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60年12月底,王进喜同志带领1262钻井队打完铁人一日井(萨55井),开始往萨2589并搬迁.从萨55并到2589井,相距十多公里。为了快搬迁,快安装,快开钻,王进喜不顾腿伤,拄着拐棍,日夜不停地苦战。他怕领导知道自己的腿被砸伤,让他去住院,便要求工人谁也不要跟领导讲。一次,领导真的来了,他赶紧把技的棍子放在套管里,不让领导看见,并装作没事一样向领导汇报工作。可是,腿疼却使他身上出了冷汗。他的腿稍好了些,就用从玉门带来的一辆摩托车跑井场。正好他的右腿被砸伤了,不能发动摩托车,就让别人帮他发动着,自己再骑上去,在…  相似文献   

2.
2003年,是青海油田井下作业公司生产经营的一个拐点:钻井进尺历史性地突破了20万米。2004年,公司钻井进尺达到23万米.再创青海石油钻井40多年来的最好水平。6055、50574两个钻井队单机进尺上2万米.创造了青海钻井历史新纪录。压裂施工开拓了陕北市场,再树“铁军”新形象。特别是70D钻机在南美委内瑞拉开钻,向世界石油钻探市场跨出了第一步,圆了青海石油钻井的出国梦。2005年。钻井进尺100天完成10万米.186天完成20万米.210天完成23万米,平均日进尺在1000米以上。钻井进尺由1985年度完成6.186万米跨越至2005年11月2日完成26.0604万米,国外钻井进尺累计完成12290.7米。青海钻井20年提速4倍,主要经营技术指标再创历史最好水平。  相似文献   

3.
田卓  王赫莹 《奋斗》2023,(21):52-53
<正>1960年7月,石油工业部机关党委作出《关于开展学习“王、马、段、薛、朱”运动的决定》,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帮、朱洪昌成为名垂青史的“五面红旗”。1205钻井队队长:王进喜1960年,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面对重重困难,他带领全队职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人拉肩扛运钻机、  相似文献   

4.
位置学     
易水寒 《求贤》2010,(4):30-30
某官员写了一本游记.附有很多插图.均为他在各地游历时的照片,大多是三四个人的合影,但都没有图片说明。照片上的人,有些认识,有些不认识。不认识的,根据位置也能判断身份。作者是副厅级.如果他站在中间.旁边的人应该等于或小于副厅级;如果他站在一侧,中间那个人,就应该是厅级或厅级以上干部。我向他询问了几个我不认识的、站在中间照相的人.果然职务都比他高.  相似文献   

5.
一个时期以来,一个响亮的名字在百姓中广为传诵着,他就是吉林省水利厅厅长———共产党员汪洋湖。一位手握重权、一年掌管几十亿元资金的厅级干部,房改购房时竟然拿不出1.5万元钱;他的三个女儿中,有两个没有工作;工作40余年,却有30年和家人两地分居;物质生活虽然不富有,但他在人民群众中有口皆碑……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使他40余年如一日,忠贞不渝?走近汪洋湖的女儿汪强,听她谈她的父亲、她的家庭和她的生活,使我们有机会走进了汪洋湖的精神世界。“父亲给我们的就是一颗平常心”也许在常人看来,29岁就走上领导岗…  相似文献   

6.
1962年8月15日.年仅22岁的雷锋在执行任务时不幸殉职。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脑海里,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房。一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曾伴随多少人从幼年走向少年.又从少年走向青年,雷锋不仅是一个名字,他更是一个象征、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7.
“没有村党支部的组织和带领,要想取得今天的成果,根本就不可能。秋机书记为了我们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以前我们不理解,甚至对他冷言冷语,但他一直没有放弃,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家乡发展的希望。”9月13日,色达县塔子乡蚌珠村牧民花嘎在谈到村支部真隋为民、推动家乡变化时说。  相似文献   

8.
1961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水平,在中共黑龙江省委李剑白书记和专程从大庆到哈尔滨迎接邓总书记一行的石油部康世恩副部长陪同下,由哈尔滨乘火车到萨尔图视察。在哈尔滨,邓总书记见面首先问道:“杜6井的气怎样?”当康副部长把情况汇报之后,他指示说“气.你们要搞快一点,找到气,能解决大问题。”康副部长说:“已在杜6井以西、以北地区及齐齐哈尔、富拉尔基等地打几钻,看来这个地区的地质情况比预计复杂,附近打的几口并没有见到这个气层.”邓总书记说:“气比油更活跃,你们要好好找。”在哈尔滨出发前,邓总书记十分关切…  相似文献   

9.
用好人才是邓小平人才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邓小平人才思想的核心。本文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探讨邓小平的用才思想。一、重视人才的使用邓小平在1982年10月14日,同国家计委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指出:“你们还提出把科学技术工作和人才培养使用工作做好,我看最难的是这一条。没有一套办法,怎么能把几百万知识分子骨干用起来?‘文化大革命’前大专学校毕业的和自学成才达到同等水平的知识分子,总有几百万吧。用好这些人,是很顶事的。”而且他明确地认为“我们不是没有人才,问题是能不能很好地把他们组织和使用起来,把他们…  相似文献   

