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汪霞 《学习月刊》2010,(22):13-14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影响公共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政策行为的深层结构因素。追寻政策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整合既是实现政策功能的内在要求,也是政策自身品格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影响公共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政策行为的深层结构因素。追寻政策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整合既是实现政策功能的内在要求,也是政策自身品格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新长征》2007,(2):33-33
湖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在2006年12月27日《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传统发展观是一种经济发展观。同时也是“物本主义”的发展观。这样的发展观总体上表现为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和价值理性的缺失。科学发展观用价值理性抗衡了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防止了发展中出现的“价值迷失”。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一致。它所追求的“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价值理性上的终极关怀原则。从纵向上看。它是人类发展价值取向上的“价值跃迁”。  相似文献   

4.
苗春凤 《求实》2004,(4):36-38
本文探讨了建构“价值理性”文化理念的途径和方式 ,即通过文化批判、文化建构和文化教育来强化、确立和普及“价值理性”文化理念 ,以摆脱工具理性理念的独断控制 ,完善人类的文化理念。其中特别强调了人文学者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与制度理性构成人类理性平衡的三个维度.政府工具的理性实践包涵了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制度理性."后果期待逻辑"与"恰当性逻辑"并存,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与制度理性的平衡,就是政府工具的逻辑基础.政府工具的设计、选择、运用与评价应当贯彻理性平衡的逻辑.  相似文献   

6.
从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范畴,引发出对人类理性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解读的二维结构,近代以来工具理性的过分张扬,使价值理性黯然失色.人们一直在寻找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路径,结果陷入了无尽的探索之中,原因在于没有跳出对人类理性理解的二维框架.本文认为,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重新审视人类理性的内在结构.人类理性的完整形态应是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行为理性相统一的三维立体结构.行为理性功能的有效发挥,为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而人类理性的三维结构才能使其在"实然"、"应然"与"何然"的统一中把握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从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范畴,引发出对人类理性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解读的二维结构,近代以来工具理性的过分张扬,使价值理性黯然失色.人们一直在寻找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路径,结果陷入了无尽的探索之中,原因在于没有跳出对人类理性理解的二维框架.本文认为,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重新审视人类理性的内在结构.人类理性的完整形态应是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行为理性相统一的三维立体结构.行为理性功能的有效发挥,为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而人类理性的三维结构才能使其在"实然"、"应然"与"何然"的统一中把握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谢友倩 《唯实》2010,(1):38-44
考察西方和中国的社会秩序理论发展史,可以发现,理性作为一种权衡与选择能力是社会秩序构建的基础和动力。以契约理性、利益理性和科技理性为代表的西方工具理性是现代工业社会秩序的核心支柱,而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森严的金字塔式的封建政治制度以及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朝内价值体系下的伦理和审美文化导致了中国社会秩序中缺乏工具理性因素。现代全球化背景下,要实现和谐的社会秩序,对中国来说需要的是一套既符合中国自身特点又能适应当下全球社会发展特征的复合理性。只有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自然理性的有机结合才是现代工业以及后工业社会维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稳定的理想精神归宿。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是实现人类发展的外在工具,是人的“有机身体”的无机延伸。当下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本质上还是人的问题。要根本解决科学技术发展的难题,应从人自身来寻求原因,厘清人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往往缺乏价值理性,而马克思主义则是科学技术的价值导航仪,赋予其价值理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应当成为科学技术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0.
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是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管理范式嬗变的重要内容,因其高效率与低成本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青睐,成为政府改革的重要形式。然而在实践中,公共服务合同外包面临工具理性未合理贯彻而导致的经济和效率风险,以及价值理性缺位导致的权力寻租、政府卸责和社会不公等风险。因此在公共服务合同外包风险治理的路径选择上,需要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通过行政伦理的内化和社会控制体系的完善,促使合同外包在公正、民主、责任等价值理性的引导下,发挥工具理性在优化手段方面的正效应,保证在公共性的基石上提高合同外包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1.
黄杨 《探索》2007,(6):91-9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典型的人文精神"而非"朴素的人文精神"."典型的人文精神"具有工具理性、实践理性、价值理性三重性,即知性及其教化性、扬弃及其超越性、创造及其审美性.人们在张扬"人文精神"时,往往注重其价值理性而忽略其实践理性,即使注意到实践理性,也很少关注其工具理性;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往往注重其工具理性而忽略其实践理性,即使注意到实践理性,也很少关注其价值理性.在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既要对公民进行知性教育,又要鼓励公民在扬弃历史的过程中超越客体与自身,并在不断的创造过程中达到审美的境界.唯此,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深入人心,成为引领社会思潮的主导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2.
宗教是一种信仰体系,通常认为与理性或者说与科学理性相对立。但宗教是否就是非理性的,却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在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信仰与理性关系问题的探讨,是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或文化背景下展开的。启蒙运动以来,科学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大行其道,技术理性或者说工具理性成为评判信仰与理性关系的标准,而忽视了理性功能的多样性和理性活动的复杂性,表现在法律形式层面,古代和古典自然法中蕴含的形而上学基础逐渐被以实证主义、实用主义为特征的工具理性所替代,法律沦为一种摈弃了价值判断的纯粹社会治理工具。20世纪以来新自然法学派的出现与复兴,则标志着人类对法律的认知开始向道德理想与实证分析相互融合的趋势之转型。  相似文献   

