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些年,人们经常议论干部收入的“含金量”问题。近来,又听到议论群众收入的“含水量”问题。两种议论,虽然含量的性质不同,所指的对象不同,却同样发人深思。 所谓“含金量”,是指工资收入的实际使用价值。人们议论的主要对象,是那些大权在  相似文献   

2.
反腐观点     
红旗出版社副总编辑、经济学家黄苇町近日指出,处在政府管理监督之外的隐形经济已呈减缓趋势,但规模仍然巨大,其发展不容忽视。黄苇町说,“灰色经济”在隐形经济中占了大头,“灰色经济”主要指没有纳税的收入。一部分是在国家监控之外的非法经营,这种经营活动对社会没有危害,但却在国家税收、工商部门的监管之外。另一部分是在职职工的非工资性收入,比如,工作之外干“副业”、公款私存、挪用公款炒股等。通常,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也是社会经济结构快速调整的时期,容易出现管理和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这就为隐形经济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党员博览     
《江淮》2006,(9)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引人关注这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特点是公务员工资改革向基层倾斜;事业单位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收入分配向高层次人才倾斜。网民对此表示关注。希望治理灰色收入平抑垄断收入网民认为,这次中央提出的改革收入分配的整体方案确实很好,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较好地兼顾了各方面的利益。部分网民指出,分配问题的根本不在于“制度内分配”不公平,而是在“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上的不公平。因此,在改革分配制度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制度分配以外的“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加以约束。目前所议论的收…  相似文献   

4.
华多 《前线》1993,(16)
提起含金量,人们往往首先会想到金沙、金矿石以及淘金、炼金等物事来,这自然是不错的。现如今,“含金量”也常被用来喻指一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正常工资之外的所谓隐形工资。这也不无道理。啥叫隐形工资?用句非定义性的话说,就是只可意会、无以言表的收入——在工资单(条)上反映不出来的但是工资收入者却能实实在在地占有着享用着的那部分东西(姑且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压态势下,隐形变异“四风”问题在不同领域仍不同程度存在,对于医疗卫生领域而言,应从隐形变异“四风”问题主要表现形式入手,分析其危害及主要原因,通过创新监督方式方法、持续扎紧制度的笼子、强化纪律规矩意识、发挥“关键少数”带头示范作用等措施,坚持“三不”一体推进,驰而不息纠治医疗卫生领域隐形变异“四风”问题,真正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相似文献   

6.
脑体收入倒挂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收入分配不公已是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议论的热门话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收入倒挂。本文基于脑力劳动者收入较低这一现实,着重分析脑体倒挂的原因,并试图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一、脑体收入倒挂的原因脑体倒挂有其历史缘由,主要的是由于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但其现实原因更为主要。近年来的实践表明,我们的收入分配政策相互不配套,存在许多“漏洞”和“黑洞”,没能体现出复杂劳动高报酬、脑力劳动者高收入。这里拟从四个方面分析。 (一)总体考察: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生产领域推开,使作为生产领域主体的体力劳动者先行获得了较高收入。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产阶级”问题常见于报刊,现将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议论分三题概述以后,供参考。一、什么是“中产阶级”按照西方学者的通行办法,是从收入分配和职业来划分的。他们认为凡中等收入的家庭就是中产阶级,例如美国1987年把年收入25000—50000美元的家庭算作“中产阶级”。他们主要包括科学、工程、技术、艺术知识分子,经理和“技术专家”、白领工人、自由职业者、小企业主和独立经营者,政府和公共部门的公务员及一般官员等。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党和政府不断采取种种措施清除腐败,但不时仍有少数机关单位的头头怀着种种动机,为着种种目的,以各种“理由”给上级某些要员或实权人物“送礼”,尤以逢年过节为甚,大车拉、小车送;一些掌管人、钱、物的要员,也借机向有求于已的单位和个人敲竹杠,明拿暗要,索要“礼品”。干部群众对这种腐败行为反映强烈,要求严厉查处。在这样的形势下,认真分析、研究“团体隐形贿赂”的特点、成因及危害,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尤为显得必要和重要。 一、“团体隐形贿赂”的概念、形式及特点 “团体隐形贿赂”与其它贿赂形式略有不同,一般都是打着“联络感情”、“工作往来”等为“公”的旗号,蒙上“单位送”、“单位收”的面纱秘密进行,慷国家之慨,而实际得到好处的仅仅是少数几个人。笔者对此无以名之,暂名日:“团体隐形贿赂”。  相似文献   

