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美国、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深刻影响着地区发展与世界秩序。20世纪末,美国就已经开始担心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会对自己的既得利益构成挑战,于是依托与合作伙伴的多边联系,希望把北约引入亚洲,使北约参与到“印太”地区的政治和安全事务当中,并将“印太”地区纳入以美国为中心的复合型多层级联动系统,帮助美国达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俄乌冲突爆发之前美国就一直在鼓吹“中国威胁论”,为自己插手亚洲事务寻找借口。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将俄罗斯视为欧洲最大的安全威胁,将中国认定是“印太”地区最大的安全挑战,并以此为由深度参与欧亚、“印太”事务,与北约其他成员国一起进一步加强与“印太”地区的联系,迅速扩大自己在“印太”地区的多边机制建设,高度强调意识形态阵营,在中国周边频繁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美国和其他北约国家在“印太”地区相互呼应,促进其在该地区利益,塑造地区秩序,维护地区霸权,层层包围中国,干扰中国对自身主权的维护,制约中国的地区影响力。俄乌冲突背景下美国及其主导的北约在“印太”地区的扩张为中国周边带来诸多挑战,不利于地区的稳定、合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于群 《美国研究》2007,21(2):68-82
1947年美苏冷战开始后,美国的冷战政策制定者,特别是心理冷战政策的制定者逐渐认识到社会科学研究在冷战行动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冷战初期美国心理战略委员会主持的一个重要项目——“学说宣传项目”的考察,揭示美国社会科学界日益介入美国政府的冷战决策中,并对美国心理冷战政策的制定产生深刻影响的历史事实。亦试图说明,由于社会科学的介入,美国的心理冷战战略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更大的欺骗性、迷惑性和有效性,从而对冷战历史进程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美国研究》2021,35(3):60-80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太空战略不断调整,先后实现了两次重大转型。美国太空战略的理念经历了从"新边疆"到"高边疆"再到"最后的边疆"两次转变,战略目标中的领导地位内涵经历了从"技术优势地位"到"效用与防御优势"再到当前"产业、规则与军事"复合推进的演化,战略资源与战略手段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美国战略转型由美国的逐霸本性、太空技术发展的自身规律、太空民主化转型以及美国对其能力与威胁的评估四种动力协同推动而成。美国太空战略转型将对中国参与太空国际规范完善与太空治理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9·11"后,美国将注意力集中到东南亚,将之视为反恐战争的"第二战线".在东南亚的反恐活动中,美国着重于打击海上恐怖主义袭击,在与东南亚国家加强反恐合作的同时,也对东南亚几个国家提供了军事援助和联合进行反恐军事演习.  相似文献   

5.
6.
熊志勇 《美国研究》2006,20(2):106-120
本文在史料的基础上,以近代美国在华活动为例,对美国崛起过程中的对外策略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近代美国的扩张方式与英国不同。为了增进和维护其在华利益,美国尽力与英国等列强合作,避免冲突;千方百计地推进自由贸易原则,扩大市场;运用软实力树立良好形象,扩大影响。这种策略使美国实现了其在华的最大利益。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社交媒体发展迅速,成为互联网用户获取信息和在线交流的主要平台。美国非常重视挖掘社交媒体的外交价值,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将社交媒体纳入其外交战略。中国是美国运用社交媒体开展外交的重点对象,美国国务院及其驻华使团展开各种信息发布和与中国公众互动的活动,意在传递信息、监测舆情、引导舆论,呈现出全面覆盖、中文内容、直面公众、潜移默化等特点。美国在对华外交中运用社交媒体的效果是多方面的,既扩展了中美交流的层次和相互了解的途径,也为美国干预中国社会政治进程创造了新的机会,并且蕴含着一些引发中美冲突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8.
毛瑞鹏 《美国研究》2016,(4):58-76,6
权力分享视角有助于揭示霸权国是否,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会接受新兴国家的权力增长要求。认同、扶持和退让是权力分享的基本模式。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问题上的政策选择便是一种国际权力分享行为。安理会的决策程序和理事国的双重地位为美国实施权力分享提供了动机。支持与之具有相近投票倾向的国家进入安理会,被美国视为提高决策能力的手段。同时,面对主要竞争对手的压力,在安理会改革问题上选择扶持和退让,也成为美国构建均势、维护霸权的可能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9.
10.
战后初期美国在对外政策中的两党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节大磊 《美国研究》2004,18(1):105-121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在对外政策上两党合作的实践。两党合作的对外政策指的是在对外政策领域内 ,以总统为代表的行政部门同另一党的某些国会领袖以协商等形式进行的政策制订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最高的“国家利益”而将对党派私利的考虑排除在外 ,并使政策最终获得总统和国会两党多数的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在对外政策上的两党合作始于创立联合国 ,并在此后确保了援助希腊、土耳其 ,马歇尔计划 ,以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成功。长期来看 ,两党合作的深层影响则是加强了冷战共识和行政部门权力的扩张 ,并在本质上与美国分权制衡的宪政原则相抵触。两党合作的外交政策在短时间内看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但也蕴藏着危险。  相似文献   

11.
美国在英属东南亚殖民地非殖民化过程中的政策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初期,一方面由于美国认为英国所采取的殖民政策较为开明,基本符合美国所倡导的渐进的非殖民化模式;另一方面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冷战形势下全球战略的考虑,美国默认了英国殖民主义在东南亚的继续存在.英国国力的衰落使其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逐步萎缩,美国以介入战后东南亚非殖民化的过程为契机,开始在塑造该地区未来秩序的过程中起到领导性的作用,并对英帝国的非殖民化施加了一定影响.美英之间历经从战时开始的合作与冲突,以大英帝国的瓦解而告结束,完成了战后世界霸权的转移.  相似文献   

12.
东盟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地位及布什政府的东盟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的对外战略中,东南亚是放在东亚的整体范围内进行考虑的,美国的东南亚政策是美国亚太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从经济、政治、安全和区域合作四方面分析了东盟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介绍了布什政府上台后特别是“9·11”事件后美国东盟政策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夏敏  崔萌萌 《美国研究》2023,(4):95-117+7
通过分析1980~2020年的美国大选民调数据,可以发现蓝领工人的投票取向在这一阶段并没有明确的政党认同,而是在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摇摆。经济和种族议题在美国大选中对蓝领工人有很强的动员作用。当发生经济危机时,民主党的经济主张更有吸引力;而近年来共和党在贸易保护相关议题和种族议题上更能获得蓝领选民的支持。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新经济形态,对于蓝领工人投票取向的变化有着深远影响。一方面,蓝领工人的经济地位下降,导致他们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种族意识抬头;另一方面,工会的衰落瓦解了蓝领工人的政党认同,加剧了碎片化议题对他们的影响,从而给民粹主义的煽动创造了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