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络运用的广泛普及,一种与现实社会并在的人类社会存在的新形式--虚拟网络社会正在网络空间中逐步形成。通过转变观念,推进网络管理法制化,健全网络安全技术管理手段,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生态环境,构建健全的网络道德体系,强化各级政府的服务意识等途径实现对虚拟网络社会的有效管理,也是遏制网络治理性危机,走向网络善治的最佳维度。  相似文献   

2.
论网络监督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网络监督的性质,总体上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即网络监督是网络政治的重要功能,网络监督本质上是人民监督,网络监督是舆论监督的新形式。网络监督具有派生性。作为监督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监督只有与其他监督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更为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络成为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治理作为维护网络社会秩序、促进网络社会安全、引领网络舆论导向的重要方式,重要性日益凸显。将网络生态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中,对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网络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只有树立共建共享的网络生态综合治理理念,构建党和政府领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网络治理新格局,才能全方位提升网络生态治理能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4.
方静如 《世纪桥》2012,(23):60-61,90
摘要:伴随网络的普及,人们通过网络参政议政,表达态度、观点,形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作为一种舆论力量,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网络舆情可以拓宽民主渠道、监督并提高政府公信力和促进党风建设,有益于和谐社会构建,另一方面,网络谣言、非理性的网络舆论和敌对势力的渗透利用等却危害着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建设“阳光型”政府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途径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和规范网络政治,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政府部门的广泛应用,促使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公民率先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新加坡的网上政民互动经历了平台式参与和便捷式互动的发展阶段,拓展了网络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了网络参与的效率和效果,引领着网络参与和电子治理的新方向。新加坡网上政民互动实践不仅契合了公民需求的新变化,反映了网络参与的新趋势,而且彰显出数字政府的新特征,促进了网络参与有效性与有序性的有机结合,为我国数字政府建设以及网络民主推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在我国数字政府建设中,促进网络民主新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参与平台,探索基层网络参与新机制,充分发挥新媒介功能,加强网络参与的规范性管理。  相似文献   

6.
通过数据分析,可见我国参与网络文化的主体是转型时期的弱势群体。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是一种草根转型文化,具有自发趋势。因此,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要因势利导,要树立网络文化激励理念,不断完善和发展网络文化激励制度和技术,从而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们创造了网络,网络丰富了世界,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但是,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捷舒适的同时也给我们制造着一些烦恼和困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的2013新媒体蓝皮书显示,网络事件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了1/3。虚拟世界对现实社会的挑;战,是历史性、全面性、颠覆性的。作为政府机关及国家公职人员,在网络舆论中的每一次沉默、每一次退让、每一次冷漠,都会成为网络事件的发酵剂、助燃剂和添加剂。我们必须敢于发声,引导舆论,纯洁网络,修复秩序,重建价值,勇敢地承担起净化网络环境、提升网络品质、捍卫网络公信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8.
问政网络是指网络普及时代,公民与政府展开理性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一般由网络理念、网络组织和网络运行机制等核心要素构成。宁波市模块化问政网络是网络行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一次新的飞跃,不仅能够节约政府成本,实现网络行政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而且是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范式。  相似文献   

9.
网络版权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知识产权,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则对网络版权造成极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近年来,侵犯网络版权的案件时有发生。发展网络版权保护制度,在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中寻求一个平衡,这是当前亟需研究和探索的课题。保护网络版权一要完善网络版权立法,尽快出台《网络版权法》;二要接轨国际规定,维护我国网络版权人利益;三要扶持发展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  相似文献   

10.
顾习龙  张蓓 《理论导报》2011,(10):45-47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舆论行为是大学生当下一种新的交际方式。大学生的网络舆论相对于其他社会主体的网络舆论具有自身的特点。大学生网络舆论以理性表达为主,但由于网络舆论内容广泛性,网络舆论形成的信息来源良莠不齐,大学生猎奇的心理、冲动的意识容易使自己的网络舆论行为偏离社会常态。网络舆论危机的产生已不可避免,舆论的失范有可能导...  相似文献   

11.
王兆喜 《唯实》2011,(8):96-99
近年来,随着网络舆论影响的不断扩大,网络舆论危机事件不断增多,社会各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作出了积极思考,但客观现实仍需要我们不断创新认识,深化对网络舆论危机的规律性把握。就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逻辑而言,既用舆论学原理观照网络舆论的生成,也可借用物理学的“混沌理论”观照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机制。在网络舆论危机应对思路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把网络舆论控制简单地等同于网络媒体控制,忽略了网络舆论控制与社会控制和公共管理的互动等等。革新网络舆论危机应对思路,必须全面更新危机管理思维,尊重危机生成管理规律,创新架构网络舆论危机防控管理的基本框架和策略技术。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在推动民主化进程的同时网络舆论的道德底线却一降再降。为此,应重塑网络舆论道德标准,在道德标准的框架下,扎实网络道德规范建设基础、提高网民的自我约束能力、发挥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力、营造和谐网络氛围,以此推进网络舆论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蓬勃发展的网络虚拟社会对党的建设提出了崭新课题。党的建设必须顺势而为与网络共舞,方能兴网络之利,除网络之弊。一要树立党管网络新观念,努力使网络虚拟社会成为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阵地;二要完善执政方式,努力使网络虚拟社会成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加速器;三要提高网络素养,努力使网络虚拟社会成为党员干部转变作风的助推器;四要加强设施建设,努力使网络虚拟社会成为加强党建工作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4.
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出发,分析意识形态风险与网络技术安全的内生交互结构,可以看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兼具传统与非传统安全、虚拟与现实表达、网民与公民双重身份等特性。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源自网络,又超乎于网络,是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在网络阵地中的拓展、延伸。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主流话语消弭、主体镜像认知模糊、多元化价值导向冲击的严峻形势。为此,我们应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出发,廓清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与边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化舆论安全与互联网发展之间的联系互动,构建网络公共舆论秩序的合理规制,坚持防管并用,不断提升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赵焕  王艺颖 《世纪桥》2012,(7):72-73
在当今计算机日益普及,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呈现出新的特点。在这样的前提下,了解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分析其行为特征,研究相应对策,对于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培养自律意识,探究高校思政政治工作的新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的发展及应用,网络正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网络淫秽色情和暴力信息、网络诈骗和网络赌博、网络揭露个人隐私、网络沉迷等问题制约着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努力推进网络精神生产、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完善网络管理的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人们的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是加强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维度。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频繁发生,高校学生组织具备网络信息搜集优势、网络事件快速响应优势和网络主体身份认同优势,在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分析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生成发展规律,探索学生组织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引导,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价值观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网络价值观是反映网络对于人的意义或效应,它通过内生性、强制性、引诱性的方式形成,并且在形成过程中,网络价值观发生了个体价值现与集体价值观、商品化价值观与共享价值观等方面的冲突,为此,我们应通过网络文化、网络社会的全球市场等途径化解矛盾和冲突,从而使网络价值观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9.
网络监督是舆论监督方式的新平台。网络监督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建构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对网络监督在反腐倡廉建设中作用的认识有所深化,并逐步把其纳入反腐倡廉建设的法治化轨道,网络监督信息的真实性有所增强,网络监督主体的素质和监督的效果逐步提高,使得网络监督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建构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网络社会发展步入新一轮快速增长阶段,网络社会伦理发展呈现出诸多问题与困境,如传统道德规范运行受阻与网络道德规范“缺位”,网民自身素质不高与网络虚拟性对不道德行为的催化,网络从为人利用的工具向人的异化物方向转化,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