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何秉松教授主编的《法人犯罪与刑事责任》一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1年出版),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法理论上对法人犯罪及其刑事责任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阐明了法人犯罪及其刑事责任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证了法人刑事责任的理论根据、归责方式与原则,并对我国刑法上规定的法人犯罪与刑事责任进行了科学的论述和解释,从基本观点到具体论述均有所突破和创新,是刑法学研究不可多得的一部理论著作。本书的重大突破,是提出了“人格化社会系统  相似文献   

2.
刑事立法在刑法建设中占据首要的地位,它为刑事司法提供法律武器,也是刑法理论的重要研究对象并为之提供研究根据。近年来,邓小平同志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决策领导人,远见卓识,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对我国刑事立法工作极为重视。本文拟对邓小平同志关于刑事立法的论述加以概要的归纳和探讨。我们知道,在建国以后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我国没有制定出刑法典。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0月的一次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制定刑法典问题。他说,“非常需要搞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大革命’前,曾经搞过刑法草案,经过多次修改,准备公布。‘四清’一来,事情就放下了”,现在“很需要搞个机构,集中些人,着手研究这方面的问题,起草有关法律”。根据这一指  相似文献   

3.
犯罪主体是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是惩罚的对象,无论刑事立法.刑事司法还是刑罚的执行.无不围绕犯罪主体进行。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犯罪主体对于刑法价值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就目前我国刑法理论中关于犯罪主体的几个问题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4.
犯罪未遂是近代世界刑事立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和刑法学犯罪阶段论中最重要的问题。犯罪未遂制度在我国刑法中有明确规定。犯罪未遂在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并且在司法实践中和刑法理论上都存在着若干需要着重研究解决的问题。我国刑法理论对犯罪未遂的研究过去比较薄弱,近一两年来正在逐渐重视和加强。从理论研究状况看,侧重点是在犯罪未遂的特征的认定上,对犯罪未遂处罚原则的研究则相对薄弱。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犯罪一直呈上升态势,刑事司法工作压力巨大。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指导下,研究非犯罪化的立法路径对我国刑法体系的完善和刑事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刑法的进步和完善应遵循犯罪化和非犯罪化的双向思维模式。非犯罪化的立法路径是探讨如何在立法层面实现我国刑法的非犯罪化。我国非犯罪化的立法路径可从四方面进行设计:一是活化传统容隐制度;二是强化“但书”的出罪机能;三是增设正当化事由:四是确立无被害人犯罪的非犯罪化。  相似文献   

6.
论刑法调控与犯罪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远煌 《法学》2004,(6):58-66
在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与犯罪生成的关系问题上 ,传统理论受观察视角的局限往往只注意到刑法的犯罪抑制功能 (正功能 ) ,未能理性地或一般地注意到二者对犯罪的促成功能 (负功能 )。客观审视和全面评价立法和司法与犯罪生成的互动关系 ,对于促进研究视角的多元转换、全面把握犯罪的本质、形成新的刑事政策观念和科学定位立法与司法应有的犯罪控制作用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犯罪及其立法和理论之回应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计算机犯罪尤其是网络犯罪与传统犯罪的巨大差异 ,对于现行刑法典、刑事诉讼法典及刑事司法协助规范形成巨大冲击 ,同时也造成传统刑法理论与现实犯罪态势的冲突 ,导致立法和理论略显滞后。对国内立法、国际刑法与刑法理论以及刑事司法进行全方位的反思 ,惩罚和防范日益猖獗的计算机犯罪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论法人犯罪的理论与刑事立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人犯罪是刑法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近几年来,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各抒已见,并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讨论和研究。但是,现实生活中法人犯罪的现象屡禁不止,且有上升趋势,给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和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究其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现行的刑法和单行刑事立法中,没有明确规定法人犯罪及其刑事责任问题,因此,如何在刑法中规定法人犯罪问题,控制法人犯罪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已成为刑法理论研究和刑事立法的当务之急。下面略论一些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法罪名的结构模式探讨陈强罪名,即犯罪的名称,是犯罪的主要特征的概括。正确地确定罪名,使罪名规范化,不仅是刑法理论和刑法规范科学化的一个内容,也是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需要。因此,罪名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罪名的内...  相似文献   

