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中国心性史上,先秦儒家的人性观无疑肇始于孔子,但真正建立普遍人性论的却是子思,孟子则进一步完善了“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并为之提供了心性根据。世硕等人的思想全貌长期以来不为人们所知,但新近出土的郭店楚简之《性自命出》的出现弥补了这一遗憾。它不仅展现了世硕等“有善有恶”说的具体内容,同时也补足了子思与孟子间长期缺失的思想史环节,从而使我们完整地梳理先秦心性史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区分道统与政统涵义基础上,通过分析先秦时期各朝代之政治传统从合一到分离的演变过程,士与君主分别作为道统与政统的承担主体对这时期二者间的关系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晓明 《河北法学》2004,22(4):76-79
对先秦道家法律思想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解析,认为道家由其无为哲学出发,主张"无为而治",因之,对儒家礼治学说就总体而言持消极甚至否定态度,但这种消极和否定并非如传统学术认定的那样绝对,特别是早期道家对儒家礼治学说不仅没有采取传统学术认定的那种鲜明反对态度,而且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兼容。  相似文献   

4.
袁翔珠 《北方法学》2009,3(4):135-146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它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是间接的、隐性的、无形的、理念化的。道家思想的产生与社会历史环境、创立者的人身经历、地缘文化等因素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道家思想所倡导的法之原则与精神,不仅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格局,如法律理念、法律特征、法律原则、法审美观、法律诉求等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当世的立法理念、法律移植、生态法建设、法学研究等仍然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现代法学》2017,(2):19-28
于传统法律思想史视阈之研究,道家哲学常被阐释为一种法律虚无主义。然而,其发轫之时于先秦法思想之意义主要在于对传统德礼的解构,及对法家法术的启示。道家抱持超越人文、批判现实的姿态,阐发一套揭露人欲、质疑圣智、否弃仁礼的学说,构成儒家祖述圣王、从周复礼抱负的反动,是法家颠覆传统、变法改革立场的助力。进而,道家的本体道论为法家的势论铺垫了哲学基础;道家的无为之治隐含道生法的思想路径,为法家的法论蓄积了话语资源;道家的辩证柔术为法家的术论确立了基本思维。将先秦道家哲学置于儒法之间进行审思与诠释,方能洞明道家哲学在先秦法思想史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6.
申庚科 《法制与社会》2012,(33):158-159
马克思的物质不仅仅是从常识角度理解的宏观自然物及人造宏观物体,而应包括三种形式:一是纯粹自然物,包括宏观的、有形的、可直观自然之物和微观的、无形的、不可直观的自然之物;二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创造的有形之物,包括各种产品、商品、货币;三是社会商品生产背后形成的无形之物,指生产力、生产关系(含资本)。  相似文献   

7.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和谐理念融入法学实践教学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培养新时期法学人才的需要,也是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同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的需要。和谐理念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教学、法律诊所和法律援助、以及学生的毕业实习等途径融入到法学实践教学中去。法学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应该添加"和谐程度"标准,并使其处于评价体系的核心地位,以变革传统的硬性技术性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8.
略论我国刑法中走私犯罪的对象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刑法对走私犯罪分成不同的罪名,主要是犯罪对象有别,犯罪对象是我国刑法中走私犯罪划分罪名的标准,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走私犯罪的对象分类有十二种,即武器、弹药,核材料,伪造的货币,国家禁止出口的文物,贵重金属,珍贵动物及其制品,珍稀植物及其制品,淫秽制品,毒品,制毒物品,普通货物、物品和废物。  相似文献   

9.
《政法学刊》2019,(3):116-120
一直以来,我国户籍管理立法的管控色彩较为浓重,以户籍管理进行治安管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目的明显,故其立法理念主要体现为管控及管制。然而,实际迁移的增长与常住户口迁移的限制之间形成的悖论,以及户口迁移等户政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现有户籍管理法律法规的合法性及正当性越来越受到质疑,户籍管理立法理念的转变迫在眉睫。与管制理念相比,户籍管理立法的服务为本理念是指户籍管理立法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需要,始终把人视为立法的逻辑起点和终点,通过法律来确立和保护公民户籍方面的权利,满足公民需求,以体现法对人的终级价值的关怀。  相似文献   

