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地球的大气层中,每一瞬息之间都有轰隆作响的雷鸣和闪电,气象学家把这种带有雷鸣闪电的对流性天气系统称作雷暴。雷暴是由积雨云产生的自然现象,它往往伴随着阵雨、狂风或冰雹。雷暴可以是发生在带电云之间的雷电现象,也可以是发生在带电云和大地(包括海洋与陆地)之间的雷电现象。当空中积雨云所带的电向大地释放时就产生了落地雷击,又被...  相似文献   

2.
灾害,是造成人群伤亡、财富毁损和生态破坏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灾害按其成因的不同,一般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自然灾害里包括由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灾害,人为灾害里包括机械性因素引起的灾害.人类自从产生以来就同灾害作斗争,但时至今日,各种灾害的发生仍然十分频繁.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灾害的可能及类型还在增加.目前,发生在农业生产中的灾害有:干旱、暴雨、洪水、冰雹、雷电、滑坡、地震、溃坝、沙侵、碱荒、虫灾、鼠害、海啸和龙卷风等;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灾害有:坠机、翻船、爆炸、倒塌、泄漏、电击、碰撞、井喷、卷轧、中毒和核辐射等;特别是各种火灾和交通车祸明显上升,对全社会都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3.
灾害的发生常常给经济社会带来沉重的打击。据有关调查,近30年来,灾害发生的频率、受灾人数和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都在迅速增长。在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财政收入的1/6至1/4,严重地阻碍和制约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从经济角度研究灾害发生和对经济的影响规律、抵御灾害风险和降低灾害损失的经济措施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场大火引发的迂都争议 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的一天深夜,北京城突然风雨大作,夹杂着阵阵惊雷.新修成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因雷击起火,化为灰烬. 朱棣心中顿时升起不祥之感.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题,被强调到绝对的地步.地震、灾害、雷击等等自然现象,都被看成是执政者的失误而带来的."上天示警"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的严重性在于:第一,只有统治者出了问题,老天爷才会震怒.所谓"天怒人怨",便是这个道理.第二,统治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失误在哪里,这就需要有智慧的人站出来为其指点迷津.鉴于此,朱棣立刻下诏求言.也就是说,他希望朝野明智之上为他找出雷击三大殿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气象灾害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气象灾害的预防与处置需要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和资源,进行气象灾害应急动员协同治理。基于协同治理的视角,在剖析气象灾害应急动员协同治理的内涵及其多元主体角色定位的基础上,分析了气象灾害应急动员多元参与协同治理的现状与不足,进而提出了构建气象灾害应急动员多元参与协同治理模式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大多数救援队没有配备专业医疗队,从国际救援队的标准来说,应按要求配齐医疗队。目前,即使救援队建设组成部分当中设有医疗分队,但其主要职能仍侧重现场医疗急救,无论是对受困者还是对救援队员本身来说,医疗队员对其心理状态关注较少。面对如此危险复杂的救援环境以及一些日常少见的惨烈场面,平时就缺乏心理行为训练的救援队员,日后产生PTSD(应激性创伤障碍)的概率会大大增加。本文旨在通过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等方式对参加过实际救援和未参加过实际救援的队员进行灾害心理状况调查,从认知、情绪、动机、意识及行为等方面研究救援队员的灾害心理状况,从而为救援队灾害心理建设与制定危机干预机制提供基础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有70%以上的城市和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灾害多发、易发地区。但是有调查显示,我国家庭灾害应急包的拥有率仅为9%,28%的人对防灾减灾知识略知一二,仅10%的人表示了解防灾减灾基本常识。我国公民防灾减灾意识仍比较薄弱,与我国灾害频发易发的国情和严峻的防...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介绍茂名供电局220kV河东变电站10kV同杆六回路出线(绝缘导线架设)发生多次雷击断线事故的分析,探讨10kV绝缘架空线路在运行中容易出现雷击断线问题的原因,总结采用过电压保护器和避雷器相结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重大灾害中的集体行动及类型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繁琐复杂的灾害表层现象时,如何进一步与主流社会学理论对话,这是未来灾害社会学研究重要的议题和努力方向.通过引入集体行动视角,将灾害中的集体行动具体化为“灾区内灾民集体行动”与“灾区外志愿者集体行动”两种类型.灾民的苦痛及重建的困境越大,对灾害的解读就越倾向“人祸”因素,并通过“搜索信息行动”、“定义情境行动”和“咎责行动”,引起大量的抗争性负向集体行动,甚至威胁到政府的政治安全目标以及社会的公正和稳定性.政府应通过灾害信息的及时颁布、专家诠释等策略影响灾害情境定调取向,将灾害导向“天灾”而非政府的疏失.灾后资源缺乏并非负向集体行动产生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弱势群体的受灾风险偏高.灾害治理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对媒体和民间力量的监督以及公平性机制的建构,将灾害情境中的集体行动整合成救灾和灾后复原的正向行动而规避其负面风险.  相似文献   

