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求知》2015,(2):2-3
王福林,1960年生,1976年进入天津工艺美术技校学习,1978年分配到天津市特种工艺品厂从事玉雕工作,师从著名"路鸟"创始人路希杰老先生。他在师傅的悉心帮助下刻苦学习和钻研,玉雕技艺日臻娴熟,出师后即被任命为玉雕花鸟设计师。他先后获得很多奖项,其中水胆玛瑙作品《牛郎织女》获得1986年度"中国百花奖金杯奖"。企业根据王福林的突出表现,派他参加国家轻工业部、全国工艺美术协会和西北大学共同举办的"汉唐文化工艺美术研究  相似文献   

2.
林长华  陈涣 《侨园》2011,(4):27
在中国潮剧界以及潮剧爱好者当中,"陈华"这个名字可谓如雷贯耳。今年7月是陈华先生逝世35周年,笔者打开历史的硬盘,回放这位中国著名潮剧作曲家、演奏家对潮剧艺术的孜孜追求和赫赫贡献的动人片断。技压群芳陈华,又名仙花,1916年生于福建东山岛东陂村一个贫穷艺人家庭,其父陈高加是当地提线木偶潮音班班主兼教戏先生。陈华自幼耳濡目染,对潮剧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进私塾念了两年后,7岁就随父学戏和习操器乐。由于勤学苦练,技艺提高很快,13岁到云霄县"三春香"潮戏班当扬琴手,17岁当领奏,开始显露艺术才华。少年时代的陈华勤奋好学,对潮剧器乐无所不学,主要乐器的演奏技艺样样精通,他尤擅吹奏唢呐。一次,在福建诏安县梅州参加"五班斗"(赛戏),他一人用4把大小不同的唢呐吹奏《得胜令》等乐曲,换气自如,技巧叠出。时而花香鸟语,时而狼嗥马嘶,博得阵阵喝彩,从此声名鹊起,四乡八里的戏迷们争睹"仙花师"绝技。旧社会戏班清规戒律甚严,他初操领奏时暂为"二手",须替"头手"  相似文献   

3.
周原 《瞭望》1986,(29)
从重庆归来,路经宜昌,抓 了个空隙到当阳县去访问了三 天。当阳县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县城就坐落在古战场十里长阪坡上。当年,赵子龙单骑救主,张翼德横矛当阳桥,关云长后来困走麦城,都在这个县境内。当阳县人均收入五百六十元,是宜昌地区最富有的县份之一。当阳县的县委书记李云焕,今年五十二岁,是全地区县委书记中年纪最大的。副书记同县长都只有三十几岁,他们是个老带少的班子。把这几个方面综合起来看,当阳确实是个蛮有特点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正提起传统扎染艺术工艺的发源地,中国无疑是最古老之一。我国古代的绞缬工艺在魏晋时期就已成熟,隋唐时期鼎盛,而到了宋朝则趋向没落。由东晋说起,东晋时期的绞缬手工扎染工艺已经成熟,当时的绞缬已有鹿胎缬、腊梅缬、蝴蝶缬、小簇花样等,而到了盛唐时期,手工扎染艺术工艺更为成熟,并且应用范围也逐渐广泛,从杜牧的"花坞团官缬"以及李贺的"醉缬抛江网"中可以领略到手工扎染侵染于诗人生活的年代。目前,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一、手工扎染艺术的历史渊源与分布区域从目前来看,手工扎染艺术工艺在中国的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5.
党治国 《各界》2008,(3):53-56
高守义是我第一个师傅,也是我最后一个师傅.就是说,他是我唯一的师傅.   1958年2月,正是寒风料峭的日子,北京市100多名被打成"极右分子"的高校学生和教师受处分到京西矿务局"劳动考察".……  相似文献   

6.
张娜 《学理论》2012,(25):124-126
在19世纪的美国文坛,纳撒尼尔.霍桑无疑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与他同时代的著名作家艾伦.坡称他为"真正的天才",而梅尔维尔在1850年为霍桑写的书评中也认为他是"美国的莎士比亚"。在他众多的优秀作品中,《红字》无疑是一部经典之作。从叙事学这一较新的文学评论理论出发,分析《红字》中的叙事视角和叙事交流。霍桑时而在零焦距、外焦距和内焦距之间变换视角,营造热闹的全景场面,神秘的人物对话以及复杂的内心活动;时而他又停下来与读者交流,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与可读性。  相似文献   

7.
李树果 《侨园》2014,(12):16-17
想象中,陈德馆长的谈话必是时而情绪激昂,神采飞扬;时而滔滔不绝,波澜壮阔。而真正接触他却是意想不到的淡定,淡定得简直与他极不平凡的经历很难联系起来。可是,从他那平和的谈话中,记者发现这种淡定是历练繁杂社会的一种理性,是豁达超然的一种境界,也是内心强大的一种表现。而只有修养达到一定阶段,才能拥有这种淡定。  相似文献   

8.
技术工人的培养很大程度靠师傅手把手的"传帮带",师傅是技术的"播种机",师傅在工厂中是一个重要群体。劳动节之际,本刊记者走进工厂车间和建设工地,在生产一线采访师傅,了解当下师傅的状况,为进一步做好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北京的出租车坐了不少.能自动开门的车我是第一次坐。司机王师傅说:"这辆车再过几天就报废了。"看着擦得一尘不染的车替他可惜:"买新车的钱有着落吗?"师傅说:"要攒够买新车的钱不容易,一家老小五口儿都靠我了。"你家五口儿都有谁?"他说:"有80多岁的老母亲、媳妇儿和两个孩子。"你有两个孩子?"一个15岁的儿子是我们自己生的,一个7岁的小丫头是捡来的。"捡来的?"长长的路上,我便一直在听着王师傅讲述"小丫头"的故事,心中涌动着对这一家人的敬意。王师傅名叫王铁良,44岁。下车时王师傅给我留下了电话和地址,我们约好星期天到…  相似文献   