9.
《党课》2007,(1):121-121
F-117“夜鹰”是世界上第一种隐形战斗机,也是第一种多次参加战争的隐形战斗机。它外形诡异,多次被当成外星人的飞碟;它功能强大,完成了多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近年在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背景下,国有企业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引起大家议论的主要是国企及其高管的高收入、国企的效益以及“国进民退”。学术界对此的争论基本可以分为两派:力挺国企与批判国企。人们关心国企的目的都是为了国企健康发展,为了我国各种所有制企业能够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国有资产(含国企)需要继续改革,其行为应当符合公有资产的本义。  相似文献   

11.
1996年9月,一个消息在广元市不胫而走:“王开东当地税局长了!”有人议论说:“他今年才39岁,能挑起这副重担吗?”一晃三年过去了,王开东到底如何呢?到去年,地税部门共为政府组织收入13亿元,每年的地税增长速度达到两位数,今年上半年又超额完成任务。王开东本人连续三年被广元市委评为优秀领导干部;1998年他连摘市以上党建先进个人、扶贫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和省政府表彰的税收大检查先进个人“四顶桂冠”。  相似文献   

12.
企业“隐形负担”,像一颗毒瘤寄生在企业的肌体上,既有危害性,又有其隐蔽性,引起企业干部职工的深恶痛绝。《揭开企业”隐形负担”的盖头来》一文,作者抓住问题的症结,剖析了原因,并提出了治理的对策,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关心企业命运的同志不妨认真一读。编者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一提到反腐败,人们就会想到有权有势的部门和单位的“头头脑脑”,诚然,这是反腐败的重点,但是,我们也不可忽略了“村官”腐败。这些“村官”虽然官小职微,权力有限,然而一旦发生蜕变,其危害却是很大的。“村官”腐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贪污受贿,中饱私囊。村委会虽然权力不大,钱财不多,但都有一部分隐形收入,一些村干部便在这些有限的资金上做起了文章。据辽宁省丹东市某县检察机关掌握的情况,近年来举报农村基层干部经济违法问题的来信来访逐年上升,该县检察院根据举报线索查处了一些案件,结果表明,当前农村部分…  相似文献   

14.
6月2日,日本首次发布《宇宙基本计划》,将太空开发作为国家战略。一个月前,首度实现海外联合部署的美军F-22“猛禽”隐形战斗机和B-2“幽灵”隐形战略轰炸机在关岛进行了多次合成远程奔袭训练。俄罗斯空军总司令亚历山大·泽林正在担忧,俄罗斯缺乏保证国家空天防御任务的力量和手段。  相似文献   

15.
《北京支部生活》2015,(6):54-55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落实到党员队伍的管理中去。近些年,随着人员流动的加快,流动党员特别是一些基层“隐形党员”不亮明身份、不参加组织生活,游离于党组织之外,成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难点问题。为此,石景山区金顶街街道工委专门组织力量,对辖区的“隐形党员”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曾警示全党,“有效应对腐败手段隐形变异、翻新升级还任重道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结合湖北省正在开展的“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行动,笔者梳理了乡村腐败和作风问题“隐形变异”的表现和防治难点,尝试提出治理对策,助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护航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95周年,2016年7月3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上海大学共同主办的“创建与创新:中国共产党与上海——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召开。会议共收到全国各地学者论文50篇,最终25篇入选并收入会议论文集。上海市党史界、史学界及相关领域专家,上海大学基层学院党委书记及师生代表80余人到会。  相似文献   

18.
“隐形教育”,是相比“显形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方式。在新世纪之初,我国入世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各种教育,特别是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情操等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应仍然坚持和强调有计划有目的的各种显形教育,而且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探索进行隐形教育的崭新途径。这对于在新世纪里加强和改进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说说吴丹庆     
听说我要写吴丹庆,有位朋友悄悄地跟我说了句有点儿象绕口令的话。“丹青难描吴丹庆,何况他这个人众说纷纭,议论大着哩! 弄不好把你也议论上了。”我同样悄悄地附耳道:“议论倒是不怕的。英国唯美主义代表作家王尔德倒有句很有意思  相似文献   

20.
文之 《前线》2011,(9):33-34
近来,“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三敢”’精神成了全市上下,特别是领导干部之间热烈议论的重要话题。在这场广泛的议论中,有一种追问振聋发聩:我们为什么不敢担当、不敢碰硬、不敢创新?在现实生活中,“三不敢”的理由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上不想“三敢”,另一类是客观因素使人“三不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