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演义》中的“捉放曹”故事,素来脍炙人口。经过京剧和各种地方戏的传唱,更是家喻户晓。它说的是曹操谋刺董卓不成,匆匆逃出洛阳,在中牟县被捕。县令陈宫听说他谋刺董卓是要“为国除害”,还准备回家乡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不禁大为感动,毅然放弃了向董卓邀功请赏的机情场宽广,情妇少说有一打。情妇多了,事情自然多,他与其中一个情妇的闹剧,就是一幕现代版的情场“捉放曹”。  相似文献   

2.
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记述了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曹操出兵攻打张绣时,恰逢麦熟季节,沿途老百姓因官兵而至,纷纷逃避,不敢割麦。曹操知晓后严申军法:"大小将校,凡过麦田,若有践踏者,皆斩首。"  相似文献   

3.
猜疑效应 《三国演义》中曹操错杀无辜好友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  相似文献   

4.
《学习导报》2012,(12):40-40
猜疑效应 《三国演义》中曹操错杀无辜好友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写道,曹操的相府掌库主簿杨修向西蜀别驾张松炫耀曹操所著《孟德新书》。张松看后,靠过目不忘的本领故意贬低它,说此书是战国时无名氏所著,在蜀中连小童亦能背诵。为了证实他的话,他让杨修看着书,自己从头至尾一字不差地背诵一遍。杨修把这件事告诉了曹操,曹操听后,虽不相信张松的话,但却顾虑自己的著作与古  相似文献   

6.
湍水澜 《奋斗》2013,(3):62-62
正《三国演义》第一回,有两段介绍曹操出场,初露锋芒的文字,现摘录如下:曹操……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初到任,即设五色棒十余条于县之四门,有犯禁者,不避豪贵,皆责之。中常侍蹇硕之叔,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责之,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颇震。  相似文献   

7.
<正>毛泽东一生读书无数,其中对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更是爱不释手。毛泽东从少年时代到人生结束,至少读了70年《三国演义》。他熟读《三国演义》,经常运用并赋予《三国演义》以时代含义,传播他深刻的思想。从小就是"三国故事大王"少年时代,出生于韶山农村的毛泽东就爱看书。当时在他老家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三国演义》还不多见,毛泽东第一次读到这部书,就爱不释手。毛泽东不但爱看《三国  相似文献   

8.
庚寅 《前线》2013,(2):83-83
《三国演义》中有曹操烧掉自己书稿的故事,那是曹操中了张松的计。过目不忘的张松,说他的《孟德新书》“吾蜀中三尺小儿,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曹操怕“古人与我暗合”,“令扯碎其书烧之”。此乃小说家言。  相似文献   

9.
观看京剧《华容道》,不禁联想起“人情”对“执法”的巨大危害来。 赤壁襄兵,曹操大败,落荒逃至华容道,却被关羽挡住去路。关羽勇冠三军.骁剪善战,歼灭曹操及其18骑残兵败将犹如探囊取物,然而,面对曹操的苦苦衷求,关羽想起曾经得到的许多恩惠,将“不擒曹贼甘当军法”的军令状抛在脑后,私放曹操从容逃走,这是典型的“以情害法”。  相似文献   

10.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个人物以他独特丰富的性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曹操令陈琳用讨伐他的檄文来祭奠袁绍那一场戏如山峦起伏,酣畅大气,充分展示了曹操政治家的风度。在兴味不尽之际,翻阅《三国志》,这一段故事说文学家陈琳原在袁绍手下任记室,大约相当秘书长之类的职务,受命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骂曹操是“赘阉遗丑”,把曹操的祖父、父亲都痛骂了。打败袁绍曹操得到陈琳后问,“你替袁绍写  相似文献   

11.
正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年轻干部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曾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为例,说明大胆起用优秀年轻干部的重要性:"三国时代,曹操带领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  相似文献   

