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领导干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协调者,其心态和谐与否,事关整个社会和谐心态的形成,事关和谐大业的顺利推进。因此,各级领导干部既要不断提高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更要加强自身修养,改善不良心态,以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带动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可见,促进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协调者、参与者,领导干部的心理和谐与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严国红 《唯实》2012,(7):30-34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并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应当在坚持实践性、时代性、科学系统性等原则的前提下,以解决当前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从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塑造现代健康人格、加强人文精神建设、化解社会信仰危机等多种维度进行和谐社会心态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4.
刘雁湖  张啸宇 《实事求是》2007,196(3):77-78
和谐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新风尚,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必须倡导和谐理念,培养和谐心态,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礼让宽容、积极向上的国民心态,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和应用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青年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社会心态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青年群体以积极社会心态存在的同时,空虚浮躁的社会心理、焦虑和追新求奇的生活态度、弱势心理强化、价值观的扭曲、人际关系的冷漠等消极的社会心态也普遍存在。所以,了解新媒体时代青年社会心态的特点和现状,为准确分析现状成因及对青年不良社会心态的正确引导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浅释“心理和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毋庸置疑,人的心理和谐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相似文献   

8.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一新论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和谐.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分析,公平心理不仅直接制约着人们的心理活动过程,而且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影响心理和谐的重要心理基础;从和谐社会的构成要素来说,社会成员之间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相应的社会心理作支撑.  相似文献   

10.
樊金山 《学习论坛》2007,23(4):71-7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从社会心理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状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影响,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心理基础。但是,目前我国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诸多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不良社会心理,对这些不良社会心理的优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