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道德判断的标准李彦同志在来稿《道德判断论纲》中对道德判断的标准进行了分析。1、道德判断的标准是衡量行为道德价值的尺度。在主观形式上,判断主体依据自己的价值需要对行为提出一定的要求,规定行为“应该怎样”。在客观内容上,道德判断的标准是行为双重价值关系的... 相似文献
2.
道德究竟是内在于历史还是产生于历史叙事,这是历史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著名犹太裔女学者汉娜·阿伦特的名著《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阿伦特看来,道德判断产生于历史叙事。为了能够形成关于纳粹屠杀犹太人历史的道德判断,确定行凶者的相对罪行和受害者的相对无辜是很重要的。如果把行凶者看作是根本的恶而把受害者看作是完全无辜的,那么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判断。阿伦特的报告是一次尝试,试图把关注从受害者转向行凶者和旁观者,这使她的叙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3.
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公民道德水平,贵州省创新宣讲形式,从第三届全省道德模范和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中选取典型人物,创作相声、小品、花灯说唱等曲艺节目,以“凝聚正能量·共筑中国梦”第三届贵州省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的形式,在全省开展巡回报告,仅在2013年7月10日至7月26日,宣讲团就在省直单位和各市、州举行10场巡演,直接听众达到1万人,生动鲜活的艺术形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有力地宣传了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 相似文献
4.
道德自律是精神文明的最高实现形式。道德自律即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生活规律的认识和对道德规范的认同,自己为自己立法,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自觉地指导和约束自己。道德包括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形态,也包括与这种观念相对应的伦理行为规范。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相似文献
5.
“江歌案”的民事判决揭示了“道德导入司法”的可能性,但其采用的导入方法仍待检视。从实然角度而言,既有的司法实践主要通过“转译”方法实现道德导入,即当法官意识到个案的法律判断与道德判断存在冲突时,其会遵从道德判断的指向而修正法律判断之发现,并对修正后的法律判断加以证立,使得道德判断可被社会公众间接地接受。但是,“道德转译”具有明显的内隐性特征,可能出现法官专断的风险,有必要进行外显化改造,为转译下的司法裁判提供公开阐释的场所。从应然角度而言,理想的司法裁判需依据“议论”方法进行道德导入:一是道德判断应在社会场景下完成“生成性议论”;二是道德判断要在法庭场域内展开“司法化议论”。在此意义上,基于法律议论的程序规范便是“道德导入司法”的制度化装置,其可补强道德判断在司法场域下的“合理可接受性”,进而为个案裁判的规范效果与社会效果提供调适契机。 相似文献
6.
社会道德原则或规范,是从人们实际的经济关系即利益关系中抽象出来的,对于制约和指导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行为,无疑是有效的。然而,只有当它求得人们的认同,变成人们的知识、情感、意志、信念,习惯等道德心理意识时,才能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伦理学所研究的道德心理,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心理要素及其结构和人们的道德心理功能。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就教于方家同仁。 相似文献
7.
道德不作为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中道德实践领域出现的不道德现象和行为。转移道德泛法律化学术争论的焦点,意从道德不作为概念的解读、归因、矫治三个层面进行伦理的应然解构,以期达成社会对“恶一善”的价值引领,促进和完善社会道德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8.
“道德是一种在行为中造成正确选择的习惯,并且这种选择乃是一种合理的欲望。”这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给道德下的定义。唐朝哲学家韩愈认为:“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尽管中西文化有很大差异,在基本道德准则上,是有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正因为这样不同的文化都在不约而同地创造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各行各业都有自身的职业道德,正是依靠法律约束力和职业道德的支撑力,使一个行业健康地发展。政府是一个国家、社会的行政管理机构,也有其行政道德准则规范政 相似文献
9.
道德责任是伦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 ,它涉及到道德领域中的许多带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培养和增强人们的道德责任感 ,使人们自觉地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 ,是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 ,道德责任是与道德义务相近而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道德义务是生活在某一社会中的人所时常感受到的对社会、对他人的一种职责、任务和使命。这种职责、任务和使命 ,一旦为一定的社会集团 (在阶级社会中为一定阶级 )用道德规范的形式明确下来 ,就成为一定社会 (或一定阶级 )的道德义务。道德义务具有他律性 ,…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和法律的强力支持;但生态文明建设本身的系统性、复杂性和长久性,更需要道德力量的参与。在我国构建生态道德具有良好的文化传承基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现代生态道德建设最强有力的思想文化保证。清楚认识生态道德的基本内容和应该遵循的原则对生态道德建设本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道德判断对象的吸引力、典型性对于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方法:采用情境问卷法,以一件虚拟谋杀案的文字描述作为研究材料。以案件中被告的吸引力、典型性作为自变量,以470名非司法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施测。结果:(1)吸引力对事件的责任性存在主效应;(2)典型性对情境的可控性存在主效应;(3)吸引力和被试性别对证词可信性存在交互作用;(4)典型性和被试性别对情境可控性存在交互作用。结论:对象的吸引力和典型性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判断。 相似文献
12.
