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区域国别学已被纳入交叉学科类别下的一级学科目录。如何进一步开展符合目前国内实际的区域国别研究工作,并在研究及教学的同时推进新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构建,已成为学者们关注和探讨的热点议题。中国学界在现阶段围绕区域国别研究和人才培养议题进行的探讨具有前景,同时也会与国际层面的实践工作形成映照。近年来,当代意义的区域国别研究蓬勃发展,中国相关工作的立足点及展现出的新特点和高速率,有别于不同时代一些西方国家的案例。除了可加以利用的资料和经验积累,中国在区域国别研究工作中所展现出的基于研究实践的理论和方法探索,以及有关研究组织架构的新特点,体现了区域国别研究在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的引领性特点。但与此同时,结合实际工作及阶段性目标的要求,从学理探索到具体科研工作组织,甚至还包括对广大“南方国家”的关注和交流工作,都是建设新交叉学科需要投入精力的重要方向。与国际同行就区域国别学科建设的具体工作方面和衍生出的新问题进行对话和探讨,将为当前中国国内建设区域国别学科、发展符合中国在未来一个阶段的优先智识需求、培养全面深入掌握跨学科区域国别知识人才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区域国别研究亟待实现思维认知创新,从认识论层面探寻深化区域国别研究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区域国别研究者通过树立整体思维,基于宏观视角、通盘考量和广阔视野进行学术考察,才能为人类化解各种危机提供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打破学科壁垒,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推崇跨界思维方式,实现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进而为深入推动区域国别研究寻找创新的学术增长点。通过纵向的历时性发展的时间脉络与横向的共时性同享的空间场域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对民情国情有异、利益诉求不同的研究对象的发展动向作出科学研判。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新形势、全球治理涌现的新问题以及气候变化呼吁新变革等复杂议题,宜保持开放思维,积极回应时代诉求,依托坚实的学理基础,从而为区域国别研究的范式转换及方法创新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3.
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宣布设立“区域国别学”为一级学科,这对于中国高校和学术界将区域国别研究和人才培养推上大发展的新高峰提供了强劲动力。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科技和人才创新三结合的重要观点,区域国别学在中国的落地不仅将带来中国自主学科知识体系新的丰富和发展,更将为第二个百年新征程提供更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新支持。中国区域国别学的学科性质是国际问题研究,需要在国际关系理论范式、学科基础和学术标准的基础上融合多学科、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规范,借鉴美国区域国别研究的经验,结合不同高校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已有的积累,集中规划、分头落实,全面推进区域国别学在全国高校体系内的系统建设和提质创新。  相似文献   

4.
本文呼吁在“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下设立“东南亚学”二级学科,并从人类社会与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和平发展并日益走近国际舞台中心的需要以及大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从中国具有独特的东南亚区域国别知识与理论、拥有充足的从事东南亚研究的人力资源和学术平台、有着培养专门从事东南亚研究的人才的探索回答了“凭什么”的问题;从注重多学科与跨学科创新实践、注意官产学和东南亚国家四方间的联动与合作、虚心学习西方区域研究并有超越它们建立中国特色“东南亚学”的眼界和心胸三个方面回答了“做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研究》2021,(3):121-145
国别区域研究是关于一国域外世界学术知识体系的总和。然而,关于国别区域研究内涵的界定,在学界却一直充满争论。事实上,作为对域外国别和地区进行的知识体系建构,国别区域研究从一开始就是域内和域外区分的地理属性、学理和实践并重的意义属性、人文与社会学科融合的方法属性的统一体,具有明显的跨文化、跨学科、跨区域的特征,本质上是一门交叉学科。通过分析学界在科学主义与事业主义、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先验研究与经验研究、全球主义与地区主义等方面的争论,发现国别区域研究存在着全球化、在地化、学科化和部落化四个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贺之杲 《欧洲研究》2023,(5):119-145+175-176
欧洲一体化是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中最具影响力和最受关注的进程之一。它给欧洲和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既重构了欧洲国家间关系,也使得欧盟成为塑造国际格局的重要力量。作为交叉学科的研究对象,欧洲一体化研究不仅获得政治学、经济学乃至法学等学科的滋养,也为区域国别学学科增添了新的动力。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影响和未来走向仍是欧洲研究的关注重点。学界不仅分析了欧洲一体化的动力和欧盟制度建设,而且对欧盟的未来予以展望。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呈现多向多速的发展态势,欧洲一体化的叙事也从线性、单一逻辑转向多元、复杂逻辑,兼具历史导向的叙事和未来驱动的叙事、议题主导的叙事和国别主导的叙事。欧洲一体化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是由多种动力、多元主体和多重逻辑合力推动。面对西方主导的欧洲一体化研究的多重叙事,中国视角可为欧洲乃至全球其他区域的一体化研究提供议题设置、理论方法和实践路径等方面的知识供给,用自主知识体系推动有意义的学术对话。  相似文献   

