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彭斐 《党员文摘》2008,(12):26-27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有这样一段话:“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100万元,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这是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说的。至今.这段话在“傻子瓜子”的包装和创立者年广九的名片上仍然保留着。  相似文献   

2.
“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大多数人都懂,但吃苦药、皱眉头的人也不在少数。于是,聪明的制药人便想出一个好办法;结苦药外加一层“糖衣”。这样一来,情况就不同了,许多人生了病就出较愿意服用“糖衣片”了。“糖衣现象”表明了一种心理,自然使人联想到,领导者应该如何运用批评方式?帮助下属改正错误,指导他们成长,是领导者的工作内容之一,但不少领导者在做这项工作时并不顺利。有的领导者说,我一片好心,说他几句,他就不舒服了。而被批评者则说,批评是件好事;但他怎能用这样的态度对待我。双方都在感叹,不否认都是“好心”,…  相似文献   

3.
微光     
皓终于有了一丝变化。事情的转折源自长期冷淡孤立他之后一次“虚情假意”的表扬。那天上课,皓扬起他那张一贯皱着眉、撅着嘴的脸,举手报告:“老师,我不舒服。”痛苦状十足。我厌烦地看了他一眼:“哦,那好啊,反正你也不喜欢学习,打电话让家长来把你接走吧!”  相似文献   

4.
“老王呀,下雨天就用不着扫了嘛!”2012年4月12日,天下着毛毛细雨。一位老人披着蓑衣拿着扫帚清扫着村里的水泥公路。听到群众的劝说,老人抬起头说:“这路是我的‘心肝’,脏了不扫我心里不舒服呀!”  相似文献   

5.
慎海雄 《党建》2013,(4):41-4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规矩是起约束作用的,所以要紧一点。紧一点自然就不舒服。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共产党人来说,以自己被约束的“不舒服”换老百姓的“舒适度”,是天经地义的事。值得深思的是,不少群众深恶痛绝的歪风邪气,有些领导干部心知肚明,却往往安之若素。这种现象的出现,根本问题还是出在规矩上。有的是制定了规矩却悬在空中不落实,有的是规矩不如变化快,而更多的漏洞在于规矩太松太软,“牛栏关猫”成摆设。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但祖父辈辛苦付出却往往“两头不落好”的事例俯拾即是。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做才能使得老人们既不费力而又讨好呢?案例:隔代教育普遍存在“两头不落好”“说起外孙教育的事我就来气!”来接外孙放学的宋奶奶一脸气愤地对记者说:“我女儿什么事都要孩子自己做,一次,小孩要喝水,我刚到柜子上去拿热水瓶替他倒,女儿一声吼过来:‘他自己没有手啊!’  相似文献   

7.
金泊 《党建文汇》2002,(18):27-27
黄农才,今年50岁,原为广西崇左县工商局局长。该县许多领导干部对他的印象不是他有多大的领导才能,而是他的嗜赌和“开赌”号召力。黄的一位部下反映说:“他对赌博最上瘾,一天不赌心里就不舒服。他不但在县城赌,下乡也赌,去南宁出差也赌……”  相似文献   

8.
一堆礁石一堆故事,一个滩头一部传奇……沅水50年沧桑巨变莫不收藏在纤爷──人称“沅水老人”的记忆里。纤爷属于沅水,他一生没有离开过沅水。打从娘肚子里掉下来,他就在沅水浪花中泡大。纤夫攀援的“寡妇链”、分篙挥出的“蜂窝岩”……是他漂泊沅水的“启蒙读本”。无论水涨水枯,无论春夏秋冬,他都在勤奋地“苦读”着沅水上的每一朵浪花、每一个漩涡、每一块礁石的细微变化和齿在两岸悬崖峭壁上的纤路的改变。河风,吹出了他处险不惊的胆魄;涛浪,打就了他一身撑篙拉纤的筋骨。在纤爷的眼里,50年前的沅水是一条造孽、苦难之河。当…  相似文献   

9.
庆晨 《党员文摘》2007,(6):22-22
最近读了一篇小说,其中有一段群众讨厌领导与他们在一起吃饭的情节引起我的注意:一位大机关的局长和一群下属到一个海滨疗养院度假,本来这位局长可以享受另餐的。可他为了表示“联系群众”.主动同大家一起吃饭.结果令同桌人都不舒服。作者借主人公之口作了这样一番描写和议论:“和局长坐在一起大家都很拘束,他要是夹了哪个莱,哪个菜半天都在他面前放着,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4,(21):8-8
现在,改进作风到了节骨眼上,社会上有种种议论和思想情绪。很多人担心活动一结束就曲终人散,“四风”问题又“涛声依旧”了。还有一些人盼着紧绷的弦松一松,好让自己舒服舒服。一些人等着看中央还要出什么招,看左邻右舍有什么动静。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13,(11):113-114
【求助记录】我已有很长时间处于亚健康状态了,稍不注意就感冒,总是感到身体不舒服,到医院检查也没有什么大病,医生嘱咐说要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请问“三T公司”特约健康专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提高免疫力?  相似文献   