10.
《侨园》2016,(8)
正以前有白铁匠人,但随着自铁业的萧条,白铁匠们大都进工厂当了冷作工。冷作工和白铁匠不算太隔行,不过是白铁皮变成厚钢板,小铁锤换作大榔头。30年前,我被招进工厂。我没有固定的师傅,今天给这个帮忙,明天当那个下手。师傅们对技术大都保守,对外人更存戒心,多传授技术给本乡本土子弟,外乡外姓一般不传,即便传也得"考验"你很长时间,直至与他达到"师徒如父子"的感情,他才肯将工具箱的钥匙交给你。莫小看这把钥匙,说明他已认你作弟子,愿  相似文献   

11.
《瞭望》2010,(52)
<正> 没有并购,没有破产,没有下岗,没有立案,数亿国有资产消失在无声无息中重庆一家陶瓷企业的产品,曾被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选定为"国宴瓷",被外交部确定为"国礼瓷"和"国徽瓷"。  相似文献   

12.
本溪游记     
《侨园》2017,(4)
正第一天上午,我们去了平顶山风景区。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位名叫祝真玄的师傅。他看到了来自于巴多斯的叶泰龙,见叶泰龙长得高高大大的,便要与叶泰龙比试力气。虽然叶泰龙的体格不错,但最终取胜的却是祝师傅。原本我以为,祝师傅取胜的原因是力气很大,但后来我才知道祝师傅是靠"巧夺千金"的秘诀取胜的。接着,我们去参观了书法展览。在那里,我们见识了书法艺术的精妙,还看见了昂贵、做工精细的千万砚台。之后便是享受中国美食了,在  相似文献   

13.
景德镇向以四大传统名瓷享誉世界,其中领衔者,当推青花瓷。 景德镇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代。属釉下装饰,无铅镉危害,可谓“瓷不碎,色不褪”,同时具有幽靓雅致,优美大方的艺术风格,融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为一体。数百年来,青花瓷一直是景德镇的大宗产品之一,颇受国内外消费者和收藏家的青睐。  相似文献   

14.
玉树地震,他三天三夜没合眼,带领搜救小组克服高原反应徒步行进,终在海拔4900米的雪山上救下9名被困牧民,火灾现场,他不顾建筑物随时倒塌的危险冲进火海,救出13名被困群众,《挑战不可能》节目镜头前,他完成了"蒙眼在灯泡上割钢丝"的极限挑战,以精湛技艺征服观众,训练场上,身为"铁教头"的他不顾训练老伤,亲自上场,只为给队员做好表率……  相似文献   

15.
<正>上世纪40年代的大上海,鲜有人不知王孝和——他时而走在几千工人游行队伍的前列,振臂高呼;时而站在广场中央,高声疾呼。他英俊潇洒、正气凛然的形象深入人心。1948年4月21日,王孝和被国民党反动军警逮捕,期间,工人不断施压要求放人,顶不住压  相似文献   

16.
胡耀邦写文章一般不要别人代笔,都是自己动手。即使有时请别人先写一稿,他也是自己定题目,自己搞设计,一共写几段,每段写什么,用什么材料,讲什么观点,甚至关键处使用什么语言,他都要向起草人交代得清清楚楚。至于讲话,除了正式会议上的报告需要写出讲稿外,一般他是不照本宣科的。他讲话时,有时用一两页纸写个简单提纲,甚至连提纲也不写,完全凭着自己的见解、知识和口才去讲,时而滔滔不绝,娓娓道来;时而慷慨激昂,绘声绘色。讲到关键处则常常站起来,辅以各种手势,极富感染力和鼓动性,给听众以深刻印象和教益。胡耀邦的文…  相似文献   

17.
顺治年间立"崇儒重道"为清朝基本文化国策,雍正帝即位后,他"崇师重道",亲诣先师";践行儒道",多次御经筵";崇尚教化",践行儒道。然而他的国家意识并未掩盖他的民族意识,他在践行儒治的同时还制定了"国语骑射"政策,他重开满洲翻译科考试并将这一政策贯彻于八旗教育中。世宗对"国语骑射"的维护并没有阻止这些技艺的衰退。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它们趋于普遍化、日常化,更有利于满汉文化的交融与认同。  相似文献   

18.
益民 《各界》2008,(11):14-17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开展了一场以"反修防修反复辟"为宗旨的政治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场运动在农村被称为"四清",在城市被称为"五反",后来统称为"四清"运动.运动中,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关系一波三折,时而配合默契,时而冲突激烈,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三四年,我刚来到北平学裱画的时候,就认识了周怀民先生。当时他在京华艺专任教,所画的画常送到我师傅张子华经管的柜上装裱。 因师傅忙,有时就将裱好的画让我给周先生送去。他的夫人见我穿的衣服鞋袜破烂不堪,每到换季的时候,就给我二元钱,叫我去天桥买双鞋穿。有一年冬天,周先生见我穿一件小棉袄,冻得直发抖,他对夫人说:多给他几毛钱,叫他买件绒衣穿在里边就暖和了。  相似文献   

20.
向往神树     
那时,我是个十二岁的学徒。我的师傅,是一位闻名湘中的篾匠。凡是他亲手制作出的篾货,入丝入扣,一副天成的样子。跟了如此一位艺高的师傅,是我的福气,但也注定了会带给我苦难,因为他对我要求得近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