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水作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国家生存发展的保障,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兴衰。目前我国水资源安全法律保障制度严重落后于水资源发展现状,体系构建不够科学,运作机制不够完善,不能真正保护其安全。本文分析了我国水资源的现状、特点,指出我国现有水资源安全法律体系存在的不足,建构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水资源安全法律保障体系的框架模型,从而保障我国水资源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和战略安全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岳树梅 《现代法学》2012,(6):115-125
民用核能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频发的民用核能事故要求在民用核能利用过程中重点关注安全保障法律制度建设。民用核能利用的生态伦理及民用核能安全价值是构建民用核能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我国民用核能安全保障法律制度在立法理念、法律体系、法律制度实施等领域均存在困境。借鉴国外民用核能安全保障法律制度建设的经验,中国应该从法律程序、实体法、相关制度等方面对民用核能安全保障法律制度加以重构。  相似文献   

3.
完备水法构建与水资源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保护与水资源污染防治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是世界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本文针对中国水资源现状,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水资源保护与水资源污染防治的社会因素和法律因素,并结合中国河流、湖泊的分布特点,提出了中国水资源保护与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方法、技术和法律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当中,中国是受危机波及相对较小的国家,虽然中国在未来两年的经济增速将回落,但相对于欧美国家,中国市场显然极具吸引力。因此,如何加强我国外资银行安全保障,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是当前我国金融监管方面工作的重点。本文从对外资银行安全保障的一般性分析着手,指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在对我国相关领域法律制度现状进行评析的基础上,对完善我国外资银行安全保障法律制度进行了相关的思考,并提出一些相对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郑鑫  白雨 《法制与社会》2010,(15):52-52
近期,各大城市均呈现水价上涨的趋势,可见水资源的稀缺性价值日渐凸显。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对水资源的永续开发和利用,在其过程中,法律依据本身的引导性、强制性等功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个领域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保障作用。本文立足于西安市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现有的政策、法律法规的整理分析基础上,对进一步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保障相关制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不理性地大规模开发利用水资源会带来巨大的生态安全风险。面对2003年我国西部"圈水运动"对生态环境的威胁,现行法律基本上处于失语状态,没有从制度上提供有效的规制。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唯技术主义思想,地方政府经济利益上的独立以及环境资源管理的条块分割是产生上述问题的社会背景和促成上述事件的根本动因。如果不摈弃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工程技术政策导向,正视并保障地方的合理利益诉求,建立协调的环境资源管理体制,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安全保护法律规定就不可能得到遵守,类似的事件也会再度发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水资源公物这一特殊属性出发,重新解释了水资源上的权力结构.水资源所有权人基于法律容忍水使用权的正当性在于公物制度,而水使用权在性质上首先是一种公法役权,但水使用权的公法属性并不妨碍其私法上的财产地位.基于水资源的公物属性,国家对特别使用采取了许可主义,以保障水资源能被用于公共目的.如果许可是不可撤销的,被许可人取得的权利地位就是一种用益物权,但如果许可是可以撤销的,则只是形成了一种民法上受保护的财产地位.同样,基干水资源的公物属性,宪法限制了水资源上诸多的权利,在制度保障与存量保障上都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8.
流域水资源管理相关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流域水资源管理是人们科学、有效地开发、保护、利用水资源而建立的适应于流域自然特性的一系列管理制度。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是追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流域为单元实行一体化管理,合理配置、调整和平衡不同层次的利益主体的水环境资源利益和社会经济利益。因此,在立法上应理清相关法律关系,以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的建立为切入点,制定综合性的《流域水资源保护法》,并根据各流域的特性和存在的法律问题,因地制宜地制定专门法规、规章。我国应该选择统一的一体化流域管理体制模式、明确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法律地位、职责和职权、完善水权法律制度和公众参与的法律机制,建立一套适应水资源自然流域特性的统一流域管理制度,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和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保障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法律监督权安全是法律程序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权保障和人文思想的体现。我国法律监督权安全现状不容乐观。法律监督权安全价值具有坚实的法理基础和法律依据.法律监督权安全性建设要贯彻权力法定、权力独立、权力无涉、权力公开和人权保障原则,将安全价值融入检察改革之中。  相似文献   

