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林青 1911年生于贵州省毕节县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因家境贫寒, 13岁时他就缀学到一家商号当学徒,两年后到重庆,不久便考入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并于 1929年在美专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0年,林青来到上海,满腔热情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与他人组织了“朝阳音乐社”。在这里,林青结识了吴黎平,在吴的帮助下,他学习了马列主义的一些基础知识,思想觉悟水平进一步提高。 1933年冬,林青回到毕节,与秦天真等人成立了“草原艺术社”,以歌咏、戏剧、绘画、文学等形式,开展革命活动。 1934年 1月,毕节党支部建立,林青任党支部…  相似文献   

2.
姚媛媛 《当代贵州》2013,(20):66-66
"真理被‘道德’欺骗,两种人类各在另一边,愿将满腔热血,换来幸福人间。"这一首题旨鲜明、激情如火的短诗,是贵州著名的革命英烈林青的遗作之一,这是他对党和人民的豪迈誓言,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林青,原名李远芳,又名李旭如,1911年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县(今七星关区)。因家境贫寒,林青13岁便辍学到一家商号当学徒,15岁因不堪雇主虐待,愤而离乡到重庆,开始接触  相似文献   

3.
《当代贵州》2011,(25):61-61
林青,原名李远方,又名李肃如。1911年出生于贵州毕节。13岁到本地一商号当学徒,15岁时因不堪店主虐待逃到重庆,此后考入西南美术专科学校。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走上革命道路。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林青被上海英租界巡捕房逮捕。1933年出狱后返回家乡毕节,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中,并在斗争中发展进步青年入党。1934年1月,林青等人在毕节建立了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  相似文献   

4.
林山与王明婚后生有一女林青,一家三口人生活在一个三室一厅的住房里 林山怕其死后王明生活困难,就自书遗嘱将其所有财产死后交给王明所有。林山死后,王明体弱多病,又无固定工作,林青对其细心照顾,尽了大量的赡养义务。王明便找邻居代书立下遗嘱,言明其死后所有财产归林青继承。王明在遗嘱上签字后,交给林青保存。  相似文献   

5.
顾海凇 《当代贵州》2006,(20):22-23
中共贵州省工委:红军长征途中唯一批建的省级地下党领导机构1935年1月,中共中央机关到达遵义。贵州地下党员林青赶赴遵义,同党中央取得了联系,向中央组织部部长兼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罗迈(李维汉)汇报了贵州党组织工作情况,罗迈代表党中央承认贵州地下党并批准建立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后称中共贵州省工委或省工委)。省工委由林青、邓止戈、秦天真组成,林青任书记。中共贵州省工委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经中央批准建立的唯一的一个省一级地下党的领导机构,它使贵州的革命斗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省工委的建立,使贵州人民有了核心领…  相似文献   

6.
亲情似水流     
安葬女儿的第三天,70多岁的孙桂兰哆嗦着嘴唇走到女婿林青身边,泪眼盈盈地说:“立秋走了,我们也该走了。以后你还得成家,我们继续住在这里会拖累你的……”老人哽咽着,话没说完就已泣不成声。刚刚失去爱妻的林青拉过岳父、岳母的手,真诚地说:“爸爸、妈妈,你们不能走,这里就是你们的家。你们已经失去了女儿,不能再没有家了,以后我就是你们的亲生儿子,你们就是我的亲生父母……”林青说着,掏出了当月的工资交给孙桂兰,说:“妈,立秋再也不能回来了,以后咱家的钱还由您保管,买什么也由你们两位老人作主。”孙桂兰说什么也不…  相似文献   

7.
《当代贵州》2011,(35):49-49
缪正元(1910-1997),贵州毕节人,1927年加入共青团,1931年在上海转接组织关系参加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与林青等同志组织“朝阳音乐社”在上海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1933年出狱后与林青回到毕节组织“草原艺术研究社”(简称“草原社”),积极开展文艺活动宣传进步思想,并按时转为共产党员,并于1934年参与建立贵州地下党毕节党支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艺大众化运动在革命文艺思潮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五四新文学到20年代革命文学,然后通过30年代的左翼文艺大众化运动再发展到40年代的新民主主义文艺,这是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变迁历程。这场运动将大众提升为文艺实践的主体和中心议题,强调文艺"为大众而存在"。在左联领导下,左翼作家们进行了三场思想论争,分别涉及大众化动机问题、现实问题、实践途径以及文字改革等从抽象到具体的议题。这场运动以完成文艺大众化、获得文学的"现代立场"为历史使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由于远离大众、远离政治现场,这场文艺大众化运动还无法形成联结民众与政治、推动政治革命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9.
林红 《党的文献》2017,(3):73-78
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艺大众化运动在革命文艺思潮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五四新文学到20年代革命文学,然后通过30年代的左翼文艺大众化运动再发展到40年代的新民主主义文艺,这是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变迁历程。这场运动将大众提升为文艺实践的主体和中心议题,强调文艺"为大众而存在"。在左联领导下,左翼作家们进行了三场思想论争,分别涉及大众化动机问题、现实问题、实践途径以及文字改革等从抽象到具体的议题。这场运动以完成文艺大众化、获得文学的"现代立场"为历史使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由于远离大众、远离政治现场,这场文艺大众化运动还无法形成联结民众与政治、推动政治革命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强调:"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前进号角。正确把握历史方位。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顽强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从落后时代、跟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相似文献   