12.
舍予即舒     
中国字真有禅意。一个“舒”字由“舍”和“予”组成,仿佛就在告诉你:人要想活得舒服,就得学会“舍”和“予”。
  “舍”就是舍弃、放下。人生中的不快、怨恨、忧虑、恐惧、贪念、失望都要及时放下,只有舍弃了这些心灵的负担,你才会活得舒服、舒坦。  相似文献   

13.
有一个人当上了官。他高兴得好几天没睡着觉。几天以后,他的心情才平静了下来,才睡着了。可是,他却做了一个梦,一个他认为是个不吉利的梦。因为他在梦中梦到了一个棺材。他认为棺材和死人是连在一起的。他想莫非是这几天要有灾难?想到这,他那由当官带来的喜悦没有了。这天,他看到了一个算命的。于是,他就叫那人给算一下。他刚把那个梦说完,那个算命的就笑了,连声说:“这是一个好梦。这是一个好梦。”他不解,反问道:“梦见棺材怎么是一个好梦呢?”那个算命的不紧不慢地说:“你肯定是当官了。”他听了,没说是,也没说不是。那…  相似文献   

14.
伤心的结局     
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男孩在路旁嚎啕大哭,他问这孩子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我刚才不小心丢了十块钱。”那人见他哭得如此难过,就从口袋中掏出十元钱送给这个男孩。可是没想到那个小孩哭得更加伤心。那人大惑不解,就问小孩:“我刚才不是已经给你十块钱了吗,为什么还哭呢?”小男孩回答:“假如我不丢掉那十块钱,我现在已经有二十块了。”故事短短,启迪深远。是的,如果一个人被贪婪主宰了自己的心灵,等待他的只能是“伤心的结局”。没有得到时贪婪者是“伤心”的。贪婪者手伸得老长,一味向着这个世界索取。当他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  相似文献   

15.
《先锋队》2003,(1)
周礼龙为什么腐化堕落?他回答办案人员问话的那番话,颇耐人寻味。办案人员问他参加市里召开的警示教育大会没有,他答:“不曾去参加。”办案人员又问他在单位上党课时是否专门开展过廉政教育,他答:“那是说着玩玩的,哪个能当真?”此番言语活脱脱刻画出了一个信念丧失、无德无才的腐败分子形象。作为一个党员领导干部,作为一个单位的“一把手”,他既不参加市委召开的警示教育大会,更不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认真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相反他把一切都当成“说着玩玩的”。必须当真的反而不当真,这样的人做出收受贿赂、贪赃枉法的…  相似文献   

16.
回看“南巡”后的第一个10年,我们可以发现几个明显的特征。这10年的中国,在政治方面.没有左右摇摆;在经济方面,没有大起大落。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这种局面,那就是:我们终于不再折腾了。这令全世界刮目相看,也让我们自己人惊叹:过去几十年,是人家不动荡而我们动荡;最近这10年,是人家动荡而我们不动荡。这是了不起的一件事。对于熟悉中国历史的人来说,“持续稳定”是比“大跃进”更加令人激动的。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曾经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从那时以来的10年已经证明,这对国家的进步有好处。当然,“不争论”不等于就没有问题。事情的关键,并不在于有没有分歧,而是在于,在一种尚未建立充分民主的环境中,解决众人间存在的纷争,找到大多数人支持的行动方针,使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广大公民的生活,这正是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这既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对他的一个挑战。懂得了这一点,就有可能更深更远地理解邓小平本人一生的沉浮,以及他给我们后来人留下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7.
“工人怎么想”的启迪□兆鑫黄康浙江省万向集团是一个拥有资产超过8亿元人民币、员工4000多人的企业集团。身为这个企业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的鲁冠球的办公室却十分简陋,没有空调,办公桌仍是70年代的老式写字台。他常说:“我晓得装上空调冬暖夏凉,很舒服,但...  相似文献   

18.
所谓“发火”,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发脾气。有一句古语说得好:“老虎不发威,当它是病猫。”领导干部若是成天心慈面善,一味讲究“批评的艺术”,对不正之风、邪恶之气不能也不敢“发火”,更不用说发雷霆之怒了,其结果就不只是一只“病猫”那么简单了:轻者,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工作无序,“闲人”聚堆,阻碍各项工作开展;重者,问题成堆,秩序混乱,一方经济落后,最终是百姓遭秧受苦。   做人没有脾气,做事没有脾气,对歪风邪气不敢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与之斗争,一个百姓如此,无可厚非;一个领导干部如此,就值得深思了;他是…  相似文献   

19.
《廉政瞭望》2012,(4):33-33
因为擦桌子,吴思和吴方有过一次“道德讨论”。 吴思,大家都知道,是“潜规则”一词的发明人。吴方,则是吴思大学里的同班同学。当时,吴思是班长,吴方是副班长。副班长吴方喜欢擦桌子。他到教室后,先给自己擦,随后给前后左右的同学擦,有时还擦全班的。次数多了,班长吴思就有点不舒服。他怀疑吴方这么做,是否矫情,是否虚伪,或者另有所图。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终生博览群书.对报纸更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他都时刻关注着各种报刊。他的读报兴趣之浓厚.到了一日不读报就如一日不喝水的地步。毛泽东不但爱读报,还将报纸当作工具,把报上的报道、社论、调查报告等,写上批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