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5 毫秒
1.
贾平凹 《法制博览》2008,(10):10-11
人活在世上需要房子,人死了也需要房子,乡下的要做棺、拱墓,城里的有骨灰盒。其实,人是从泥土里来的,最后又化为泥土,任何形式的房子,生前死后,装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来信     
《南风窗》2016,(10)
正1广州作为华南重镇,有其独特的语言文化,建筑、饮食风格,从表面上看,这种与国内绝大多数地区有明显差异的环境会使得外来人难以融入。但现实却是它对中国人最有善意和平和的一座城市。与很多北、上的职场新人面对的高压不同,广州的生活成本要小得多,被房子逼出广州的可能性较小。广州CBD在城市发展中几度易主显示了多  相似文献   

3.
人心中空     
赖淑惠 《法制博览》2008,(10):19-19
房子要中空才能住人,碗要中空才能够盛饭盛汤,人的心也要中空,才能够容人容物。  相似文献   

4.
从目前不少企业职工思想状况看,基层班组职工的思想动态主流是好的。但也不能回避,在部分职工中也存有这样或那样想法。这些想法主要表现为“抱怨”、“攀比”、“消极”。对于造成目前安全生产被动局面的原因,有些人简单地归结为就是事故是安全问题。笔者认为,持有这种观点人,没有全面认识分析和把握职工思想动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我们都在准备买房或正做着“房奴”,气喘吁吁艰步前行。云疑惑地看着我们,说,为什么都得买房呢?可以让房子跟着人走啊,人是活的,房子是死的,房子其实是为人服务的,像你们这样,成了人服侍房子了。云不只是说说而已,她还这么做了。  相似文献   

6.
房子情结     
常霞 《法制博览》2010,(20):39-39
郑板桥在家书中鼓励兄弟读书,说不要“一捧起书本就想着中举人、造大房子”。这里反映的就是中国人的房子情结。一个人发达了,首要的事就是治房。“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道的就是房子。中国人读书做官的情结很重,官位是与房子连在一起的,官位越大房子越大。“一阔脸就变”道破世态人情,如果改成“一阔房就变”,更符合国情。  相似文献   

7.
人生的花费     
敏行 《法制博览》2009,(12):8-9
一个人到底要多少钱才够过一生。答案是,397.2万元。这还只是和平年代排除风险及不明朗因素得出的最低限耘.买一套像样的房子,包括装修大约50万元。我想,50万能解决的房子,一定位于北京的顺义,上海的浦东机场附近,深圳的龙岗……这些城乡结合部。  相似文献   

8.
杜甫没房子     
许锋 《法制博览》2009,(18):18-18
和熟人聊天,没几句,房子就成了热门话题,说完你的说我的,说完我的说他的,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聊到房子.兴致一下子就起来了。和原来见面“你吃了吗”相映成趣的是,现在三句话之后恐怕问“房子买了没”的人大大增加。看来,在很多人不再为温饱发愁之后,房子已经成为新愁。  相似文献   

9.
王志安 《法制博览》2010,(20):68-68
近来,有报章称中国的住房市场有6540万套的空置房。引用者为了证明这一数据的权威性还特别指出,这是社科院城调队调查,国家电网根据智能电表采集的数据,这些空置住房连续6个月的电表数为零。好家伙,一方面大众买不起房子,另一方面还有可供两亿人住的房子空着,这不是泡沫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陶短房 《法制博览》2010,(12):74-74
当大臣的要想安身立命,就得整天琢磨皇帝的想法喜好。可皇帝这种特殊人类,却是最讲究个人隐私的,您想啊,他眼跟前就守着那么大的宅院,那么多的美女和财产,这还不算,偌大一座江山,可统统都他一个人的,不上心多看着点儿,能行吗?  相似文献   