10.
论水资源法律体系及完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水资源既有私人物品的属性,又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二者相互混合,不能分开。水资源的这两种属性决定了对其的法律调整既有公法,又有私法,既有宏观的法律制度,又有具体的管制制度。构成我国水资源法律体系主要有水资源宪法法律制度,水资源环境法律制度,水资源民事法律制度和水资源行政法律制度。我国水资源法律体系的完善,除了理论上的创新外,仍需对有关的法律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背景下水资源立法的健全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不容乐观。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审视现行水资源法律制度,不难发现我国水资源立法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我们应根据循环经济对水资源立法的基本要求建立和完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的内容、重视水资源市场机制的作用;还应改进现行水资源立法在立法思路、立法机制、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等方面存在的不适应发展循环经济之处;应当调整立法思路、改进立法机制、健全水资源法律体系、完善水资源法律制度设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我国水资源立法更好地适应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环渤海地区水权法律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沃耘 《行政与法》2008,(6):65-68
环渤海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水权法律制度的缺失成为桎梏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之一。水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水权法律制度的建构是一个综合性立法过程。因此,通过原有的取水许可制度向水权初始分配制的转换,实现水资源国家所有权分离,从“转化式”向“授予式”过渡是水权法律制度建构的重要途径。同时,《反垄断法》与《环境保护法》相关制度的配套建设,也是环渤海地区水权法律制度综合建构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秦天宝 《法学论坛》2022,37(1):119-128
生物多样性的遗传资源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层次性特征要求其法律规制体系应更具有整体性和协调性。同时,新时期背景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兼具自然资源保护、国家安全保障、经济发展促进等综合性目标,要求必须以总领性、宏观性的思路发展和完善法律规制体系。系统性法律规制因具有推动政治决策法律化、符合生物多样性层次性规制要求、实现公众利益和保障法律规制效率性优势而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实选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系统性法律规制包括了规制依据、规制主体、规制手段和规制对象等要素,可以此为逻辑起点,对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规制的现实问题予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性法律规制的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曦 《现代法学》2003,25(4):140-147
关于环境信息的收集、处理、交流和使用的法律规定是环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资源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加强和完善有关水资源的信息管理体系的任务显得尤为迫切。本文查证我国有关水资源的法律中关于环境信息的收集、处理、交流和应用的法律规定并分析其实施情况。在这种查证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如何完善我国水资源环境信息管理体系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粮食安全国内法保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乔兴旺 《河北法学》2008,26(1):42-48
粮食安全不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发展国民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物质基础。为维护粮食安全,中国必须采取、完善包括技术、经济、行政、法律等多方面的保障手段和措施。基于此,中国必须针对粮食安全国内法保障目前所存缺陷,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立健全粮食安全国内法保障。第一,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及粮食安全国内法保障工作,加强粮食安全国内法保障理论研究,切实把建立健全粮食安全国内法保障作为当前重要任务来抓;第二,重新定位粮食安全国内法保障指导思想,将科学发展观与粮食安全观彻底贯彻于粮食安全国内法保障中;第三,恰当确定粮食安全国内法保障目标,合理界定粮食安全国内法保障原则,优化粮食安全国内法保障框架;第四,抓紧制定与完善粮食安全立法规划,集合中央与地方力量建立健全粮食安全国内法保障;第五,严格粮食安全行政执法,加强粮食安全行政执法监督,确保粮食安全法律制度得以正确实施。  相似文献   

16.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increasing role play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economy,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legal and public policy problems. Since 2013, China has accelerated its legislation efforts towards protect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The Cybersecurit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ok effect on June 1, 2017. Legal scholars focus on the nature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discuss the necessity of enacting specific laws on protect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attempt to propose relevant draft laws regard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however, is not only a legal issue but also a political one. We need to look at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bout legislation on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in China. Why has China sped up its legislation on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since 2013? Is privacy, civil rights, or legal interest the main reason behind the legislation? Only after plac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legislation in a broader context, can we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derlying logic and dynamics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in China, and can perceive the potential content and possible future of these legisla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nternet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infringement, and national security are the main drivers of China’s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legislation.  相似文献   

17.
In November 2016, China passed its first Cybersecurity Law, aiming to strengthen cyberspace governance through a number of initiatives, including Internet operator security protection,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special protection of critic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local storage of data, and security evaluation for data expor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major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the Cybersecurity Law. It also discusses the tensions and controversies inherent in the law. All in all, the Cybersecurity Law exhibits distincti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premised on the concept of cyberspace sovereignty and emphasizes security over free flow of data and freedom of speech. It provides a basic legal framework for cyberspace governance in China, to be supplemented by implementing regulations in years to come.  相似文献   

18.
敏感个人信息因其对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具有极端重要性,需要特别的法律保护。我国现行立法对敏感个人信息的特别保护存在制度供给不足。《个人信息保护法》虽秉持对一般个人信息和敏感个人信息区别规制的立法思路,但有关敏感个人信息特别保护的规范较为简略。从我国敏感个人信息保护的实践需求及域外立法经验来看,敏感个人信息保护在"知情同意"的适用、法定处理事由的明确、技术治理的实现、损害认定的完善等方面应有区别于一般个人信息保护的特殊制度逻辑。相应地,敏感个人信息保护也应有区别于一般个人信息保护的特殊规制策略。  相似文献   

19.
无担保国际融资因缺乏担保而具有特殊性。投资者保护、信用控制、风险管理是无担保国际融资法律调整中的重要法律问题,其中对欧洲债券尚有一些误解需要澄清。针对立法明显滞后的现状,我国宜从市场与监管两方面着手,多角度防范风险,充分肯定无担保国际融资积极作用、谨慎而适度地借鉴国外经验以完善法制、提高监管者素质,从而分步骤、有侧重地推进无担保国际融资在我国的健康发展,避免中航油事件等类似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法律保障机制是指从法律上为生产规模较小、从业人员和营业收入较少的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才提供保障的机制。我国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中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法律保障机制进行了初步规定,但还是面临着缺乏专门立法、立法位阶不高、操作性不强、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困境。美国完善的法律体系、英国的激励机制等值得我国借鉴。我们应该从清理和整合现有法律、法规政策、制定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人才保障法、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科技服务体系等方面完善中小微企业科技人才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