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资阳市雁江区丘陵农村党建示范带,有一个白狮村,3年前,村民有"三缺",即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致富无门路;集体经济负债17万元,村班子人心涣散.如今,该村已建成"四园四场",形成"市场、项目引路,人才、资金入驻,支部、政府帮扶,业主、农民致富"的发展格局,村民人均纯收入比3年前增长704元,达到3060元.  相似文献   

2.
正2018年2月12日,农历腊月二十七这天,瓦房店市泡崖乡五间房土地股份粮经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业综合服务超市里格外喜庆热闹。一大早,这里就来了不少村民,个个满脸喜悦、笑语连连,因为他们都是来这里领钱的!年过七旬的村民田庆忠第一个领到了入股土地的1万多元保底金和分红,他高兴得合不拢嘴:"年纪大了,干不动活儿了,却还能分到这么多钱,这心里呀,特高  相似文献   

3.
"七·一"前夕,化成村举办了党员、干部座谈会,农民歌舞表演,农民书画作品展览,放映"坝坝"电影等丰富多彩的纪念建党80周年的活动;今年1至5月,化成辖区招商引资达7000万元,超额完成了区上下达的全年引资1600万元的计划;5月,在成都市羊西线整治工程中,化成村30户村民64间沿街门面8天之内顺利拆除,村民们克服困难支持市政府重点工程,受到区委书记大会表扬;在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化成村党支部被评为先进集体……这些成绩的背后,凝聚着村党支部书记王堃的辛劳和心血.6月23日,记者来到成都市金牛区营门口乡化成村采访,一提起王堃,村民们都自豪地说:大学生"村官",好样的!  相似文献   

4.
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太平镇新邱村党支部带领农民大力发展烤烟业和畜牧业,改善村容村貌,走上了"项目引领"促农民增收致富的基层党建之路。2015年,全村固定资产达1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全面发展烤烟生产。成立了由党支部发起、党员牵头、村民参与的益民烤烟合作社,占地面积3.66万平方米,种植黄烟4400亩,建立烤烟小区2个、育苗大棚36栋,真正形成了一条完备的合作农业  相似文献   

5.
品种:直面市场竞争   "只要品种选对了,技术服务再跟上,我们的农产品就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农民就能赚大钱!"今年3月17日,彭山县青龙镇狮子村村民张朝伦说起去年的彭祖寿柑每公斤买了3.4元的好价钱,30亩彭祖寿柑共收入15万元,脸上还挂着喜悦.……  相似文献   

6.
正贵州黔北现代物流新城2017年物流处理能力是4000万吨,初步预测,到2022年,物流处理能力将达到1亿吨,实现利润约13.3亿元,每年提供就业岗位2万个。"以前,大年三十吃完年夜饭就得挤火车赶回打工的地方。"遵义市播州区芶江镇桥头村尖角组村民罗孝传说,"现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工作,而且道路四通八达,交通特别方便。"去年,和罗孝传一样,芶江镇、三合镇的几万村民不再外出务工。  相似文献   

7.
<正>一边牵着农户、一边连着市场,互联网时代正用一根网线探索"治愈"农民"卖难"的心病10月13日,内江市市中区石板村电商服务站帮助村民签下一笔家禽领养订单,由村民在家帮客户饲养家禽,待家禽长大后,客户前来取货。服务站工作人员表示:"有了电商服务站,村民种养出的农产品可以在网上交易,足不出户就能做生意。"  相似文献   

8.
蒋瑞环  冯成 《当代贵州》2008,(10):25-25
找准路子、用好法子、坐正位子,淤泥彝族乡的做法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启示。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沉寂的土地;如今,这里却百业兴盛、发展势头强劲。5年来,六盘水市盘县淤泥彝族乡的发展呈现了一浪高过一浪的精彩:2003年财政收入964万元;2004年财政收入2000万元;2005年财政收入5200万元;2006年财政收入1.46亿元;2007年财政收入2.02亿元。从全县乡镇财政收入第20位跃居第三。淤泥彝族乡何以发展如此快速?乡党委书记舒小本道出了他们发展的"三子经"。  相似文献   

9.
正曾经,这里是偏僻贫穷的小渔村,渔民们在风浪中讨生活,日子过得清苦自不必说,还得天天提心吊胆。时光荏苒,如今,这里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东港市锦江渔民委。就像这名字一样,渔民们当下的生活可谓是一片锦绣。2013年,全村劳动力人均年收入达到5.68万元,比改革开放之初翻了5倍还要多。村民们都说:"靠海吃海的锦江渔民委能有今天,多亏有个好‘领航人’!"这个"领航人"究竟是何许人也?一个村民抢答道:"他就是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锦江渔业总公司总经理于长福。"  相似文献   