10.
曾友祥  王聿连 《法学杂志》2012,33(2):99-104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催生出了更多的单位犯罪,我国1997年《刑法》正式将单位确定为犯罪主体,这对于打击单位犯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是,由于立法层面上没有兼顾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之间的逻辑平衡,加之刑法理论界相关研究的匮乏,导致在司法层面上对单位犯罪的认定各行其是,以致使得刑事司法难以应对诸多的新型单位犯罪。因此,针对单位犯罪研究与司法操作的混乱局面,深入探究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关系,进而全面思索刑事立法对于单位犯罪加以干预范围的明确化和视角转换问题,对于完善单位犯罪刑法规制体系具有立法和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1.
《刑法改革问题研究》一书,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赵秉志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刑法改革问题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主要由赵秉志教授撰著,鲍选献博士、赫兴旺博士、颜茂昆博士和博士生肖中华等参加了部分内容的撰著。全书共60余万字,由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本书包括上下两编、计四十六个专题。上编为“总论问题”,共二十七个专题,从宏观问题和刑法总则问题的角度,论述与研究了我国刑法理论、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发展完善与改革问题。在刑法理论方面,主要论述了我国刑法学应如何发展和刑法观念的更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为了加强国际合作,同劫持航空器行为的国际恐怖犯罪作斗争,我国陆续加入了三个反劫机国际公约。如何协调、完善我国刑法关于危害国际航空罪的立法规定,与反劫持航空器国际公约保持同步,以促进我国刑事法制的建设,逐步减少并消除国际劫持航空器恐怖犯罪,是我国刑法学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对我国刑法与反劫机公约的协调作了比较论述。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这是我国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将罪刑法定原则明确规定在刑法中.这是修订后的我国刑法的一个显著特点。罪刑法定原则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对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有指导意义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了国家与社会的法制精神,体现了对公民的人权、民主、自由的充分保障,是一项进步的文明的法制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与贯彻实施,对于实现我国刑法的任务,惩罚犯罪、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司法实践中如何…  相似文献   

14.
死刑,也称生命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是最为严厉的一种刑罚,因而也称为极刑。从我国刑事立法来看,我国是存置死刑的国家,不但在刑事立法上有死刑的规定,而且在刑事司法实践中也适用死刑。从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我国第一部刑法典,到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刑法的全面修订,我国刑法中有关死刑方面的立法变化是比较大的。同时从刑法理论研究到刑事司法实践,有关死刑的功能与缺陷、死刑的存置与废止、死刑的增加与减少等方面的不同观点之争论仍然处于继续状态之中。因而对我国刑法中死刑立法变化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如何更合理更科学地设置我国刑法中的死刑,使死刑这种刑罚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在同某些极为严重的犯罪作斗争中既能充分发挥其威摄、预防犯罪的功能,又能最大限度避免死刑的缺陷,这便是本文的出发点和所期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刑法第188条规定的徇私舞弊罪,由于十年来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发展,在犯罪主体、犯罪的客观方面——行为特征等方面发生了一些较大的变化;司法实践中运用刑法第188条规定判处的案件也有所增多。因此,研究、探讨刑法第188条的内涵及发展变化和由此产生的一些理论与实际问题,对于准确把握徇私舞弊罪的适用范围,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加强廉政建设,依法正确办理有关案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秉志  肖中华 《法学家》2000,(1):122-124
中国区际刑法的比较研究,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大背景下,我国刑法学界近年来较为关注的、刑法学研究中的一个崭新领域,其重要而深长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不少刑法学者对台、港、澳刑法理论、刑事立法和有关区际刑事司法协助问题有所涉猎。这些科研成果,对于开展中国区际刑法的比较研究,评析各地刑法制度、刑事立法内容的利弊得失,对于各地之间的刑事...  相似文献   

17.
试论我国刑法中的持有型犯罪王中德修订后的刑法明确持有行为可以构成犯罪,因而持有型犯罪作为一种新的犯罪形式,已经再次为我国刑事立法所确认。但迄今为止,刑法学界对持有型犯罪的概念及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远未形成认识,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笔者拟...  相似文献   

18.
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对法人追究刑事责任是否必要和公正?等有关法人犯罪问题是国内外法学家长期争论的热题.综观近几年我国刑法学界对这一课题的探讨和争鸣,其内容已涉及到:对以自然人犯罪为中心的刑法学包括犯罪论、刑罚论等传统理论的突破;对现实存在法人犯罪的分析和认定;对现行法人犯罪刑事立法、司法效果的评价;对我国刑法典应否就法人犯罪问题作相应规定等诸多重大刑法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9.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外资金融机构的逐步进入,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增加,金融犯罪活动呈现蔓延之势。面对金融犯罪的“挑战”,我国在惩治金融犯罪立法、司法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也逐渐暴露。为遏制金融犯罪、完善我国金融刑事立法和司法,日前在山东济南召开了“全国金融犯罪与金融刑法理论研讨会”。本刊特组织“金融刑法研究专题”,介绍我国刑法学专家学者对金融犯罪与金融刑法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学者的主流观点认为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殊不知刑事责任是与犯罪和刑罚紧密联系的问题,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以及刑法理论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刑事责任问题。具体而言,从国家的角度讲,是国家为什么能够追究犯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从犯罪行为人角度讲,是其为什么要承担刑事责任。笔者认为主观恶性与人身危险性应成为刑事责任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