7.
邓白桦 《德国研究》2023,(6):4-29+146
本文对德国区域研究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回顾了其自古典东方学到现代区域研究的发展历程,并提出我国的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可以从组织架构、机构设置、学科队伍、人才培养、学科共建等方面借鉴德国区域研究的经验。在组织架构上,我国可以建立顶层机制进行统筹规划,就全球性的普遍问题进行研究和理论创造。在机构设置上,我国可以根据各高校的办学特点,以特定区域为单位建立研究中心,在有条件的地方组建跨区域研究联盟。在学科队伍上,各高校可以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建立多学科、跨学科的人才队伍。在人才培养上,各高校可以以外语知识和技能学习为基础,以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和理论方法学习为主导,为本硕博各阶段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的系统性、规划性和连贯性。在学科共建上,各高校可以主动邀请企业参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鼓励企业向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提供项目资助。  相似文献   

8.
区域国别研究正在成为一门显学。中国的改革开放和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实践活动直接催生了这门新兴交叉学科,为其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这门学科又将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现实需要提供答案和参考。本文通过回顾和总结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起源及最近40年东南亚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与现状,试图为今后区域国别学框架下的中国东南亚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区域与国别研究在中国是新兴的学术领域,它具有自身的特点;欧洲研究以欧洲为研究对象,在本质上属于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学术范畴。经过几十年努力,中国的欧洲研究成果不少,但也有不足。最大的不足是对自身的定位不够清晰,未能按区域与国别研究的要求规划发展。今后的欧洲研究可以在四个方面继续努力:(1)把研究范围扩展至整个欧洲,而不是集中于少数几个"大国";(2)把自身建设成跨学科的学术领域,形成多学科的协同合作,而不仅仅是少数几个学科的介入;(3)提倡深入实地,做"田野工作",下沉到研究对象国的文化社会底面,而不仅仅依靠书本;(4)要掌握研究对象国的当地语言,而不仅仅以英语为工具。欧洲研究要注重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基本理念与方法,自觉为国家的需要服务。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周边外交格局得到了重塑,区域国别研究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中国的缅甸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在国外,缅甸研究是亚洲研究的一部分,一些学者将缅甸研究的概念和模型扩展开来,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本文在全球视域下,以族群冲突与国家建构为逻辑主线,以不同时期国际缅甸研究的代表性著述为文本案例,尝试建构缅甸研究之历史进程,剖析不同思潮、理论和方法之短长,透视国际性与本土化在区域国别研究中的相互影响和能动作用.当前缅甸研究还存在精细化的空间,应以问题为导向,更加全面客观、具体深入.  相似文献   

11.
孙有中 《美国研究》2006,20(1):120-129
本文对美国的美国研究的范畴、理论方法、美国研究专业在美国大学里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梳理。作者认为,美国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和一个专业的最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跨学科性。这种跨学科性表现在美国研究领域的美国学者不囿于传统的学科门户界限,积极借鉴或引进对自己有用的任何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创造性地开辟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新领域,使美国的美国研究始终保持勃勃生机。本文认为,中国的美国研究没有必要完全模仿美国的美国研究,但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与资源共享的专业建制这两点上,中国的美国研究可以从美国的美国研究中获得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梳理"区域研究"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作为区域研究的日本学"在中国的现状,并对其中的意识形态机制进行了认识论上的分析,认为区域研究的跨学科性所带来的超越性视点和对知识结构的反思性批判思维乃是日本学作为"区域研究"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反思是知识分子矢志不渝的使命与责任。面对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理性主义、国家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作为非西方国家的、受到启蒙精神洗礼与儒家传统人文精神熏陶的中国学者,庄礼伟教授始终站在反思主义的立场和视角上,慎思国际关系中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国际关系中人的价值及其消失,以及世界政治中"边缘"视角的意义。面对混合着"传统"与"现代"多重面向的东南亚国家与社会,作为同属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学者,庄礼伟教授通过对东南亚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危机与困境、传统东方文明和基于西方经验的现代性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反思,赋予作为现场的东南亚研究以普遍的理论性与深刻的思想性。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高等教育区域学学科建设始于1994年,经过近30年的发展,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理论建设等多个方面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俄罗斯区域学学科建设的发展路径是典型的由制度设计过渡到内涵发展。经过多次的调整,俄罗斯区域学最终确定了与政治学并立的学科定位,形成了以巴雷金的“区域学基础”、沃斯克列先斯基的“世界综合区域学”为代表的区域学理论。2022年9月中国正式将区域国别学列入研究生教育学科目录,标志着我国国别区域研究进入新的学科规范化发展阶段。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对比我国区域国别学与俄罗斯区域学在学科建设背景、学科定位、学科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异同,吸收俄罗斯区域学学科建设经验,可促进我国新时期区域国别学建设。  相似文献   

