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张民 《党的文献》2001,(2):65-70
一、美国政府支持李承晚集团在南朝鲜单独“建国” ,关闭了全朝鲜和平统一的大门 ,是朝鲜战争的起因。二、朝鲜战争的结局是和局 ,是中国人民援助朝鲜人民、将美国等侵略军从中朝边境赶到三八线地区后与美国达成的和局。这一和局 ,意味着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取得伟大胜利和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的失败。  相似文献   

2.
好书推荐     
正《目标中国:华盛顿的"屠龙"战略》●[美]威廉·恩道尔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这是一部旅德美籍睿智学者解码美国扼杀中国发展幕后真相的威猛力作,更是一部警示国人的备忘录:绝对不能对对手的残酷和意愿抱些许幻想。本书以地缘政治的独特视角,以史为缕,以实为线,生动勾勒出世界地缘政治斗争场景,围绕货币战争、石油战争、粮食战争、药品与疫苗战争、经济战争、军事战争、环境战争、媒体战争等八大对华战略,揭示了美国统治集团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上孤立中国,重创直至扼杀中国发展的"慢火煮蛙"式"屠龙"谋略,并点击美国霸权致命软肋,支招中国八大制胜策略。  相似文献   

3.
正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于2013年10月1日发表了题为《评拉纳·米德所著被遗忘的盟国》的署名文章,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霍华德·弗伦奇在文章中称,拉纳·米德所著《被遗忘的盟国》是一部关于中国二战经历的重要而令人信服的历史书。此书通过仔细考察中国在当年同盟国战争行动中的角色、中国人在自己的抗日斗争中所付出的常常吃力不讨好的代价,以及中国的战争创伤对国家战后发展的影响等,再一次让"谁丢掉了中国"这个问题具有了新意。作者在开篇写道:"几十年来,我们关于那场全球性战争的理解一直未能对中国的角色给出恰如其分的说法。即使在中国被考虑在内的时候,它也只是一个次要角色,一个在一场让美国、苏联和英国出尽风头的战争  相似文献   

4.
杨建业 《党史文汇》2002,(11):47-47
曾读袁唏先生发表在《随笔》1999年第6期上的一篇文章,题目为《真相》,主要是谈建国初期抗美援朝战争的所谓"真相". 按照袁先生的意思,所谓韩战的"真相",就是美国人本无意于与中国人打仗,而中国人却多少有点"庸人自扰",并在苏联人的怂恿下,卷入了那场残酷无比、得不偿失的战争.袁先生还暗示,毛泽东在那场战争中有些独断,因为是他力排众议,坚持志愿军要开赴朝鲜,去进行那场完全可以避免的作战.袁先生最后说:"美国人认为,朝鲜战争是美国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同错误的敌人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中国都做对了吗?中国有没有更好的选择?中国人是不是应该对这场过去的战争有新的思考,从经验教训中得出正确的认识,以恰当应对世界未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1941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苏关系的密切发展,为中共与美国关系的发展扫除了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美国政府在1942年末1943年初主动与中国政府废除不平等条约和放弃在华特权的行动,更进一步使毛泽东考虑同美国在中国今后的抗日战争及战后中国建设问题上取得积极合作。  相似文献   

6.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开始对中国实行全面贸易禁运,企图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宾西法尼亚爱丁堡大学历史系助教陈心竹在2006年10月的《美国中国研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和美国贸易禁运(1950—1972)》的文章,就美国贸易禁运对中国的影响作了具体分析。现将其主要观点编译如下。  相似文献   

7.
吴旭 《党员文摘》2009,(11):32-33
2009年春.中国国内一本畅销书《中国不高兴》,一下子又把“愤青”现象推到了国际流行议题的前台。其后,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在华盛顿,举办了一场关于中国“愤青”的专家研讨会.主题是“了解中国的‘愤青’:它对未来意味着什么?”能容纳200人左右的会场,坐得满满的,很多是来自各类媒体的记者。  相似文献   

8.
荐书     
正《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美国与中国在东亚主导角色上的竞争,根源可追溯到1945年的那段复杂历史。抗战胜利后,面对复杂的中国时局,驻华美国官员试图达成3个自相矛盾的目标:其一,阻止中国爆发内战;其二,保证美国政府不卷入这场战争;其三,阻止共产党及苏  相似文献   

