解与社会责任寓于经济活动之中;加大与印尼在民生领域特别是落后地区民生领域的合作;保持合作项目的机制化和常态化,并注重事后影响力的维持。日本构建与印尼"心心相印"伙伴关系的经验对中国与印尼关系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美国研究》2021,35(5):81-101
拜登政府上台以来,中国被视为美国"最严峻的竞争者"。科技竞争逐渐成为中美关系最突出的问题。通过在国内制造科技领域的"中国威胁论",美国开始动员力量,引导舆论,为加强与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竞争并把意识形态融入科技发展做好了铺垫。为了在科技竞争中全面压制中国,拜登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在美国内部筑牢科技发展的基础,打压中国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强供应链弹性的建设,建立遏制中国的科技联盟。拜登政府加强在科技领域对华施压不仅对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不利于全球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几乎成为中美唯一可以合作的领域。然而,美国对华科技竞争政策在国内受到掣肘。美国与盟友之间的合作也面临一系列障碍。未来,中美两国只有加强协调合作才能促进世界技术革命的进步,为全人类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日本的贸易政策开始从单一的多边贸易政策向注重FTA的多重贸易政策转变.日本把发展FTA的重心放在了亚洲,但日本与亚洲国家发展FTA面临着国内市场保护问题、历史问题、控制权问题等诸多障碍.日本的FTA战略构想从总体上提高了日本在东亚乃至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但把中国排除在优先次序之外不利于两国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家胜 《当代亚太》2021,(1):130-158
冷战结束以来,印度洋的战略重要性逐步提升,美国一直在印度洋维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中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也在不同程度上介入印度洋事务.印度海洋战略的目标是主导印度洋,却对其他国家介入印度洋采取了不同的战略反应.印度对美国由防范逐渐演变为防范与合作兼有的平衡自主型战略反应,对中国和日本分别采取了防范主导型与合作主导型战略反应,对澳大利亚则长期维持着合作缓进型战略反应.威胁认知与收益预期对印度的战略反应提供了整体性解释.对美国威胁认知的降低是印度对美国降低防范并与之开展合作的主要因素;中国军事能力的提升以及印度由来已久的关于中国"威胁"意图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印度对中国的战略反应;印度对日澳两国的威胁认知较低,但对日本较高的收益预期促使印日之间的海洋合作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