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文革 《唯实》2002,(2):81-82
在编辑《世纪末杂文 2 0 0篇》时 ,乐朋杂文即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但我与乐朋先生相熟 ,则缘于编辑出版他的杂文集《西窗听雨》。他居白下 ,我在沪上 ,为商榷出版事宜 ,书信来往 ,电话联络 ,生分日少熟分日多 ,渐渐地似把年庚忘却而为投契。乐朋作杂文与改革开放同始 ,那时他年华尚青。然其甫作杂文 ,便从历史的纵深和现实出发来抨击时弊 ,针砭源自传统的“不正之风”对改革伟业的损害。这大致奠定了乐朋后来杂文发展的基调。《西窗听雨》收录了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也说“大”》和《“下不为例”也是例》。乐朋先生凭借杂文家所具备的敏锐…  相似文献   

2.
正应了那句让人说俗了的话:有些人认识了一辈子还只是路人;有些人一见面就成了朋友.我和<党的生活>之间的关系就属于后者.我很遗憾的是至今还不是"党的人",还属于在党外一心向往的那伙人.和<党的生活>的结缘是因为杂文.<党的生活>的杂文栏目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专栏.即使不写杂文的那些编辑,也都有着杂文家一样的品质,正直认真,热情如火.在寒冷构成气候主基调的城市里,我没有理由不向他们靠拢.在哈尔滨的时候,到<党的生活>成了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就像女人时常要回趟娘家一样,一段时间不上<党的生活>去一次,生活中就少了一件重要的事.  相似文献   

3.
我的<马屁、奴才及其他>一文写于1978年6月,次年12月发表于<人民文学>.一篇短短的杂文历时一年半才发表,自有其坎坷的经历,这事儿被我戏称为"马屁案". 这篇杂文原是寄给一家省报副刊的,副刊的一位编辑收到后即回复说:"很好,下期就发."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的哲学思想不仅体现在其杂文和散文诗<野草>中,还零散地存在于他的小说<伤逝>中.本文将从文化哲学、生存哲学以及哲学美学等角度探寻其哲学内涵以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3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的周一平教授作为横滨国立大学教育人间科学部访问学者访日时,带着他刚完稿的论文<〈毛泽东集〉、〈毛泽东集补卷〉校勘略记>,来征求曾参与<毛泽东集>、<毛泽东集补卷>编辑工作的我们日本学者的意见.他着手这篇论文的直接起因和我相关.2002年9月,我去华东师范大学讲课时,向他赠送了<毛泽东集>、<毛泽东集补卷>.因<毛泽东集补卷>在苍苍社库存尚多,我买到了.但<毛泽东集>第2版已经售完,在旧书店亦未能为他买到.仅存的一套<毛泽东集>第2版已被我买去赠送给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郭德宏教授了.被告知尚有70年代出版的北望社版<毛泽东集>,于是我就只好将北望社版赠送给了周一平教授.①  相似文献   

6.
1919年9月1日,26岁的毛泽东撰写了一个<问题研究会章程>,提出当时中国需要研究的71项大大小小共144个问题.他把这个<章程>寄给各地朋友,其中包括北京大学学生邓中夏.邓中夏此前曾到湖南发动学生响应北京的五四运动,和毛泽东交往甚密.他把这个<章程>拿到10月23日刊印的<北京大学日刊>上公开发表,同时还写了一段说明: "我的朋友毛君泽东,从长沙寄来问题研究会章程十余张,在北京的朋友看了,都说很好,有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董敬伟 《唯实》2003,(7):93-94
单鸿恩比我长几岁 ,我称他为单兄。单兄笔耕不辍二十多年 ,发表杂文四五百篇 (前不久以《假如我是美国警察》为书名成集出版 ) ,其中绝大多数我都认真拜读过 ,有些甚至在发表之前就听他念叨过。可以说 ,我对单兄的杂文是非常熟悉的。读单兄的杂文 ,我有时佩服他见解的独到 ,有时嫉妒他选材的巧妙 ,有时欣赏他手法的多样 ,有时惊讶他语言的轻俏。但是 ,所有这些 ,在其他杂文作者的笔下 ,也都不难见到。因此 ,如果非要我说出单兄杂文最与众不同、最具个性风格之处 ,愚以为乃是在杂文中经常展露出的大度和宽容。比如说吧 ,老百姓的博彩心理、迷…  相似文献   