11.
正刁民这个词,特指那些让人头疼的老百姓。这个词很少听到,官员更是不敢使用,因为政治上不正确,谁敢这么说谁会被骂死的。大家都不提,就意味着这个现象不存在了吗?当然不是。已经开工的工地,坑都挖差不多了,中间孤零零立着一栋房子;路已经要完工了,路中间戳着一栋房子,把六车道逼成两车道。之所以有人当"钉子户",无非是要求高补偿,但能把情况推到那么极端的地步,要价肯定是有过高的问题。把制造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2.
佚名 《法制博览》2010,(15):55-55
岳飞有多少房子多少地?坦白说:我也不知道。因为岳飞在好几个地方都有房子,要想统计出一个精确数字实在很难。众所周知,他在河南安阳汤阴县的农村老家有祖宅,在南宋首都临安有朝廷分配的住房,后来又在驻地江西九江买下大片不动产。  相似文献   

13.
佚名 《法制博览》2010,(16):72-72
“盛世收藏,乱世黄金”,是可能并存的。比如当下,文物古董炙手町热,只要家里有件1980年以前的东西.就能产生妄想。与此同时,在理财界.通胀预期之下,黄金也颇为火爆。此外,还有房子,但是不能提,提起来好多人伤心、精神失常。房子是不是也如文物一样,被炒得太高了呢?唉,算了,往远点儿说吧。  相似文献   

14.
这些年来,每次读到讨论中国现实问题的书籍或文章的时候——无论是像《中国可以说不》这样的“民间宣言”,还是像《中国农民调查》这样的“盛世危言”,我都会萌生出一个想法:能不能有人——精研过大量材料、做过深入的理论与现实思考的专家学者——来为我们解读现实及其所托生的历史背景、脉络?它远比老百姓的街谈巷议来得公允、透彻,但又要对老百姓的所感所惑、所思所想的话题有回应和引导。对于那些贯穿在社会生活、萦绕在我们脑子里的关键问题,应该尽量挖出历史与时代、社会与文化的关联,给我们以庖丁解牛般的解答,因此这种解读就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老驴 《法制博览》2010,(20):23-23
城里的房子靠买,农村的房子都是自家盖。 安文家的老宅子一共五间,不足一百平米。二十年前都还是土坯房,他爷爷奶奶都活着的时候,他们一大家子七八口人挤在一起。现在我看城里把房子隔开合租,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因为当年在安文家就见过。  相似文献   

16.
大房子     
石磊 《法制博览》2011,(4):52-52
河北人讲的,人生快事,无非四件。黎明觉,二房妻,烫面饺儿,卤煮鸡。四件里面,一字没提房子。 很多人讲的,法国厨子,日本妻子,美国票子,德国车子。也没提房子。  相似文献   

17.
比较性错误     
罗西 《法制博览》2010,(20):24-25
买房子的时候,甲乙两种房子各有千秋,难做定夺;这时候,房地产代理给你推荐丙房子,丙房子和甲很像,就是屋顶渗水。面临甲乙的时候你左右为难。犹豫不决,而出现丙之后你一下子心里有数,愉快地选择甲了;而这正中代理商下怀,甲房正是代理要卖给你的房子。这叫decoy,就好比相亲时的那个略逊的“灯泡”。  相似文献   

18.
创新,创新,唯有不断地推出新意念、不停地推出新潮的产品,企业才有活力。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就是创新。要创新,首先要有创造心。有创造之心的人,总是借助头脑的想象力把已经存在的概念、想法、计划重新组合,创  相似文献   

19.
在一般人看来,自私是不好的。其实未必。比方说,我就曾经想过一个问题:如果我的孩子,或孩子的孩子,也吃了三鹿奶粉,会怎么样?这种想法,当然很自私。但,如果三鹿集团的领导人,当初也这样想,也这样“自私”呢?惨案和悲剧,大约就不会发生。  相似文献   

20.
李凡 《南风窗》2011,(12):2-2
最近以来,在老百姓的维权活动中,可以看到一个现象的出现,就是这个维权活动有走向激进的发展趋势,暴力维权事件不断出现,极端事件也时有产生。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知识分子也出现了激进的发展趋向。一些人甚至讲出了"改良已经失败、革命难以避免"这样错误的激进话语。这种激进的想法从何而来?按照世界政治发展的经验,当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达到人均4000美元左右的时候,这个国家就要面临政治转型期。转型期的特点就是老百姓要更多的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