10.
正村集体从负债7万多元,到拥有了自己的产业并实现年收入30万元、再到50多万元,这是一个村子从贫穷到富裕的跨越;从入村帮扶时村民们说"你们肯定是雄赳赳来,灰溜溜走",到拉着王永军的手说:"感谢组织派来好干部!""我们希望王书记一直留在这里!"这是一幕干部群众从生分到亲如家人的生动写照;从连续4年没有村选党支部书记、开个党员会人都来不齐,到村干部举着输液瓶子参加"两委"班子会、带着村民搞发展,这是基层  相似文献   

11.
赵小平 《共产党人》2010,(6):22-22,21
灵武市郝家桥镇王家嘴村是灵武市有名的富裕村,2009年,全村建筑业产值200万元;温棚种植产值2400万元;草编产值560万元;废旧金属收购产值1700万元;运输业产值300万元;畜牧业产值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四千多元。这些都得益于王家嘴村有一位党组织和群众认可的"领头雁"——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朱秀娟。近几年来,朱秀娟先后荣获"全国女能人"、全区先进农村党支部书记、全区优秀妇联干部、全区计划生育先进个人、银川市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2.
正"一张小黑板,手机号留下,去向都注明,有事您说话",这就是本溪县农民群众口口相传的村级组织"民情110"公示板。如今,生活在本溪县的广大农村村民再也不用为有事找不到村干部发愁了,因为最近这里的98个行政村全部开通了"民情110",村民只需打个电话,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有关业务的办理流程和需要准备的证件材料;家里有个突发情况、急难险重,村干部接到电话几分钟后就能赶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党委政府是务实的,是关心群众发展的,有他们的支持我们就不怕发展不起来."近日,回乡创业得到乡党委、政府2万元无息借款、协调贷款1万元、得到2000元补助款建设两口沼气池的兴义市沧江乡新寨村未木组村民张先国,对乡里搭起的"民情热线"赞不绝口.  相似文献   

14.
习惯用语     
正东启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康近几天心中忐忑,办公室电话一响吓一跳,住宅外警车一叫心一惊,夜里总是噩梦不断。老伴儿问他,黄书记总搪塞过去。没人的时候,他就呆坐在沙发上自言自语:"村里陆副书记前天被带走了,不知道他都交代了什么。前年村改厕项目回扣给我的5万元,去年村虚造杂工套取后分给我的3万元好处费,今年农民救济款套取分得的1万元,他不会都供出来吧?说好了一对一呀!  相似文献   

15.
从班子乱、人心散、集体经济无收入的老"上访村",到远近闻名的"创业致富村":全村产值过百万元的企业达11家,个体"小老板"230多户,资产超过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毕奉水上任仅6年,就交出了这样一份出色的成绩单。"没有毕书记,就没有毕毛埠村的今天!"村民说。毕毛埠是个农业大村,2003年前,全体个体及工商业户不足20户,村民90%的收入来自种地,人均收入在全镇处于中下游水平。村民越穷,大家就挤破头往村两委的  相似文献   

16.
正"真的有福气!"天柱县南康村82岁农民杨显陆说,自己做梦也没想到,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当上股东。在天柱县凤城街道南康村,有90户村民像杨显陆一样,自己不出一分钱现金就成了拥有5万元股份的股东,年年能分红。南康村,海拔偏高,资源单一,曾是天柱县一类贫困村,90户农民有  相似文献   

17.
3550米,这是俄达门巴村的海拔高度,也是俄达门巴村175户830名村民过去发展的"痛点".康定市俄达门巴村地处素有"康巴第一关"之称的折多山垭口,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都靠放牧为生,收入来源单一.高寒气候、资源匮乏、人才紧缺,一直是制约该村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俄达门巴村党支部创新"村企联姻",通过引进龙头企业,采取"企业+资源""新建+保护""股份+资产"的发展方式,带领全村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牧区变景区、牧民变'股民'、村民变市民"的脱贫奔康新路子.2021年俄达门巴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93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22000元.  相似文献   

18.
《党史纵览》2007,(7):F0004-F0004
桂集乡位于凤台县城西北14公里处,地处全县中心地带,面积65.6平方公里,耕地4.8万亩,可养殖水面9300亩。全乡辖有19个村民委员会,109个自然村,19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万人。2006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1亿元,完成财政收入5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16元。  相似文献   

19.
去年12月14日,国家副主席曾庆红考察了峨眉山市新坪乡净安村,他详细询问了食用菌协会的运作情况.在村办公室,曾副主席饶有兴趣地查看网上食用菌销售行情,之后,他来到蘑菇种植大户范洪玲的大棚前,屈指细算金针菇的增收账:"一袋成本一元,能卖两元,光这里就5万袋,毛利就是5万元,一年种三季,15万,不得了啊!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这就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这样去做,农民就满意了."  相似文献   

20.
孔庆丰 《实践》2007,(7):26-26
敖汉旗扎赛营子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要求,边学边议边改,取得了初步成效。发展生产农民增收他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了农业的基础。村里无偿出资26万元(平均每口人100元),扶持村民治河、打井、修路,无偿补助15万元,为60户村民建起了日光暖棚,还为每户协调贷款4000元发展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