13.
现代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凸现的是一种“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精神,它拒斥“价值理性”,把道德置于视界之外,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经济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呼唤“道德经济人”,中国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崇尚道德的价值,可以为“道德经济人”建构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在义利关系问题上,儒家具有鲜明的重义轻利、公利为义、以义统利的思想倾向,它要求以义规范、制导人的行为,这一重德的价值取向对于当今的经济活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现代化社会的模式。以文化转型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现代化处处在影响人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人逐渐被自己生产出来的物所奴役,精神领域被外在的物所填满,面临着诸多诘难。解决这个问题,要从文化产业入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相结合,培养人们高尚的理想和信仰。  相似文献   

15.
论理性精神的提升对当代人发展的双重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性精神提升是迈向现代化的中国必然与必须的发展历程.它对当代人的发展具有双重性效应,一方面,理性精神提升促使人科学、求真、效率思维的形成,促进了人的科学发展;另一方面,理性意识当中工具理性的强化对价值理性的僭越,使当代人的思维与选择模式陷入巨大误区,抑制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中国社会大力培育人的理性精神的同时必须全面地理解与把握理性的真正内涵,高科技与高人文始终应当互动共进,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始终应当并驾齐驱,唯此,才能真正促进人的科学、全面、协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决策理性和局部合理性假设,分析工具理性与社会理性对决策不同层面的影响,论述决策过程多重价值选择的差异,导出决策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7.
成凯 《学习月刊》2012,(12):16-17
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战略在1978年前后发生了重大转变。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价值理性"主导了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战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制度,而非为了促进经济的有效发展。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开始主导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战略,其目的也随之演变为在维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实现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而不再是机械地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所谓工具理性,又被称之为"目的合理性",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时期青年价值观的嬗变是在"破"和"立"中交替进行,以及在冲突和整合中同步发展的,并存在他人导向型向自我导向型转变,工具理性越位、价值理性失落,民主平等与法律意识增强、权威意识衰落等特征。针对这些特征,青年价值观的建构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构建共享价值体系,树立国家权威,构建利益均衡机制,提升人们对共享价值的认同以及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进行重新整合,才能避免价值观的断裂。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城市化不能以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城市不仅需要经济基础和社会支撑,还需要文化凝聚,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实现城市健康平衡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化进程中容易引发文化认同危机,而内涵的缺失是引发文化认同危机的重要因素。记录和容纳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地域风情和民族认同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内涵与特质的独特标识,只有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才能够从根本上避免文化认同危机的发生。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要实现城市文化认同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统一,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更新思想观念,完成从城市工具理性向城市价值理性的转变和跨越。  相似文献   

20.
对非公有制的价值考察不能仅限于其工具性层面,而应上升到价值理性高度予以研究。非公有制的高效率性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决定了非公有制发展本质上是一个合目的、合规律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必然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需要从理论上分析二者统一“何以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