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刘战平 《求索》2010,(12):91-92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目标要求其农业发展方向定位于"两型农业",长株潭城市群农业的功能进行深化和拓展有利地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本文对其促进机理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抓住一条主线,推进两大重点战略,创新三个体系的农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资本市场、两型产业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武汉城市圈设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作出的重大举措,具有为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成功示范经验的重大意义。两型社会的构建必须以两型产业为核心,而两型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从这个逻辑出发,文章重点阐述了资本市场对两型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当前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提升资本市场服务两型产业发展的功能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两型社会"建设是关乎中国永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而不仅仅是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或是经济发展转型。这个战略不只需要理念创新,更需要政策支撑。中国当前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扑面而来,并引发各类社会矛盾。面对如此严峻形势,秉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理顺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财税政策为抓手,凸显绿色低碳元素,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两型社会战略下城市圈生态网络建设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洪远  闫维 《中国发展》2009,9(6):77-81
该文结合欧共体国家生态网络建设经验,阐述了作为途径之一的城市圈生态网络构建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提出了城市圈生态网络构建的设想以及尚需深入研究和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两型社会”指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观是手段,两型社会建设是目的,建设两型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与建设两型社会在内涵、发展目标、建设框架、建设途径和建设目的等方面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立足于第三次思想大解放的社会背景,从对规律把握的高度,对当前“两型社会”建设中存在的片面的“机遇观”、悲观的“不利观”、变相的“老路观”、肤浅的“赶超观”、冒进的“试闯观”、浮躁的“速成观”这六种错误的观念进行剖析,并阐明该如何正确看待机遇、赶超、试闯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农业与“两型社会”及“两型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是选择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是选择在中部传统农业大省工业化、城镇化的核心区域。这足以显示农业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走"两型化"道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的必要性。为此,推动"两型农业"建设的路径选择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农户发展"两型农业"的能力;因地制宜选择具有"两型"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加强区域合作,形成建设"两型农业"的合力;建立和完善"两型农业"发展的评价体系,使"两型农业"建设有标准可循;探索建立促进"两型农业"建设的生态补偿机制,让农民"有利可图";大力推动生态家园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广节约资源农业实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建立和完善促进"两型农业"发展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8.
要使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最重要的就是要界定人与自然的产权关系。在有效的产权制度约束下,资源才可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配套试验区建设是新一届中央领导和政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探索,有效的产权制度不仅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基础,也是其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湖北两型社会建设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以资源的凝聚、整合、共享为线索改革现有办学模式,营造和谐的办学环境是湖北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共性需要。湖北高职院校应从办学状态、办学层次、办学体制等方面进行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努力打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交融的职教共同体,培养一大批符合两型社会建设需要,能力强、素质高的合格劳动者,实现湖北两型社会建设与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0.
倪琳 《理论月刊》2013,(3):142-144,92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期,随着经济规模不断增长,消费加速升级,我国现行消费模式加剧了人与资源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较严重影响.建设“两型社会”,既需要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也需要消费模式的变迁.本文界定了生态消费模式的内涵与特征,阐述了“两型社会”的含义,探讨了生态消费模式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意义与作用,基于“两型社会”建设视阈下我国当前消费模式的状态,本文提出了如何加快构建生态消费模式,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复合关系,表现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二者相互作用的履历,就是生态史。从民族生态史的角度研究环境的保全,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课题。传统的生态学知识(TEK)能保持民族群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它构建出社区民众生产生活必须共同遵守的千古规则和价值理念,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核心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与其分不开。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发挥传统生态学的作用,实现其与现代生态学的携手共进。  相似文献   

12.
区别于传统社会法律强制力,当代法治社会法律强制力的当代之含义,从其走向看,已从传统压制或强迫的力量发展到内在或自制的力量。究其缘由,主要是法治社会下‘内在观点’的提出、‘社会合意’的发展、对社会功利主义的批判、‘权威’理论的阐扬使得法律强制力呈现被弱化之趋势。具体表征上,法律强制力已由传统的法律硬性发展至当代的法律柔性。  相似文献   

13.
健全和完善现行的环境资源纠纷多元解决机制,是当前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两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对我国环境资源纠纷的行政解决机制、司法解决机制、私力或社会解决机制的现状和缺陷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完善环境资源纠纷的多元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4.
罗树杰 《桂海论丛》2012,28(2):98-101
民族互信是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而良好的民族互信关系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文化特征。民族互信体系的建立与健全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生态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大举措。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其基本规律,研究和解决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把它放到国际国内大背景中去审视和把握,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必须扎实有效地做好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6.
公司代表人制度的实质有代理说与代表说两种学说。代表说倾向于保护与公司交易的相对人的利益,而代理说倾向于保护公司自身的利益。在现代商事交易制度领域,对两种学说的不同选择,决定了公司代表人制度的不同宗旨。我国法人法定代表人制度从《民法通则》第38条规定上开始发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2006年我国《公司法》的修订和实施,具有我国特色的公司代表人制度从法定的惟一的公司董事长发展到现在的可以从公司董事长、执行董事和经理中选择。虽然人选的选择范围有所增加,但我国公司代表人制度仍然扎根于我国长时间以来形成的法定代表人制度土壤。笔者从公司代表人的理论基础、不同学说的比较以及我国特有的公司法定代表人制度的分析和对比上,对我国现行的公司代表人制度进行了评议,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公司代表人制度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7.
人口、资源、能源、环境、生态和灾害是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物质力量,是影响和制约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其可持续性构成了一切持续性的基础。这样,维持和加强上述因子的可持续性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础工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础工程是,建设一个人口均衡型社会、资源和能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安全型社会和灾害防减型社会。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夯实生态文明的自然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刘焕申 《桂海论丛》2010,26(5):12-15
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科学内涵和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9.
论思想道德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 《桂海论丛》2006,22(2):18-20
思想道德建设在调节人们的行为、化解各种矛盾和维护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力量。文章试从精神层面解析道德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有机结合,并进一步探求和谐社会中道德建设需要把握的基本向度。  相似文献   

20.
以民为本,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富民,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民富,是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先由民富,再到国富,走民富国强的良性循环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