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植根于生活实践,才能够被人们更深刻地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包括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和联系群众生产生活实际三个方面。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发动群众、注重分类指导,使实践活动切合不同社会群体的实际。通过久久为功的实践养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被群众接受。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之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整体意义上来把握,应该看成是中华民族延绵五千多年生命的历史积累,是中华民族生命绵延不绝的理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民族延绵不绝的生命进程中根据时代要求提炼出来的理性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环节,它本身就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八大报告提出从"三个倡导"中"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引领社会思潮的主流价值导向的现实需要;也是应对西方敌对势力价值观冲击波的客观需要;还是中国共产党理论自信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它是在不断的丰富其时代内涵的过程中形成的。我们要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等方面来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道德精神和价值理想规范化,为全社会提供了一种可以普遍遵守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体现了"大道至简"、"道简易行"的特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在孝道教育的基础上,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各种制度建设保证推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注重领导干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率先垂范作用,并通过推举、褒奖、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在示范引导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过程在心理机制上要经历理性认知—情感升华—行为践履三个发展阶段。在现实性上其逻辑理路呈现为:通过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引领作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巩固作用,家庭、社会、同辈等要素的补充作用来增强大学生理性认知;通过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行促情来促进大学生情感升华;通过践行意识的树立、实践习惯的养成、行为践行的保障来推动行为认同的落实。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结,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但其在弘扬过程中也面临着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漠视、大众文化及网络文化的冲击等困境,因此,应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开展有意义的日常文化活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程刚 《实事求是》2016,(1):96-99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根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核心理念、价值追求、社会功能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培育核心价值观可以从中汲取有益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可行路径选择要以"中国梦"引领方向,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刻涵养,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塑造自觉践行的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培育与践行内在统一。国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根本路径在于培育。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掌握群众,从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推动现代人的发展的精神需要,关键在于两个因素:理论的主体性和理论本身的魅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遵循理论发展的逻辑、实践发展的逻辑和文化发展的逻辑等。  相似文献   

9.
儒家的诚信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何以能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这要从内外两方面考察:从内在因素来看,儒家的诚信思想是孕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的土壤、母体,它的基因已经植根在现代诚信之中,而且,儒家诚信思想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积极因素,能够发挥涵养作用。就外在因素而言,我国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学界近些年来始终重视传统向现代转化的方法论探讨,这为儒家的诚信思想能够发挥涵养作用提供了现实支撑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0.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以江西优秀传统文化为例,梳理出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性,以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表明,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认识到实践达到了新境界。党的十八大报告凝练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融合,符合时代要求,顺应人民愿望。这个核心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笑蕾 《求实》2017,(6):4-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并非历史的偶然。其历史必然性中包含着目标指向、历史承继与现实召唤等三方面的内在要求。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必然性,首先要考察其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念的一脉相传关系,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同时,也要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论证党提出的"三个倡导"历史发展的脉络,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我国独特风格和气派的价值理论;还要证明我国当前国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产生的现实土壤,以明确理论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契合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新时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益于青年摆正价值心态,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新时代,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青年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鼓励青年投身广泛的社会实践,并在家风文化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新时代青年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4.
张泰城  常胜 《求实》2016,(11):30-35
红色文化资源是优质教育资源,蕴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强大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不断强化红色资源教育培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和接受度;积极开展红色旅游,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大力推进红色资源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充分运用红色资源,多途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三个倡导”构成了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培育提供了新的起点和平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方法、原则上,必须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寻找答案,从实践逻辑出发来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目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体现着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彰显出一种高度的价值自信和理论自觉。"三个倡导"的基本理念界定为三个层面的主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可靠遵循,同时其开放性表述也为学术界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留下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7.
领导干部作为国家公务人员,在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不少领导干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上存在着思想上不够重视、认识上不够清楚、方法上不够得当、行动上不够积极等诸多问题。发挥领导干部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就需要做到以下四个相结合:社会教育与个人学习相结合、典型树立与自我激励相结合、正面引导与反面教育相结合、理论掌握与自觉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刘白明 《求实》2016,(3):27-33
为厘清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源流关系的模糊认识,有必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继承与超越予以详细梳理。继承中国传统社会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理想目标,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广泛吸取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精华,还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原则,广泛吸纳人类文明的其他优秀成果,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先进价值理念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柱,克服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局限性,是当代中国最进步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平飞 《党史文苑》2010,(5):51-53
当代军人核心价值现充分反映了军人与党、人民、国家、职业、自我的关系,突显了军人的政治价值、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和精神价值.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既立足时代发展,又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传统、共产党文化传统、人民军队文化传统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代表了当代军队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充分认识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素和传统基因,紧扣精神涵养、传统熏陶、行为锤炼三个方面积极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现,必将有效推动当代军队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