10.
孙天洲 《学理论》2008,(21):29-31
我是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直属所所长,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是哈市首批赴四川灾区开展房屋安全鉴定专家组的成员。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消息震惊全国。我非常关注震区的灾害状况,作为一名城市建设工作者,作为一名结构工程  相似文献   

11.
孙璐 《学理论》2015,(7):148-149
新世纪以来,灾难与新中国的快速发展相伴相生,"灾难"及"灾后重建"随之上升为人们日常关注的主要话题之一。然而近十年来,国内社会科学的灾害研究日益陷入"为研究而研究"的理论怪圈,忽视了灾害研究应当服务于灾区实地重建这一根本使命。本文介绍了人类学灾害研究的价值理念,指出人类学的灾害观为我国灾害研究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当前国内外对喷墨打印墨水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对国内外关于墨水的红外光谱检验法、薄层色谱检验法、GC/MC检验法加以总结,并对喷墨打印墨水的主要成分进行了研究,提出建立样品数据库和利用色度学处理数据的方法,对喷墨打印墨水进行种类和时间的鉴定。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3)
近年来,自然灾害的发生成为我国部分地区贫困和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有效提升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成为灾害管理的重点。在解决社会问题或危机过程中,社会工作追求系统性、实务性、生态性、能动性、独特性和以人为本,这些专业特质能够有效地指导和介入灾害管理体系,提高灾害应对的效能。同时,社会工作者在防灾减灾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利用专业方法在社区层面开展易被群众接受的宣传教育、链接资源进行灾害模拟体验与救灾演练,增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有效提升其自救互救能力。  相似文献   

14.
灾害治理正迈向人工智能新时代,人类智能、机器智能与人工智能是灾害信息处理的三个发展阶段,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交媒体与灾害治理研究视角主要有"人工智能有效论""灾害响应新系统论""智能提取信息论""智能检查监控论""辅助决策支持论"等,这一理论模型分为技术、开源、分类、位置与数据等五个基本维度。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能自动从社交媒体大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同时能有效识别灾民、估计其实际位置及评估灾后讨论主题等。人工智能还可以有效处理偏远地区社交媒体灾害信息,同时具有准确解释离线社区灾害信息能力,为不同群体在偏远虚拟社区提供灾害学习和决策平台。虽然人工智能也可能具有关键字错误搜索、测试与评估等潜在风险,尤其可能忽视弱势群体,但毋庸置疑,它正促使灾害治理经历一系列创新活动,为其变革提供了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灾害救助制度发展与完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农村往往是遭受自然灾害的主要区域,农村居民成为受灾主体。而农村灾害救助制度的发展严重滞后,灾害救助理论研究也落后于实践。本文从简要介绍我国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出发,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对我国农村灾害救助制度的现状进行剖析,从理念、立法、资金、管理等方面分析当前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灾害救助制度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对制度的发展提供建设动因和对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灾害观,分析了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探讨了灾害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方式的关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灾害观对于当前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今年7月28日发生的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雷击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雷击火规模最大、扑救难度最大的森林火灾。经过1.6万多林业职工和武警森林部队官兵23个日日夜夜的奋勇拼搏,创造了主要靠人力扑灭大范围雷击火灾的奇迹。然而,火灾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留下不少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人为活动是诱发和加剧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原因,近十年来长江上游泥石流有七成由人为活动造成  相似文献   

19.
《瞭望》2008,(Z1)
灾害预防专家指出,要高度重视由雪灾引发的次生或衍生灾害,及早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所谓次生或衍生灾害、事故,是指由原生灾害的破坏后果引起的其他一系列灾害、事故,这些灾害、事故有时比原生灾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后,关于自然灾害治理的社会科学研究增多。分析发现,在对灾害的研究过程、灾害类型、治理主体类型、内容分类和研究视野维度的量度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但在趋势上,研究结构和状态已经逐渐由失衡向均衡转变,由零散向整体发展;多学科、跨学科灾害治理交叉研究趋势明显;从制度到技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但结构性和规范性因素对研究领域仍有较大的制约,对宏观的灾害结构—制度与微观的过程—事件衔接仍是研究的薄弱环节。基于此,未来关于自然灾害治理研究应更加关注灾害治理"整体政府"和"社区减灾"视角下的灾害基本问题的共识研究,形成灾害治理研究的共同学术话语体系。注重实证主义取向的有效性研究和地方性知识积累,注重资料与数据积累以及数据库建设,借鉴国际灾害治理经验,构建我国本土化灾害治理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