10.
在医学领域,寄生虫学研究范围正逐步得到拓展,但唯独高原寄生虫学领域,因缺少相应的研究环境而成为薄弱领域。对于从事这样一项资料稀缺的课题研究,王虎心里明白.要在这个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用三五年的时间能否出成果很难预料,而且要在高海拔缺养环境中完成,其艰辛可想而知;但责任感使王虎别无选择。随后的5年,他常年累月奔波于荒郊野外,足迹遍布青海的山山水水。为了取得详尽资料.在该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他同课题组成员解剖各类动物达上万只.相当于一个专职屠宰工作者2—3年的工作量;为采集实验动物,有时一天要在茫茫草滩上步行数十公里;为使研究工作顺利进行,课胚组成员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经常日食夹生饭,夜宿寒风中;为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王虎夫妇本不薄的收入却时常捉襟见  相似文献   

11.
北青 《党建文汇》2011,(1):34-34
2010年12月5日是第25个国际志愿者日。目前,全国社区志愿者组织已达28.9万个。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社区志愿者人数达2900多万人,而注册的社区志愿者已达599.3万人。“志愿者”这个响亮的名字,正成为年轻人追求的“精神时尚”。  相似文献   

12.
32名玉树特警用双手“刨”出118名群众4月17日,青海省玉树州的一条街道上.几名特警队员在疏导交通。身后的运兵车里,一群浑身泥污的特警队员正在休整。他们是玉树州公安局特警支队的队员,刚刚用手挖出了第118位被埋群众。这支年轻的队伍.曾参加过汶川抗震救灾。4月14日玉树地震刚发生时。29岁的副支队长索文明就立刻从家里冲了出去,一路奔跑。他要带领队员去救人!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于天放的”。 于天放之所以如此出名,不仅仅由于他在“八一五”事变不久前在北安狱中逃亡,日寇在黑龙江省各地通缉他,用几十万元悬赏要他的头。更重要的是他是黑龙江省出色的知识分子代表,一位艰苦卓绝的抗日英雄。  相似文献   

14.
谷永德 《党课》2007,(4):104-105
这次见到父亲,明显感觉到他的身体比上次差多了。一年前得过脑血栓后,父亲的身体一直没有恢复过来。上次见他时他还能拄着拐杖从屋里走到院门口,这一次.他却需要别人扶着才能勉强走几步.自己是一步也不敢迈了。  相似文献   

15.
来个餐桌减肥如何?任东据悉,我国每年公款吃喝数以几百亿元计!一个宴请就上他个大小盘碗十几道,大吃大喝,浪费惊人。仅北京的饭馆.每天的剩饭剩菜就达几十吨,那么全国呢?然而,这种铺张浪费的"国吃症"却久治难愈,其病根儿究竟何在?实在令人困惑、忧虑。中国已...  相似文献   

16.
1955年3月21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赶超”思想.他说:“要在大约几十年内追上或赶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17.
1998年10月24日,是彭德怀诞辰100周年。为缅怀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所建树的不朽功勋,中国现代史学会等四家联合发起,于10月6日至9日在彭德怀家乡湖南省湘潭市,举行了彭德怀生平与思想研讨会。研讨会上,学者们对彭德怀为什么要给毛择东写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彭德怀的主要考虑是:1.庐山会议即将结束,但“左”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又没有机会与毛泽东面谈,无可奈何,只有写信。2.他在西北小组发言7次,会议简报没有很好反映;还有些问题,感到不便在小组会上讲。他认为写信更适宜。3.他把彻底解决“左”的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毛…  相似文献   

18.
退休学不休     
正"老头子,刚才小管又来电话了。"刚在外面晨练完回到家,老伴就唠叨上了。"什么事,党费前几天不是交了吗?"我接着问。"不是党费的事!"老伴接着说:"是问你啊,前几天给你的学习资料学完了没有,过两天党支部要统一检查学习笔记。""知道了。"我开始有点不耐烦。这个小管,是我们党支部刚换届选出来的组织委员,以前我在工作上还带过他,算是有师徒情分。本来组织委员也不算啥"官儿",可他就是个认真的人,三天两头  相似文献   

19.
刘建明 《奋斗》2011,(12):60-60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开明君主。在执政期间.他广开言路.善纳良言。为人处世豁达大度,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据《资治通鉴》记载,一统天下后,为了避免重蹈隋朝因乏治腐败而亡的覆辙,于是就秘密派遣手下的亲信去试探,假装贿赂官吏们.结果有一个刑部司门令史没有经受位考验,受贿一匹绢。唐太宗就要将他处决。  相似文献   

20.
李君刚 《奋斗》2009,(7):60-60
读报.一则报道让人感动:一离休干部在生命垂危之时,深知病入膏肓,便再三谢绝组织上安排的抢救措施。他说:“我是个共产党员,既然病危无救.就不必再浪费宝贵的药物和国家赘财了。”当组织上出钱组织抢救之后,他要爱人从家里拿出5000元存款支付医药费。他说:“国家正在搞建设,有很多困难,我是个共产党员,应该为国家分忧。”他临终前,告诉亲属和组织,在他死后不要开追悼会,丧事一切从俭。有人说:“你怎么跟别人不一样呢?”他说:“我特殊,我是个共产党员,我应该这样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