12.
曹操历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他被塑造为“奸雄”形象,其奸险狡诈令人生畏;在《三国志》中,他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人物:既有阴暗的一面,也有辉煌的一面。作为小说,《三国演义》以曹操的历史形象为原型,突出了其“奸雄”的一面,塑造了一个新的人物形象,与《三国志》分别体现了曹操的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第17回有这么一则故事:曹操在麦熟时节行军途中,下令凡践踏麦田者,一律处斩.然而不久,曹操所骑之马却突然受惊,践踏了一大片麦田.曹操说: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当即要拔剑自刎,被大家劝住后,他便割发掷地道:“割发权代首.”好一个“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可借曹丞相说得好听,却不能身体力行.一个“割发权代首”,不但没能显示出曹操以身作则,反而使他成为后世圆滑投机者争相效尤的对象.“割发代首”,妙就妙在一个“代”字,本应是“铁”的刑罚律令,却用“割发”一“代”了之!其实,古代类似曹操这样割发代首者不乏其例.中国古代虽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之说,然而,一旦王子真的犯法,或者是由其老师代为受过,美其名曰:“教导不严”;或者是将王子的衣服拿去枝打了事.可笑这些虚伪圆滑的执法者,自以为可以用“代”字瞒天过海,遮人耳目,殊不知这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举动却使他们沦为千古笑柄.  相似文献   

14.
曹操自古以来就是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称王称霸之野心;"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亦可见乱世奸雄之像.特别是《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和戏剧舞台上对其造型的脸谱化,曹操作为"旷世奸雄"似乎成为千古定评.毛泽东评价历史人物,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从不人云亦云.他以政治...  相似文献   

15.
《新湘评论》2014,(16):37-37
李鹏1942年在延安大学中学部当学生的时候,第一次在杨家岭见到毛主席。毛主席问他:你看小说吗?李鹏说:看。又问:看什么小说?答:正在看《三国演义》。毛主席再问:你对《三国演义》的哪一个人最佩服?李鹏脱口而出:曹操。毛主席听后十分惊讶,追问:为什么呢?李鹏说:曹操能团结干部。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在关于提拔领导干部的五条标准中说 ,“要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并且已被实践证明是犯了错误的人”。其实 ,要做到“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并且反对错了的人”,并不是最困难或很困难的事。除了特别短视的人以外 ,一般的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但是 ,要做到“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并且被实践证明反对对了的人”,就十分困难了。《三国演义》里的袁绍也算是一条好汉 ,他要出兵讨伐曹操 ,谋士田丰认为时机并不成熟 ,表示坚决反对 ,袁绍不仅不听劝阻 ,反而把田丰关进了大牢 ,结果在官渡被曹操打得大败。当袁绍惨败而归时 ,《三国演义》在第…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历来脍炙人口,数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毛泽东也很爱读这部古典小说,并发表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 毛泽东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三国演义》这部书。他1936年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就有回忆。他说:“当时,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我读过《岳传》、《水浒》、《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的确,就《三国演义》而言,在好些方面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反映在他后来的言行中的例子很多。  相似文献   

18.
读《三国演义》到“关云长刮骨疗伤”和“治风疾神医身死”二回,感触很深。关羽忠勇非凡,毅力惊人,水淹七军之后,被曹仁的弓箭手射中毒箭。为了医治箭伤,纵然刀刮白骨,悉悉作响,也谈笑自若。相比之下,号称一代奸雄的曹孟德却是另一番情景。他头痛数年,痛苦不堪,当华佗提出要打开脑颅,取出“风涎”才能根除病痛时,曹操不禁大惊失色,责令将华佗打入牢狱。曹操拒绝治疗的结果是:病情加重,不久就一命归天。掩卷沉思,关羽为何不惧刮骨?因为他知道不刮骨就不能疗毒;曹操为何大惊失色,因为他认为打开因为他认为打开脑颅就是存心…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历来脍炙人口,数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毛泽东对其更是酷爱之至。 1 毛泽东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三国演义》这部书。1936年他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说:“当时,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我读过《岳传》、《水浒》、《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记载了"割发代首"的典故。说的是曹操为严肃军纪,曾下令"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当他自己的马因受飞鸟惊吓践踏麦子后,却以割发代替砍头,免了死罪。这个故事曾被当作严于律己的事迹而流传,但用现代的眼光看,却成为了特权彰显、有规不依的历史注脚。这种"小聪明"多了,遵规守制的观念就萎缩了。长此以往,必然陷入"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怪圈。遗憾的是,在提倡法治的今天,类似的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