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庞卫华 《法制与社会》2012,(16):224-225
文化外交作为外交的一种方式存在很长时间了.随着冷战的结束,各国交流不断加强,文化外交在增进国家间了解、保障国际政治行为体开展外交活动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中国的文化外交理念及实践也得到了发展.本文将简单梳理文化外交的相关问题并简述中国文化外交的现状,以期达到系统分析文化外交从而对我国文化外交政策的制定产生一定借鉴价值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公共外交作为一种逐步受到重视的外交形式,是当代中国对外开放、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媒体在兴起后对外交产生影响的一种途径。为了使公共外交达到应有的目的,仅仅有好的"器"还不够,还需要"术"的提升。提高我国公共外交中对外传播的策略,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是我们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对外传播的策略,希望对当前我国对外宣传中的不足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李艳明  丁娟 《法制与社会》2011,(15):240-241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人们安身立命的一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在中国逐步崛起和各国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和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需要以"和合"文化为支撑开展我们的外交工作。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以"和合"文化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当代文化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4.
王巍 《法制与社会》2013,(22):138-139
任何民族国家的统治、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发生的。思维方式作为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必然会对一国的对外政策与对外行为产生微妙影响。中国独特的文化本原催生出了整体、法象、价值等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的形成无疑深刻影响着冷战后中国外交的认知方式与分析视角,塑造了中国独特的外交理念与分析范式。通过探究冷战后中国外交背后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中国的对外政策与对外行为,把握中国外交的轨迹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宁涛 《法制与社会》2013,(23):148-149
中国历来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无论将来发展程度如何,也绝不称霸。这种外交政策与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国在古代外交中就坚持和平外交,主要体现在"和亲政策"和"朝贡体制"上;这种理念在当代外交中依然得到充分体现。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结合中国古代及当代的外交政策,分析其对当代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研究中国近代外交,李鸿章是不可回避的人物,作为晚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执行者与直接参与者,他的外交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及外交的影响不可小视。本文试在历史时代背景下分析影响李鸿章外交政策形成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7.
刚刚过去的2011年,对中国外交来说是个“多事之秋”。对国家的外交策略,出现了颇多争议甚至误读。为此,本刊特邀多年奋战在外交工作第一线的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参赞、北京外交学院客座教授、香港《经济日报》专栏作家宋荣华先生全方位解读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图案。  相似文献   

8.
张其成 《法制与社会》2010,(21):145-146
"积极作为"的外交哲学蕴含于当代中国外交的各个方面,并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本文指出目前加强对我国外交体系中积淀的"积极作为"因素的全面认识与系统发掘,将有助于丰富我国外交软实力的构建,有利于综合利用外交资源,优化外交结构,从而更好指导我国外交实践。  相似文献   

9.
2005年9月,胡锦涛向全世界提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和谐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是与新中国建立以来几代中国领导人的外交战略思想一脉相承的,是对新中国外交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构建和谐世界思想已成为当前中国外交的一个新理念和新的战略目标.这一思想无论是在理论领域丰富和发展中国外交战略思想,还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改善和发展中国对外关系等实践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鲍庆祥 《法制与社会》2014,(13):178-179
伴随着冷战的结束与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速度早已使得"硬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的作用已经不是唯一。"软实力"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国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通过公共外交的手段去发展软实力,而在所有的公共外交方式中,举办文化年的方式能够很好的将一国的文化与政策对他国公众进行宣传从而提升国家软实力。举办文化年对应我国公共外交的需求,有利于美丽中国的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1.
黄德明 《法学评论》2006,24(2):107-115
外交职能的实现与国际法的演变存在内在的联系,中国和平发展中外交职能的变化与国际法规范的实施息息相关。中国在和平发展中应该注意外交职能所调整的相关法律问题,尤其是驻外使团及其人员的安全、外交保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国家安全和国际合作问题,在工作重心转移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在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现行的国际法规范并促使新的更加合理、公正的国际法规范的产生,以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2.
郑如娜 《法制与社会》2010,(10):174-174
在当前的国家交往中,以国家政府的名义进行的外交活动是外交的主要形式,而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是这一传统外交的主体。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家之间的利益相互交错,仅靠传统外交来实现国家间的合作远远是不够,这就需要另外一种更为灵活、开放的外交方式,即民间外交。所谓的民间外交,即有领导、有组织地通过个人或民间圆体的对外友好交流和往来,发表共同声明、签订明见协议等活动形式采配合政府的对外政策与活动。目前,这种民间外交则主要表现为“城市外交”。  相似文献   

13.
王蛟 《法制与社会》2012,(23):242+250
当今世界,中国的外交面临不少挑战.首先,中国在全球气候变暖等全球性气候问题突发的状况下,应如何应对来自西方各国的压力,推行自己的环保措施;其次,南北极、海洋问题仍是中国外交中的头等问题;再次,网络空间的国际立法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最后,中国应如何推进国际刑事合作,也是应当需要被认真对待的议题.本文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研究探讨中国所面临的这些来自各方的外交挑战以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公共外交的定义、衡量标准等入手,结合当下东亚一体化过程中的困境,从必要性与可行性等方面分析得出:中国应该加强对东盟的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15.
孟祥进 《研究生法学》2010,25(1):96-102
国际交往因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成为研究国际政治行为体交往行为的基本考量对象。而对外援助作为中国对第三世界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外交战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史为鉴,把握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起点和国家利益的构建与实现形式,以国家战略目标为外交援助行为的导向和评价指针,使中国国家利益的得失成为观察中国对外援助的核心视角。尤其是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如何把对外援助和保障、维护、实现中国的海外利益结合起来,是把握中国外交政策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6.
外交保护作为现代国际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在经济全球化与和谐世界的大背景下,显现出了其特性与发展趋势。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2006年通过的《外交保护务款草案》是该制度的最新发展成果。它扩大了外交保护的范围,明确了外交保护条件中的国籍原则和用尽当地救济原则,界定了外交保护的性质,体现了外交保护的人本化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7.
赵劲松 《法律科学》2006,24(1):97-102
中国解决国际争端大体上运用外交方法,而没有利用国际仲裁和国际法院去解决重大的国际争端。随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综合运用外交和法律方法解决与中国有关的重大国际争端。  相似文献   

18.
与以往相比,中国的外交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磨砺逐渐成熟,表现出灵活务实的特点,中国正逐渐的树立起负责的大国形象,发挥着更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苏浩 《政府法制》2013,(21):14-15
新中国至今的:五代领导集体,每一代的核心代表所进行的首次对外访问.往往决定了当时和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外交的总体方向和基本内涵。世界把这种访问视为显示新领导班子外交方针的重要风向标。  相似文献   

20.
姚辉  杨欣 《法制与社会》2012,(21):130-131
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对外文化交流、媒体的国际传播等形式,以影响他国民众的态度和意见,旨在树立、提升国家形象,形成有利于本国的国际环境,从而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国家形象是国际公众对一国的综合印象和评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影响力的与日俱增,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日益受到中国政府和国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