10.
从道家"无为而治"理念看当前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能型统制型的政府管理模式,不仅导致管理的低效率,也给腐败现象可乘之机,为经济和社会健康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弊病。道家“无为而治”的古老智慧可以起到纠偏的作用。“无为”管理在当前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管理创新中的最佳模式是“小政府,大社会”。  相似文献   

11.
徐梦野 《法制与社会》2011,(22):288-290
建设生态文明,达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仅靠科技、法律、经济及行政手段是远远不够的。人类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却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环——尊重自然,这是自然内在价值、传统精神信念、人性道德良知的本质要求。为此,应当通过倡导尊重自然理念来迎接生态文明的春天。  相似文献   

12.
在治国方略的选择上,中国与西方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这部分应归因于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否就是“自然法”与“实在法”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的有无? 本文对此持否定态度。因为道家的“法自然”观包含着明显的法律二元论思维方式,并对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法律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的法律二元论。不过,道家的“法自然”思想与西方的“自然法”思想在根本上是大异其趣的。  相似文献   

13.
在人性问题上,先秦诸子百家遵循了不同的思维路线,形成了各自完整的人性论思想体系。无论是先秦儒家孔子的"性近"说、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还是道家老庄的人性的价值导向学说,以及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人性好利论和法治思想,虽各存异议,但其理论认识和社会实践为建立现代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论物权法规定的物权客体中统一物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上的物概念一直呈现扩大化的趋势,在突破了物必有体说之后,出现了统一物的概念缺位的新课题,必须寻找到新的共性,否则物概念将面临解体的危险。物概念在20世纪之前主要受到物理学发展的影响,在20世纪以来则更多受到社会观念、商业活动和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我国物权法上的物权客体分为物和权利两大类,物是具有自然属性的物权客体,其范围具有开放性,应当进行类型化;权利是仅具有法律属性的物权客体,具有法律拟制性,其范围具有限定性。  相似文献   

15.
包括风、雨、霜、雪等在内的自然气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常见题材,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自然气象与诗人之间建立起了一种较稳固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自然气象在审美愉悦、社会心理等方面对诗人的创作动机产生着直接的激励作用,这种作用是随着人们对自然气象审美功能的认识和诗歌创作的不断发展而显现的,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物感说中的混沌一体,到唐宋时期兴感说中的条分缕析,可洞悉这种作用的历史发展轨迹;另一方面,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主动运用自然气象的意境营造功能,形成了不少凝结历史传统和民族心理的审美意境,如对床夜雨、寒夜听雨等。  相似文献   

16.
翟笑梅 《法制与社会》2012,(35):283-284
刑法现代化的实现关键在于刑法理念现代化的实现,基于我国社会体制下的发展与实践证明,我们有必要去研究它,本文着重从三方面即转变刑法的权利本位思想、强化刑事法治理念的微观面、明确刑法的谦抑性来论述了刑法理念现代化的内涵,内涵的丰富与完善对我们日后国家法治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为广大法律研究与爱好者作为研读铺垫之用。  相似文献   

17.
略论经济法的理念、基本原则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顾功耘 《法学》2007,(3):16-24
中国的经济法究竟是干什么的?有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它与民法、商法、行政法和社会法等法律部门是如何分工调整诸多社会经济关系的?我们组织发表的这组文稿,结合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历史任务,从经济法理论到经济法的社会实践,作了比较透彻地阐述,有一定的说服力。特推荐给读者。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出的一个重要执政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我们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落实的重要原则。罪犯矫正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实际工作,这一工作能否做到“以人为本”,既关乎罪犯的人权保障及对罪犯的矫正,又关乎社会的稳定。笔者认为,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国的罪犯矫正工作实有改革之必要。本文仅就改革之思路略陈述己见。一、狱政管理制度的人文化改良狱政管理是监狱针对罪犯的行政性管理。这种管理既有行政管理的性质,又体现着对罪犯的刑罚执行。狱政…  相似文献   

19.
"理性、平和、文明、规范"作为一种科学的执法理念,在检察工作中如何用以指导办案实践、更好地发挥这一理论的实践价值,东海县人民检察院结合基层工作实际,通过以下路径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一、在思想层面主动确立新的科学的执法理念理念决定认识,理念端正态度,理念指导实践。做好新形势下的检察工作必然要求我们更新执法理念,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  相似文献   

20.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一切工作都应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来开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校的中心工作应体现育人为本的理念。除了开展传统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外,许多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校园环境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它是学校的第四种育人方式。也就是说,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对教书、管理和服务育人工作的开展和实施也能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