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有司法活动以来,老百姓一直对司法活动的公正行事寄予厚望。他们把美好的理念化作多姿多彩的千古话题,代代相传,长盛不衰。相对而言,司法公正的理性探究较为贫乏。司法实践呼唤学术界的理论配合。笔者不揣浅陋,试就此课题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作一初探,以作引玉之砖。 一、司法公正的范畴 在什么范围内控讨司法公正问题?有的同志主张司法公正可以分为“规范公正和运作公正”。还有的同志将司法公正分为形式公正和实质公正,认为形式公正是指司法活动的程序与结果完全符合法律的要求,实质公正是指司法行为、活动、结果完全符合正义的…  相似文献   

2.
从"力"的视角考量司法公信力,其内涵包含司法能够赢得社会公众普遍信任和信赖应具备的能力,司法获得社会公众普遍信任和信赖后产生的影响力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等三项内容。其中,第一项内容最为重要,应属于司法公信力的核心内容。司法裁判的本质必然要求司法公信系于裁判力,而司法公正的使命必然要求司法公信注重公正裁判,因此,公正裁判力应该成为司法核心公信力的内在构成要素之一。基于司法公正包含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提升司法公信力则需要在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增强公正裁判的能力。司法公正在法治语境下对裁判力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为两个统一,即司法职业化和司法民主化之间的辩证统一以及司法能动和司法自制之间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3.
论司法公正与司法独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正是人们权利或利益的合理分配。公正观不同,公正内容也不一致。司法公正是人们对司法活动公正的一种企望,一种司法价值评价。司法公正应包括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和司法形象公正三个内容。要矫正“重实体、轻程序”现象,必须特别强调程序公正的历史价值。司法改革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经之路。在这场改革中,能否解决好司法独立的问题,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法治问题作为全会主题,司法独立、法官独立、法律职业化问题、司法权威的树立等问题又成为热议的焦点.司法独立是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基础,司法不独立从法院到法官在各方面的干预下进行的裁判难以保证其公正.司法的价值取向在于中立的依法进行判断,并作出公正裁判.司法的去行政化、如何排除相关机关的干预、司法应如何面对媒体公众的监督及质疑,这些都是在司法改革过程中所重点关注的问题.法官是在审判过程中进行裁判的主体,法官个人独立对于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是法官独立进行法律推理、独立进行事实判断、价值判断的基础,是维护司法公正的精髓.  相似文献   

5.
我国司法受上级当政机关的干预较多,媒体的声音有可能干扰到司法裁判,有时公众的眼睛并不能看到案件的全部,致使司法的公信不能与公正统一的情况出现。司法的公信应从公正中得来,司法机关应提升自己的办案水平,同时将司法裁判过程公之于众,让群众看到公正的信息,实现司法公正与公信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公正是司法的永恒标志与基本价值。对于司法公正的评价标准,人们缺少统一的认识。我国目前的司法工作还存在着大量不公的现象,司法公正的实现还存在着诸多障碍。究其原因是:司法体制制约、妨碍区域利益冲突,造成司法活动中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影响司法公正;司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而实现司法公正,促进司法制度改革的途径是:把司法改革纳入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范围;强化法制的统一性,防止司法权的地方化、部门化;完善管理体制,增强司法公正的独立性;推进程序公正,健全司法公正的运行机制,等等。  相似文献   

7.
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实现司法公正,必须深化司法改革;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司法,是指享有司法权的国家司法机关依靠国家强制力的后盾,以国家名义运用法律于案件的专门活动,它的裁决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司法公正,就是通过司法机关全面实施法律的各种活动,使司法领域内绝大多数公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能够全面实现,而且对全人类的发展和长久幸福无害.公正是司法自身追求的理想价值,司法公正是司法的本质所决定的,是雏护法律尊严的内在要求.在一个国家中,司法公正与否,是评价这个国家是否民主、有序、健康、文明的基本标志.能否实现司法公正要保证以下三个条件:司法独立;程序公正;法官的修养.  相似文献   

