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流动与留守——从社会化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智育社会化与生活社会化方面,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身心健康、知识面广度方面流动儿童优于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方面留守优于流动儿童,总体社会化结果上流动儿童优于留守儿童,这意味着农民工子女选择流动更能够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都市农民的认知研究--对武汉市流动农民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对武汉市部分流动农民进行的问卷和访谈调查 ,描述和分析了都市农民对身份、城乡关系与生活的比较以及所在城市的社区等一些重要问题的认知状况  相似文献   

3.
赵晓峰  钟琴 《青年研究》2012,(1):83-93,96
权利二重性是理解30年来农民自杀率变迁逻辑及其区域差异现象的重要理论视角。其中,权利启蒙论认为,分田到户以来,市场改变了资源的代际分配结构,农民的权利意识不断被启蒙,农民的行为逻辑逐渐从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变,从而引发了农民家庭权力结构和家庭伦理秩序的适应性调整,使农民自杀现象在社会转型期得以凸显。权利规约论认为,农民的权利表达一旦失去有效的规约机制,就有可能在农村社会形成不利于老年人的自杀秩序;而如果能够得到村庄内部结构性力量的有效规约,农民代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就会在新的水平上达成均势状态,农民的自杀率随之就会出现明显的下降现象。  相似文献   

4.
农民流动是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国家政策是影响农民流动的重要因素。农民流动政策的实施与国家的主要目标密切相关,而流动农民在城市的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经验和工业化目标的影响,国家通过实施户籍制度和粮食配给制将农民与城市隔离开来,只有符合中央政府及其劳动管理部门的要求,农民才能正式获得进城资格,进入城市后,他们也只是"外来者"。改革开放以来,鉴于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农民流动政策日益宽松,但流动农民的地位仍然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进入新世纪后,国家越来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本身的发展,开始逐步改革限制农民合理流动的制度性障碍,以推动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5.
留守父母对子女流动范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关于中国劳动力迁移或流动的研究大多沿着经济学的分析思路,认为劳动力迁移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个体或家庭收入的最大化。本文分析"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的数据发现,在控制经济因素以后,赡养责任也对个体流动范围有显著影响。第一,当老家有兄弟姐妹或配偶照顾父母时,个体更可能选择远距离流动;但如果老家没有他人照顾父母,那么个体将不得不受赡养责任的影响而只能选择近距离流动。第二,赡养责任对汉族、农村人、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和年龄较大的人的流动范围有更加显著的影响,但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并无明显不同。随着生育水平的下降和人口流动的家庭化趋势,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在老家没有兄弟姐妹且没有配偶的情况下发生流动,其流动范围也将在更大程度上受赡养压力的影响。由此产生的问题需要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都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它既能促进经济发展,也能阻碍经济发展。因此,认真探讨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流动农民社会支持网络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流动农民”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试图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视角出发,借助社会网络理论,分析流动农民外出就业的途径选择及流动农民的社会支持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8.
农村青少年辍学现象再思考:农民流动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近年来农村青少年愈演愈烈的辍学现象,本文从农民流动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大规模的持续的农民流动带来了村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以及家庭结构的深刻变迁,这对农村青少年的学校教育造成了深远影响。此外,在城市的农村流动儿童所遭遇的生活和教育障碍使得农村青少年在文凭竞争中本有的不利地位愈加恶化。所有这些因素连同日益泛滥的功利价值现,致使很多孩子在学业受阻之后很快转向打工挣钱而非继续学业。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流动对其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农民工流动一方面是依赖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初级关系实现 ,另一方面也对其社会关系网络产生重大的影响 ,如社会关系网络以初级群体为主 ,并以初级关系为基础不断建构次级关系 ;社会关系网络的地域范围大大拓展 ;建立起非亲缘的各类社会关系网络 ,使农民工的初级社会关系网络有机会移植到城里。  相似文献   

10.
农民占当前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民是留在乡村务农还是外出务工属于农民的理性选择行为,而农民对务农或务工的行为选择服从于个人效益最大化原则。  相似文献   

11.
吕然 《学理论》2013,(14):263-264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个人教育选择已经成为了一种令人瞩目的教育实践活动。个人教育选择权中包含有学校选择权、专业选择权和课程选择权。由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政策中选择权的缺失,招生制度和学制体系限制了受教育者的学校选择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限制了专业和课程的选择权。基于教育选择的视角对高等教育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行政策调控是保证受教育者教育选择权的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电子政务对无缝隙政府的二重性作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无缝隙政府和电子政务是近年来公共管理领域出现的新趋势。电子政务对子无缝隙政府的作用既有良性的一面,也有非良性的一面。研究电子政务对无缝隙政府的二重性作用,对于提高行政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29)
品性行为在个人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是为人处世的基础。母亲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性格、学习习惯、道德行为等品性行为构建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同时还应当认识到,个人品行受多重因素影响,不能绝对地看待母亲在子女品行教育中的作用,我们应当正确把握母亲在子女品行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常利芹 《学理论》2014,(5):191-192
在教育理论视角下,家长对兴趣班的选择应有理性化倾向,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注重幼儿的艺术偏好和幼儿发展的多种可能性,逐渐让幼儿由被动向主动;根据幼儿发展关键期理论,在合适的幼儿关键期选择或舍弃兴趣班;根据幼儿气质类型的可塑性和差异性选报兴趣班。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四川省调查数据研究家庭结构对个体子女性别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体对子女的性别偏好已不再局限于"男孩偏好",需增加"双性偏好"视角的观察;除年龄、受教育年限等个体因素以外,子女构成和家庭结构因素对个体子女性别偏好也表现出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有关微观心理变量及其效应有助于更深入把握家庭结构对个体子女性别偏好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子女实现上向社会流动的阶梯不仅受到流动儿童教育"两为主"政策和从城市回原籍的中考安排影响,在更宏大层面上它还受到国家与农民工关系、学籍户籍双认证的高考安排制约。为适应二元社会结构的渐进转型,经由围堵策略和contain机制,流动儿童独特的教育获得方式成为当下社会分层机制和农民工阶层再生产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7.
徐黎  赵永行 《学理论》2012,(32):207-208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被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它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然而现在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入学困难、教育不公平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有政府、社会、经济、农民工子女自身等方面的原因。解决方法:改革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增加经费投入;改善社会风气;提高农民工的收入和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C村若干青年农民的调查,揭示了外出流动对于青年农民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影响,并进一步指出,青年农民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转变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不容忽视.当农民们不愿意再以传统方式生存下去,如何将他们对现代生活的渴望转变为社会进步与农村现代化的动力而不是过重的压力,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1990年4月至8月,某县针对目前部分农民社会主义信念动摇,集体观念、法制观念淡薄,社会主义道德水平降低,以及基层党组织软弱等问题,在全县71万人民中,广泛开展了一次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全县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进一步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信社会主义、爱社会主义、干社会主义”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主流,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干群之间埋怨、责难情绪明显减少,出现了互相理解、支持、关心的感人景象;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干部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从农村进城的民工约有八千万人,其中跨省市流动的约五千万人。这样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是我国有史以来罕见的现象。在进城民工中,80%左右是18岁到35岁的青壮年,这个问题实质上也是青年问题。《青年研究》创刊于1979年初,与改革开放正好同步。将该刊从那时起至今发表的关于青年农民流动的调查与论文,作一个历史的回顾,可以令人清晰地看到,青年农民在追求富裕的道路上,焕发出极大的创造力,一步步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