11.
管理人才的试论文艺曾耀农管理是日益高度组织化社会的生命力之所在,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精神产品,文艺人才则是社会精神领域的特殊创造者。因此,对他们的管理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文艺的发展与繁荣。一、文艺的发展与文艺人才的管理自从文艺诞生以来,对文艺人才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
1940年6月14日,萧军第二次来到了延安。萧军一到延安,即担任了“文艺月会”干事、《文艺月报》编辑、“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及《鲁迅研究丛刊》主编,还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党和同志们的信任,使萧军满怀激情,愉快地投入到延安的革命文艺工作中  相似文献   

13.
何国瑞先生主编的力作———《社会主义文艺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是目前国内外第一部系统地研究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专著。全书从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着重探讨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功能、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特色、文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定位以及党领导文艺建设的历史经验等重大问题。这些问题无不关涉到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实践,因此细读此书,给人启发教益颇多。如作者在书中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革命阶段和建设阶段,指出:由于文艺建设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文艺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坛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的争论,可谓由来已久,且往往见仁见智,各执一端,以致互相挞伐,势不两立。从首倡“诗言志”(《尚书·尧典》)的上古奴隶时代到提出“文以载道”(周敦熙)的北宋封建王朝,从20世纪初“新文学革命”的勃兴到延安时期“文艺为政治服务”口号的提出,直到今天“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的确立,无不伴随着纷纭聚讼。就说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今天吧:你说文艺为政治服务,他说这不是政治对文艺强“娶”豪夺的“逼婚”,就是文艺对政治趋炎附势的“攀亲”,以至认准了你脑门上的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现代文艺发展史上,延安文艺虽然只是个地区性的文艺群落,但它的成就和影响却是巨大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发表到现在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但这一光辉著作的革命性与科学性,依然绽放光芒。加强延安文艺精神传承,对于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用先进文化引导文艺产品创作和艺术人才健康成长,促进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艺事业的繁荣,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傅道彬 《奋斗》2014,(12):21-21
从延安文艺座谈会到北京文艺座谈会,72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重视文艺工作,重视文化事业,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引起的反响更是热烈空前。广大文艺工作者献身文艺事业,为人民抒写歌唱的情绪空前高涨。文艺是时代前进的精神引领。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民族发展的立场上,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相似文献   

17.
文艺的最高目的就是“表现自我”,这是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的一种创作主张。它以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世界观为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社会经济政治反映出来的文艺思潮。其实,作为整个现代主义意识形态,并不是当代西方社会中的新货色,它的源头可追溯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时兴一阵子的尼采“超人哲学”之类。它被介绍到中国来也很久远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胡乔木是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整理者。自从毛泽东在《讲话》中明确提出“文艺从属于政治”这个命题后,一直到“文化大革命”这段时间内,文艺被严重地政治化,自身的发展受到了根本性的阻碍。邓小平对此总结说,文艺从属于政治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如何挣脱这种束缚,还文艺创作一片自由广阔的天空,成为当时文艺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胡乔木的建议下,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被重新翻译,成为文艺走出困境的契机。这篇…  相似文献   

19.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焦裕禄是一个一心为民、干起工作不要命的"拼命三郎"。其实,生活中的焦裕禄是一个热爱生活、有情调、有气质、兴趣广泛的文艺青年。他幽默风趣,多才多艺,有很强的"文艺范儿"。焦裕禄的文艺才能在其从一个贫苦农民到一个优秀县委书记的蜕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诞生后的17年,中共福建地方党组织十分重视抓好文艺工作,使党的文艺方针在福建得到贯彻和落实。福建省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努力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在各个艺术领域都取得显著的成绩。但由于自1957年以后党的指导思想犯了“左”的错误,使正确的文艺路线、方针和政策受干扰,文艺事业的发展遭遇到曲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