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公安院校的法学教育大体存在非法律专业的公安法学教育、面向公安系统内部的法律专业的法学教育、面向社会的法律专业的法学教育三种类型。三种不同类型的法学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上应有各自的特色 ,同时也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从而形成公安院校的法学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基于研究者的国籍、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指导思想还是基本概念体系或研究方法,"中国法学"作为学术概念都不可避免其逻辑上的矛盾.坚持所谓"中国法学",追求中国法学自身的所谓特殊性、主体性,会导致法学研究的学术方向性问题:背离学术的前提--普遍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3.
《法学方法论原理》一书藏巧思于弘论,寓灼见于钩深。法学方法论是一门以反思为特质、对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问。关于方法论研究对象,作者提出有四类,即方法及其内在结构和外部关系,客体及其表述之间、客体的表述与主体之间、客体的表述本身以及客体和主体等方面,研究的主题、目的,研究主体的特性。作者认为,法学研究的一般思路需要经历法学疑问、法学假设和法学假说直至法学理论的形成,其中假说是理论构成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法社会学是19世纪末出现的一种法学流派,强调法是一种社会现象,主张以社会学观点和方法研究法的实行、功能和效果.该学派的出现拓宽了法学研究的方法和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法认识的法哲学,从而与新自然法学派和新实证主义法学派一起成为现代西方三大主要法学流派之一.  相似文献   

5.
何邦武 《求索》2015,(2):96-102
1979年以来的中国证据法学研究,在繁荣的背后仍然面临着知识体系、研究方法的转型。其中,以史为鉴,从清末至民国时期证据法学的"原初话语"中汲取向现代法律知识体系回归的知识和经验,是必要和可行的选择。"西法东渐"初始的清季至民国时期,得益于国人的努力,现代法律知识谱系在中国迅捷构建,成为百多年来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一以贯之"的"学统"和"元叙事",为当下中国法制建设所无法离弃,虽然中经颇多曲折。为回归"学统"、重构证据法学知识体系,阐释并守护近代证据法学的"义理"和"辞句",以梳理其知识系谱,将是必要的前提,而"了解之同情"的方法,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当今的中国法学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从宏观上看,最基本的挑战在于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的单一及缺漏,直接影响学生司法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学法学的研究成果拓展了法学思维范式及研究方法,也为法学教育方式的更新提供指导意义。社会调查在提高学生法律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可在法学教育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妇女法学是一门研究有关妇女权益保障的一系列法律的产生、运用与发展规律的学科。由于其尚处于建设初期,所以还未形成独立和成熟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高等法学院校的人才和信息资源丰富,又是法学理论研究的主阵地,可以为妇女法学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这种优势,将妇女法学引入高等法学院校,加快妇女法学的研究和学科建设。本文将针对推进妇女法学进入中国高等法学院校的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在西方历史、社会中的至高地位,是一切西方近现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背景。作为发端于西方社会的学术理念,后现代法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对后现代法学的影响具有层次性,既在源头上促成了后现代法学的诞生,也对后现代法学特点的形成、发展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同时不乏对后现代法学具体学派的影响。这其中有后现代法学对基督教及其衍生物的继承、吸收和发扬,更多的是对后者的批判、反思,进而形成自身独到的见解。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督教在诸多方面都有了相当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后现代视角下的法学与社会有了新的影响。后现代法学在基督教的变迁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多媒体技术与法学课程的整合,意味着在法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结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便好地完成法学课程目标,它是在法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以共同完成法学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0.
警察法学属于我国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板块,也是提升社会安全法治能力的理论抓手。遗憾的是,当前我国警察法学的发展深陷概念模糊化、体系碎片化、研究边缘化、教学粗浅化的困境,若不及时矫正,势必将警察法学的研究、教学和实践引入歧途。领域法是近年来新兴的法学理念,强调问题导向与解决策略,能有效融合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的思维特点。在领域法学的指引下,研究者需明确警察法学的领域概念,厘清警察法学的法律体系,夯实警察法学的理论体系,增加警察法学的实践色彩,强调在完善警察法学理论体系的同时,提升警察法学的实践与教学效用。  相似文献   

11.
符号学作为侧重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人文社会科学与法学有着天然的契合性,在它的影响下诞生了结构主义符号法学与逻辑符号法学.符号学与法学不仅具有外部契合性,也有内部契合性.透过法学中的权利客体视角,符号学方法存在着广阔的运用领域,将开创法学研究的新维度与新视野.  相似文献   