文化在流动中撞击、融汇和开发,道德也有如此现象,我们把这种道德现象称为道德迁移。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诠释道德变动与进步的缘由,以及角色转换与道德适应的相互关系的一个新途径。 一 社会流动中的道德认知方式 道德迁移,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流动过程中,由于角色地位或身份的变化而产生的善恶观念、价值体系的贯通、融合或升降等异动情况,是社会主义流动中的一种新的道德认知方式,和进入新角色状态后的社会化的一个内容。 相似文献
13.
家庭道德的核心是“和”,它贯穿于父母道德、子女道德、兄弟姊妹道德和夫妻道德的具体规范之中 相似文献
14.
“道德是一种在行为中造成正确选择的习惯,并且这种选择乃是一种合理的欲望。”这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给道德下的定义。唐朝哲学家韩愈认为:“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尽管中西文化有很大差异,但在基本道德准则上,还是有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正因为这种不同的文化都在不约而同地创造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各行各业都有自身的职业道德,正是依靠法律约束力和职业道德的支撑力,使一个行业得以健康发展。政府是一个国家、社会的行政管理机构,也有其行政道德准则规范政府机关人员和行政 相似文献
15.
人和自然关系发展过程,经历了自然界对人的优越地位,人与自然的对立,对自然的保护三阶段,提出生态道德的理论,生态道德提出对人类发展的意义,以及对生态道德研究及运用。 相似文献
16.
一传统道德化约主义之检讨我国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转型,道德转型是这一社会全幅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现代商品经济社会新秩序,必待同时建立与之相配合的现代道德新秩序方才可能,这一观点乃是经典社会学理论最重要的洞见之一①.这几年社会道德水准的低落导致经济生活混乱、社会生活失范之教训,已使这一社会学的洞见成为社会的共识.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偏失,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已初见成效.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上的这些进步都是应该肯定的. 相似文献
17.
道德恐怖主义是以道德为武器而制造公众对某些群体或个人的愤恨,从而将这些特定的群体或个人置于道德恐怖中的做法.这种做法在网络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其实质是一种社会排斥.这种做法会掩盖事实真相,损害民主的健康发展,其根源在于社会结构中的强势群体对既得地位和利益的维护,以及绝对化和简单化的道德思维.为了消除道德恐怖主义,需要人们养成倾听弱势群体声音的习惯,具备包容之心和复杂思维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荀子在《王制》中指出:“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在《尧问》中有“礼仪不行,教化不成”的论断。西汉是我国历史上教化理论的完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者对教化的论述很多。汉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陆贾在《新语·无为》中指出:“故曰:尧舜之民,可北屋而封;桀纣之民,可北屋而诛者,教化使然也。”“教化不行,而政令不从。”对教化使用最多的是汉代大儒董仲舒。他在《实性》中说:“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在教,则质朴不能善。”“教化堤防之……教化立而奸邪皆止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莫不以教化为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道德反哺的概念进行阐述与分析.道德反哺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作为道德教育理念与模式,它是指下一代人向上一代人施加道德影响或者进行道德教育的活动.第二,作为社会公益活动,它是指个人或者社会群体出自报恩的目的,回馈自然、他人和社会的活动.两种意义上的道德反哺各自具有不同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道德建设和个体道德的养成中 ,最困难的环节有两个 ,一是社会道德进入个体道德境界的过程 ,即道德教育效果的真正体现 ;二是个体道德修养中一定的道德信念如何始终坚持不懈 ,养成习惯。在第一个问题上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道德意识的传输过程中 ,各种外在因素及个人所处环境的影响 ,道德个体在接受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的产生一些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 ,造成道德意识的变形和传播效果的降低。在第二个问题上 ,由于道德个体已有的道德认识在进入现实的道德实践时 ,往往要面临利益上的让度甚至牺牲 ,也会形成各种心理上的复杂反应 ,导致…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