9.
司法裁判压力与日俱增,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司法裁判找到了新的出路,其具有客观性、高效性等优势,但可能面临与法官独立审判原则相冲突、损害当事人诉讼权利、冲击司法公正原则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作为“燃料”的数据在应用中存在障碍、核心算法技术存在风险、人工智能与司法裁判的融合存在不适性。进行规制时,应当明确人工智能技术的角色定位,将其作为法官进行司法裁判的工具,增强人工智能在司法应用过程中的透明度,合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以实现人工智能在司法裁判中的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前 ,社会对司法机关不满的情绪日益增长 ,对司法的公正性产生了怀疑。引起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程序不公正是主要因素 ,而造成程序不公正的主要原因又是立法人员和司法人员以及社会对程序公正的重视不够。本文着重从程序公正对司法公正的价值方面 ,以及程序公正的诉讼效率和社会意义 ,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1.
司法公正的"二元结构"理论不能准确涵盖司法的结果公正,实体公正不能等同于结果公正,完整意义的司法公正应当是由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和结果公正构成的"三元结构"模式.结果公正的科学内涵应该是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共同指向的正义目标.  相似文献   

12.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原则,是保障刑事实体法正确实施、保证司法公正和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正确有效途径,在刑事司法活动中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与保障.从刑事程序法与刑事实体法规范的对象,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发生影响的顺序,对刑事诉讼结果的影响等方面看,在刑事司法过程中,应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且程序公正优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司法公正是现代法治的首要价值取向,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水平和法治现状的重要标志.实现司法公正,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深化司法改革,推进司法制度改革和创新.公正廉洁司法是实现社会公正最重要的一道关口和最后一道关口.司法能否公正,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司法公正廉洁作为目标与价值所在,需要我们从制度上加以保障,使之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正当程序是法治的基本要求,深度追问审判程序的价值意义进而提升其理论位阶,对当前中国的法治建设不无裨益。实体法规范需借助程序的支撑才能具体运用;作为过程和方式,审判程序蕴涵着形式公正、司法民主等价值诉求;同时,公正的审判程序亦能发挥裁判的正当化功能,进而减轻法官的责任负荷。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时代的司法权面临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革命成果的重大刺激和影响。中国的司法权理论在人工智能时代亟需建构新的理想图景。在法律适用与事实认定上,人工智能将相关关系的思维方式引入裁判决策,通过大数据库实现“同案同判”,并导致司法权从被动行使到主动出场。在司法的公正价值与效率追求上,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带来司法成本的锐减、司法效率的指数级提升、司法公正的重新审视以及裁判主体的智能化建构。在司法的制度规制与技术约束上,信息技术的硬约束将代替司法制度的软规范,可以运用区块链技术升级证人保护制度以及尝试建构审前风险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16.
程序公正分为程序一般公正和程序个别公正。程序一般公正是立法者将公正的理念反映到现实的程序规范中的产物。要实现程序公正,立法时必须满足尊重当事人的意志、人格和承认法官的司法权威地位这两个前提条件。确立程序一般公正的最低标准,即是确立程序一般公正的基本原则。程序个别公正是司法者将普遍公正的程序规范适用于具体案件和具体情况的产物。程序个别公正的实现,必须在程序一般公正的引导下,由法官根据个案的特殊性,展开能动而有效的司法活动。  相似文献   

17.
论法官的司法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法理念是司法公正的基础。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 ,这一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司法主体的法官 ,只有重视现代司法理念的培养和更新 ,才能确保和促进司法裁判的公正 ,也才能使法律得到正确的贯彻和实施。  相似文献   

18.
传闻证据排除规则是一项旨在保证证人出庭、有利于法官做出正确裁判和实现程序公正、司法公正的重要制度。由于我国没有确立相应的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对于落实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成果,对于我国刑事司法工作的顺利进行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的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和完善各种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9.
行政程序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程序价值在理论上有工具说、本位说和二元说之争,按其属性可分为程序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程序的内在价值是指程序独立存在的价值,主要包括程序参与、尊重公民权利与尊严、程序理性、自由和效率等价值;程序的外在价值是程序实现实体法价值的价值,包括秩序和公正价值。程序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既是矛盾又是统一的,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努力实现相互间的平衡,对推进行政程序法治化,促进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行政诉讼公正由静态程序公正和动态司法裁判公正构成 ,司法裁判公正分为程序性裁判公正和实体性裁判公正 ,实体性裁判在完全审判权能诉讼中追求实质公正 ,在不完全审判权能诉讼中追求形式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