9.
1972年9月30日,中、日两国政府发表了建交的《联合声明》,结束了两国间长期存在的不正常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国间所有战争遗留问题都已得到合理解决。1992年4月,江泽民总书记在接受日本驻华记者采访时谈到:对一些战争遗留问题,我们历来主张应该本着实事求是,严肃对待的原则,通过协商合情合理地妥善解决。《日本侵华战争的遗留问题》首次系统地告诉你,战争结束50年后的今天,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0.
《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9年第27期刊登社科院工经所狄荫清、郑纲的《关于加入世贸组织问题的战略思考》。文章就美国为什么急于与中国重开入关谈判、入关对本国利益究竟意味着什么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文章认为,美国是个最讲究意识形态的国家。20多年来,美国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各国推销它的意识形态,这就是贸易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全球化以及相应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美国在中国入关问题上态度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战略利益的需要。文章提出,入关不等于开放,不入关也不等于闭关自守。市场经济流行的法则是赢家通吃。这就  相似文献   

11.
布尔塞维克(PBclsbevik)这一名称产生的年代似乎离我们逐渐遥远。但是在中国,它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义的光荣称号。因此,当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党的“八七”会议上诞生的声央机关刊物就是以惊尔塞维克3命名的。这意味着,共产党的组织要布尔塞维克化.并独立自主地领导战争。上海西区宁静的的弄深处,享昌里(愚园路1376弄?4号),便是《布尔塞维克》的编辑部和活动地点。《布尔塞维克》在溜秋白的主持下,成为团结同志、指导全党工作、反对国民党的有力武器。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李立三、…  相似文献   

12.
2001年12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美国单方面退出1972年与苏联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简称《反导条约》)。说是退出,实际是单方面撕毁条约。此决定一经宣布,世界舆论一片哗然。这意味着维护了世界30年和平的《反导条约》已成为一纸空文,意味着世界又将重新回到无序而危险的核竞争时代,意味着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和不扩散机制面临崩溃的危险。 美国总统布什为美国执意退出《反导条约》给出了三个理由:抵制“无赖国家”;防范恐怖主义;抛弃“冷战的最后遗物”。同时,他  相似文献   

13.
1973年1月27日,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即越南南方人民抗战组织——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和美国、越南共和政府(即阮文绍西贡伪政权)在法国巴黎签署了《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及四个议定书,标志着美国侵略越南和越南抗美战争的结束。  相似文献   

14.
布什政府2002年9月发表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媒体称作布什主义。布什主义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美国对外政策根本目标的变化?还是延续?对中国又意味着什么?本文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在建国前夕,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制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等三项外交基本方针。在建国后,主要制定新中国的建交原则;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号召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先进经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打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和中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等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张国庆 《廉政瞭望》2010,(19):59-60
没有人否认,伊拉克战争的进退,与经济有关。尽管之前的布什政府羞羞答答,但格林斯潘却直言不讳地说出了公开的秘密:伊拉克战争是一场能源战争。就像《皇帝的新装》里的勇敢小孩,格林斯潘在回忆录《乱世:新世界中的冒险》中大胆揭露了美国发动伊战的根本原因:石油。  相似文献   

17.
季尚 《廉政瞭望》2010,(21):26-27
货币战争是“狼来了”? 有买方不惧商品涨价的吗?有,是美国。一双在中国生产的鞋价值人民币420元,在几年前出口到美国相当于50美元。现在美国施加压力使人民币升值了,那双鞋就要涨到70美元了,美国人吃亏了,他们愿意吗?显然不愿意,那为什么要逼迫人民币升值呢?难道美国人是傻子?  相似文献   

18.
10 年前,美国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拉克发动旨在颠覆萨达姆政权的战争。10 年过去了,伊拉克战争带给伊拉克人民和一些美国家庭的创伤始终难以愈合。虽然伊战已经过去10年,但现在的伊拉克,国内政局动荡,百姓一直生活在恐惧与悲伤之中……伊拉克人不满现状2003年3月20日,美国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拉克发动旨在颠覆萨达姆政权的战争。10年后的现阶段,阿拉伯媒体连篇累牍地刊发纪念文章,剖析这场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苦难和不幸。伊拉克《晨报》副主编阿巴斯在接受采访时说,伊拉克战争是不应该发生的,战争不但使美国损失  相似文献   

19.
正国防大学教授乔良在9月19日的《环球时报》上发表文章说,长期以来,我们都把领土问题和经济利益割裂开来看待,美国正是利用中国人的这一认识误区在和我们下一盘大棋。美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看重经济利益。最近20年来,美国打的每一场战争都不是以争夺领土为目的,而是力争使国家利益最大化。我们今天讲要学习做大国,美国就  相似文献   

20.
美国在人权问题上须向中国学习美国左翼学者、新社会运动活动家罗伯特·韦尔在19947-8月合刊的《每月评论》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关于中国和美国的人权与误区》的长篇文章,详细评述了中美两国人权观念的差异,着重论述了美国在人权问题上的误区,认为美国在人权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