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等等,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地球生态环境的自身变化规律,人类在破坏环境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环境压力。进入新世纪,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保护生态和环境,必须建立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法律制度,其中建立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本文针对如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以及在公益诉求中遇到的诸多难点,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角度,提出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实践环境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向前,作为经济发展附属物的环境问题愈发严峻。人类在不断获得大量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逐步意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与此同时,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也应运而生。本文认为,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人类根本利益的角度出发,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我国应当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从而切实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闫爱青 《政府法制》2008,(18):50-50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人类的一切活动也会反过来影响环境,因此,环境问题是人类的一大问题。而要想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完善的环境法律体系作保障。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理论生涯中始终关注的问题,在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上,不断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它为生态文明观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来源。科学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对于环境问题的理论认识,指导环境保护的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岳步永 《法制与社会》2010,(31):277-278
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无度开发利用导致了生态面临着极大的问题——生态危机,同时人类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人类从环境的惩罚中苏醒过来,思考着如何善待自然与如何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李天相  吴真 《行政与法》2014,(1):115-118
环境法的调整对象是环境法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但环境法究竟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大争议.学者们出于侧重人类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的环境观的不同,在环境法是否能够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持有不同的观点.本文基于熵的理论研究方法,兼采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系统论等科学研究成果认为,环境法调整的是人类影响自然环境的稳定状态的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自身运动之间的协调关系,简而言之,即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试论当代民法的环境伦理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环境伦理学是关于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哲学。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把人看成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宰者。受此影响,人类对自然采取了无节制的征服与掠夺。在对这一伦理观反思的基础上,兴起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其可促使人类反思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不具可行性。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立足于人与自然全面关系来看待自然界的价值,是当代民法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环境资源法作为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对于其调整对象是否应当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目前学界仍存在颇多的争议。本文将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视角,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划分成广义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狭义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支持狭义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作为环境资源法的调整对象。  相似文献   

9.
工业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终结了人类物质匮乏的时代,但环境问题却成了它的副产品,生态出现严重危机。究其根源,主要是发展的价值理念——人类中心主义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毕生关注人的生存问题,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哲学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践行科学发展观是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中后叶,人类遭受了自然环境的一连串打击和报复;痛定思痛,人类开始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领悟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开始走进倡导环境保护的新纪元。21世纪是环境文明时代,同时也是海洋事业大发展的时代,各国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强调海  相似文献   

11.
生态人与法的价值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处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人性的进化必然同时带动了法的价值变化。生态人代表了人性在环境时代的一次全新展现,它意味着"自我"认同继续深化成为人与自然一体的"大我",意味着利他精神不仅向后代人扩展,而且还超出了人类范畴而惠及到自然界内的其他生命物种——而生态人所代表的人性在环境时代的种种变化,必然最终带来了法的安全、平等和自由价值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张一 《法制与社会》2010,(23):207-207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大趋势,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重塑正确的生态意识,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环境已成为当前我国生态型文明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建设和谐社会、环境友好社会的法学理论——调整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守秋 《河北法学》2006,24(10):23-37
介绍调整论的主要内容,阐明法律应不应该、能不能够以及如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这三个层次的问题,概括了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补充的四个要点,以及对主流法理学进行反思与挑战的四个基本理论领域.认为法律人是作为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总和的人;每个人只能通过自身与其他人的关系和自身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关系求生存、求发展、求利益、求幸福;个人通过其行为建立和变革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律既可以规定人对人的行为,也可以规定人对自然物的行为,因而法律既能够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也能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资源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是指环境资源法根据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根据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类型、特点和社会需要,设立相应的权利、义务、规则和制度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资源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应该与时俱进.环境资源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机制包括其他法律部门的相关调整机制和环境资源专门法所特有的调整机制即生态化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4.
生态法学的基本结构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随着人类对生态科学的深入研究和对生态基本规律的不断掌握,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到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调控机制远不能适应正在变化的现实。这一方面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的功利目的和生态规律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表现为生态关系的社会调...  相似文献   

15.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是在人类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历史时刻和基于对人类生存困境深沉思考的理论结果。尤其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处于低潮、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面临重大挫折和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它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人与自然问题以及政治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了各种理论设想。  相似文献   

16.
环境刑法的伦理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伟 《法商研究》2004,21(6):11-15
在环境伦理学中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存在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 (权利 )论、生物平等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四种学说。其中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最低的道德标准 ,可以作为环境刑法的伦理基础。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审视环境犯罪 ,可以发现 :环境犯罪是对当代人和未来世代人利益的侵犯 ,其社会危害性并不仅仅体现为经济价值 ;环境犯罪正在向一种自然犯罪演化。  相似文献   

17.
盂伟 《法学论坛》2004,19(6):74-77
在环境伦理学中,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存在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平等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四种学说。其中,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最低性的道德标准,可以作为环境刑法的伦理基础。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审视环境犯罪,可以发现:环境犯罪是对当代人和未来世代人利益的侵犯,其社会危害性并不仅仅体现为经济价值,环境犯罪正在向一种自然犯罪演化。  相似文献   

18.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它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它不仅破坏了我国的资源环境,而且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本文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对地方政府环境管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就如何突破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然环境中,呼吸着同样的空气,领略着大自然同样的风采。然而,近些年来环境污染不断增加,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我们人与自然在极不和谐的相处着,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也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我们。本文通过对环境公益诉讼这一制度多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后,粗浅地提出了关于完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一些设想,从原告资格,举证责任、调解制度、和诉讼费用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于此项制度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谈及马克思的人学问题,不可避免要关注于人类中心主义这一命题。伴随社会进步和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解读也出现了多样化,与之前对这一关系把握不准确形成了鲜明对比。面对不同的解读路径,怎样全面认识人类中心主义这一价值命题,对于廓清笼罩在这种关系之上的迷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否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是否存在实现这种愿望的可能性,这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着重对当前学术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几种主要观点进行了分析,最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给出了一个综合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