8.
2010年2月24日,我的老朋友、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教授彦奇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4岁. 我与彦奇认识是在1960年10月一起参加北京高校<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编写工作时,至今已有50年.其实,在此之前,他的大名我早已知晓.1953年2月,我从北师大历史系调到马列主义教研室当中国革命史的资料员.那时就知道彦奇与胡华、戴逸在1951年4月编辑出版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友人徐君对我说:张安生的杂文《在赵丽琼追悼大会上的悼词》发表后,曾有读者写信到刊发该文的报社责问:赵丽琼奉行长张文贵之命陪酒,酒醉身亡,分明是丑事一桩,你们报上竞然发表“悼词”,你们的党性哪儿去了?我没有询问、了解写信人的文化水平,但安生这篇杂文确实是寓冷嘲热讽于平平常常的不显疾呼的语言中,誉之力透纸背亦不为过.读者的鉴赏能力参差有别,个别读者对某些作品生发南辕北辙式的理解也属正常,但由此却引起了我对安生杂文创作艺术追求的注意.最近我读了他的杂文随笔集《奥勃洛摩夫的影子》(江苏杂文十家丛书之一,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认为他是比较重视文学性的杂文作家,文学性增强了他杂文的战斗性,成为战斗性的锋利之刃.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阅读条件的好转,毛泽东读书的范围更加广泛,宗教方面的著作和文章,也时常涉猎.据他的秘书林克回忆,他很欣赏慧能,经常把<六祖坛经>带在身边.逄先知在<博览群书的革命家:毛泽东读书生活我见我闻>一文中也说过,中国佛教的几个经典如<金刚经>、 <六祖坛经>、<华严经>以及研究这些经典的著述,毛泽东都曾经读过."对于禅宗学说,特别是它的第六世唐朝高僧慧能的思想,毛泽东更注意一些."  相似文献   

11.
甄梁 《党的文献》2007,(2):86-87
1971年11月20日,毛泽东在同参加武汉地区座谈会人员谈话时说:"我劝同志们看看鲁迅的杂文.鲁迅是中国的第一个圣人.中国第一个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算贤人,是圣人的学生."毛泽东为什么如此推崇鲁迅?如何看待他与鲁迅的关系?本文试作读解.  相似文献   

12.
1976年3月5日,"四人帮"控制的上海<文汇报>在刊登新华社一篇关于纪念和学习雷锋的新闻稿时,将周恩来为雷锋的题词删掉;3月25日,<文汇报>发表了<走资派还在走,我们就要同他斗>的文章,影射攻击周恩来.这两个事件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悼念周恩来、声讨"四人帮"的浪潮.这个浪潮在4月4日清明节达到了高潮.  相似文献   

13.
杨品 《党史文汇》2004,(3):8-13
半个多世纪前,在风起云涌的抗日浪潮中,马烽投身革命,后来在革命队伍里成长为一位著名作家.他的<吕梁英雄传>(与西戎合著)、<我的第一个上级>、<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扑不灭的火焰>(与西戎合著)、<咱们的退伍兵>(与孙谦合著)等等脍炙人口的作品,留给人们美好的艺术享受,留给人们记忆和话题.  相似文献   

14.
余秋雨 《唯实》2003,(8):187-187
孙绍振教授比我年长,我至今尚未拜识,这些年我已从他的文字中对他作过一番猜测,必须在见面前写出来,起点是他的那篇<"铁嘴"沉浮记>.  相似文献   

15.
列平 《党史纵览》2004,(9):15-17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经重庆谈判于1945年10月10日签署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然而,就在<双十协定>墨迹未干之时,蒋介石便密令大举进攻解放区.我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还击,大规模的内战一触即发.  相似文献   

16.
尊敬的当代贵州杂志社领导: 我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岚关乡谷才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党员,退伍军人,系西南两用人才协会会员,岚关乡老年协会会员. 长期以来,我一直喜欢读报刊.在青年时期,我3年自费订阅<中国青年报>、<中国民兵报>、<贵州农民报>、<贵州科技报>等.最近10年来,我都坚持自费订阅<时事资料手册>、<农民文摘>、<党员文摘>、<老年学习生活>、<晚晴>、<中国老年>等我所喜爱的报刊,以供自身学习.  相似文献   

17.
2009年<炎黄春秋>笫7期刊出<谁是(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的作者>一文.此文作者名叫庄重,现年92岁.他曾在粟裕大将身边_丁作,曾是"四人帮"的二号人物张春桥的上级,也当过我的顶头领导,其身世确实不凡.这篇文章刊出以后,老庄打电话让我"批评指正",我答应拜读后一定向他汇报我的读后感.说过的话要算数.  相似文献   

18.
"一代国士"李次山,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威震上海滩的律师界领袖、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的急先锋、抗日反蒋的民主斗士.爱国老人沈钧儒在<忘不了两个朋友>、<七君子事件>两篇文章中,都极为推崇并深切怀念"一代国士"李次山,说"他一二八时期发起组织各团体救国会,我也同他在一起.他那种飞跃猛进的做法,打破了起居饮食的程序,我是简直追随不上".  相似文献   

19.
孟令哉 《唯实》2004,(6):94-96
蒲松龄先生在《聊斋志异》里颇有感慨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刘成信将他的杂文评论结集为《杂文情缘》,不由得让我想起这位“情痴”,他出于对杂文的痴迷,舍掉了绝不是一个指头的“铁饭碗”,走上了前途未卜的办刊之路;为了杂文,他将喝咖啡的悠闲和逛舞厅的潇洒,都变作了埋头于杂文理论研究的孜孜;为了杂文,他奔走呼号,致力于创作队伍的集结;评头论足,检点着杂文园地的篇什;激扬文字,期待着杂文精品的涌现……其情可谓痴矣,其志可谓凝矣,故其文亦可谓工矣。杂…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于1956年4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地完整地提出了"双百"方针.他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①此后,他在<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著作中,对"双百"方针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此前,毛泽东提出以苏联为鉴戒,实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积极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光辉思想,"双百"方针就是这一光辉思想在科学文化领域的实践成果.这个方针在今天对于我们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仍然具有长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