15.
国别与地区研究中如何运用学科方法与学科范畴的问题,历来是一个引起争论的问题。问题之一,是所谓的地区研究和学科研究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主要应该从地区与国别的特点和背景出发去组织研究,还是从学科的方法和范畴角度去考察地区与国别问题。第二个问题是,由于国别研究往往涉及到远不止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而是涉及到了多门学科的知识,这样就发生了在国别与地区研究中是否有可能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与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东盟作为当代区域发展、全球变迁的重要行为体及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对象,属于中国区域国别学的研究范畴;与之相应的学术研究具有战略前瞻和积淀丰厚的特征、理论创新和多元互动的潜力,可成为撬动中国区域国别学建设的有效支点。作为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先行试点,东盟学是以东盟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层次,基于交叉学科的逻辑和路径,依托东南亚研究的存量资源及多学科的既有优势构建的兼顾活态化、特色化和自主化的东盟学研究生态,形成交叉性、整体性和反身性互促的知识形态。东盟学的建设不但可回应区域国别学建设的时代命题,还能在学、研、用的系统实践中推动完善全球知识体系,夯实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智识基石,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对德国的非洲研究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并对当前德国非洲研究的主要机构及研究特色进行了简要总结。经研究发现,德国的非洲研究从殖民时期到当前经历了多次转向,经历了从语言学科向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从服务于殖民主义政治化研究到后殖民时期的去政治化研究的变迁,从纯粹西方视角的以非洲为客体的研究到以本土知识为重、强调非洲主体地位的转型,其知识积累、学科设置和科学研究均已形成较完备的体系。中国可借鉴德国非洲研究的经验,通过加强非洲语言文化的通识教育,夯实非洲人文与社会研究,强化非洲研究的国际化建设,以提升非洲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马思妍  李晨阳 《东南亚研究》2023,(3):34-49+154-155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国别研究的需求也因此越来越强烈。以缅甸研究为例探索中国特色国别研究体系,不仅能推动中缅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可以为社会科学的普适性研究提供中国智慧,以此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软实力。在中国特色缅甸研究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基于缅甸实际和文明交流互鉴,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理念来阐释中国人的“缅甸观”。同时,要以夯实学科体系为基础,创新学术体系为内核,优化话语体系为关键,通过推动理论创新和协同合作,统筹中国立场和全球视野,提升教研人员的业务能力。此外,完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就业渠道,推动学科评估和考核体系的改革,争取社会资源和政策、资金支持,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缅甸研究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的人类学和民族学学者在东南亚社会与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时至今日,中国的东南亚人类学研究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该领域的三大研究板块即东南亚华人研究、跨界民族研究和东南亚各国主体社会研究之间缺乏理论对话,导致学科碎片化而对东南亚的整体认知不足,学科知识积累和理论创新遇到瓶颈.本文在评述该领域代表性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推进东南亚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从经验现象、方法和理论三个方面对东南亚人类学的研究对象进行整合,并通过比较和理论对话形成对东南亚的整体认知,建立具有中国意识、区域视角和全球关怀的东南亚人类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朱哲莹 《德国研究》2014,(3):F0002-F0002
正9月3日至5日,受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委托,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2014年度首次科学研究专题研讨会。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70余名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40个国别和区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