12.
阶级分析方法、价值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作为法学研究三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各有利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对法学研究提出了平衡各领域关系等新的要求.通过对从模糊理论到法学研究的“模糊”分析方法中法律中的模糊性、价值及相关问题的解析,同时结合相关社会现象实例评判“模糊”的思考方式和分析方法最大的特点是“有选择的忽略”,既不是“模式化”也非“糊涂”.本文由科普文章启发而论述得出的结论,是法学研究的“模糊”分析方法将作为法学研究方法有益的补充而日渐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德国是大陆法系的代表国家,其法学教育制度具有训练严格、循序渐进、注重实务等特点,对于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的法学教育制度改革应以职业层次为基准对法学教育体系进行定位,以法律应用为目标对法学教育内容进行规划,以司法考试为导向对法学教育方向进行调整,以素质教育为重点对法学教育方法进行改革,以资源共享为基础对法学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4.
《清华法学》第七、八、九辑分别以最高法院、法典化、法律现代性与法学教育为专题同时推出,表面看来,颇有呼应时下法制建设有关司法改革、民法典立法、法学教育等热点话题之意。但各辑文章之立意,却寻求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问保持平衡,追求学术自身的理性品质和深度。第七辑“最高法院研究”专号,专论部分六篇论文,中外各三,中国与西方的比较、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宏观与微观的描述分析,可使读者对法律帝国之心脏——最高法院的旧貌和新颜、内部和外观、静态和动感有较为真切的察觉和感知。第八辑“法典化研究”专号的用意,似欲容纳尽量丰富的观察视角,所刊文章关系到法典化的“先进”国家和后发国家,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作者们或在法典化的文化和政治因素落脚,或在法典化的技术和学术史着墨,或从法典化面临的现状、历史和可展望的前景进入。第九辑“法律现代性与法学教育”专号,特稿基本来自2005年春夏之交清华大学法学院举办的“法理学与法律现代性国际研讨会”。以“国际研讨会”的形式,交流而“较劲”,介绍又借鉴,展现了切磋琢磨的学界真谛。本刊特别选载一组针对《清华法学》这三辑的评论文章,意在对《清华法学》所倡之学风给予呼应,并祈学界同仁就更多的方面展开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警察法学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是优质资源、创新团队、人才培养、科研创新。警察法学研究路径是:充分发挥警察法学学科研究核心要素的引领作用,提升警察法学学科整体建设水平和突出其优势特色,加强警察法治研究和实践,使之紧密服务于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法学研究得出的结论通常会影响到政府的决策和政策、制度的制定以及公众对于政府、法治、整个国家法律运作体系的态度和期望。法学研究与法律实践结合,有利于推进法治建设;法学研究与各学科的互动,是构建社会精神的基础。法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合格法律人才、推行公民法律社会化教育以及树立社会对于法律的信仰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吴鹃  吴小鸥 《湖湘论坛》2009,22(5):125-128
随着我国法学教育悖论的凸显,学界及司法实务界对我国法学教育的反思及重构观点不一、各有说法。鉴于社会发展对法律人才的需求状况,借鉴国外法学教育的先进经验,认为我国的法学教育应建立在精英教育的格局上,职业教育为其基本定位,实现法律职业共同体为其基本宗旨。  相似文献   

18.
张静 《公安学刊》2011,(6):104-106
针对当前本科阶段法学方法论教学的现状,本文提出将法学方法论教学明确落实在法学本科阶段,通过研究性、自主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模式,导入组织指定书目文献阅读与讨论、案例分析讨论、组织调研、指导学术论文写作等教学方法逐步实现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9.
国家安全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并非局限于狭义的国家安全概念,应当随着国家安全理论的突破而突破.广义的国家安全法学属于公安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但我国公安院校的国家安全法学教育总体非常薄弱,与公安部门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职能的要求严重不相适应.在公安高等院校法律教育中,系统地进行国家安全法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郭忠 《前沿》2009,(3):138-142
在近年来的中国法学研究中,法学争议日益多见。本文主要时“权利是否存在冲突”、“法律是否能够信仰”以及“法治是什么”三个比较突出的法学争议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争议都是因概念分歧而产生,基本上属于语言运用上的分歧。因此,在学术争议中,应对概念运用上可能存在的分歧有清晰的认识,并促进对概念意义的理解。在概念运用上尽管我们需要遵循语言的游戏规则,但概念的生命在于使用,我们无法凝固法学概念的准确意义,因此,法学研究才具备了生命和发展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