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深入开展"四史"教育,筑牢育人阵地,构筑"三全育人"新格局。在理论维度,"四史"教育有效指导高校开展思政工作。在价值维度,"四史"教育提高了高校学生的政治觉悟、文化自信、责任素养。在现实维度,"四史"教育激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意蕴,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路径,增强了当代高校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2.
<正>"小康社会"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实现是全面的、全民族的事业,这就必然要求充分调动不同创新主体积极性,发挥各创新主体聪明才智,汇集中华民族各方面力量,形成凝心厚重的智慧,努力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新征程。一、西部留学归国人员文化价值观特征分析(一)多元性西部留学归国人员的文化价值观具有显著的多元性。一方面,每个个体有着迥异的留学背景经历,不同的留学地文化价值观,就会以多种形式着床于不同个体文化价值认  相似文献   

3.
"三个自信"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自高校"三个自信"教育的现状入手,从社会环境和高校自身两个方面揭示了问题成因,并进一步从"三个自信"教育要同意识形态建设相结合、多维度统筹推进和载体建设三个层面进行对策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核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尤其是青年思政课教师。要增强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认同,应结合政治认同的具体实践过程,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实践四个环节,促使青年思政课教师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信仰、信念、信心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新时代增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成效的核心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要夯实理论基点,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认同、道路认同和实践认同。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回应新时代大学生关注的理论难点、舆论热点问题。找准教学支点,讲好共产党人初心故事,赋予马克思主义强大的人格力量;讲好"四个自信"故事,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讲好青年追梦圆梦故事,引领青春梦与中国梦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6.
在高校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简称"三个自信")教育的过程中,要想真正取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最佳效果,就必须遵循青年学生的心理活动基本规律,重视教育中的心理引导工作。文章从兴趣提升、思维训练、情感培养、信念确定、意志强化五个方面阐述如何在"三个自信"教育中开展心理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7.
《世纪桥》2016,(11)
文化自信之深层意蕴,乃一国家、一民族、一政党之于既有文化价值及自身所具禀赋的深透体悟、高度认同、充分肯定。"四个自信"中,新增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党性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构成了以‘不忘初心’为核心内容的新时代党性教育论"。厘清"不忘初心""中国梦""四个自信"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是全面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党性教育论的原创性贡献、系统性创新的关键。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和伟大复兴梦想是形成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重要源泉。只有始终不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会真正认同赖以践行初心、实现梦想的必由之路,才能凝聚起无比坚定的"四个自信"。"中国梦""四个自信""不忘初心"三者在逻辑上是高度自洽的,完整地构成了新时代党性教育论的框架体系:"中国梦"是其逻辑起点,"不忘初心"是其精神原点,"四个自信"是其价值支点;"四个意识""两个维护""忠诚干净担当"等则是"四个自信"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9.
个体文化认同是价值观念的重要内容,整体文化认同则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在网络信息时代,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呈现出圈层化的新趋势,由此,出现了文化认同在更加多元化的同时也更加固化的双重特征。文章从青年网络圈层文化现象出发,分析当前青年文化认同的现状与矛盾,阐发其背后存在的技术、资本与人性等因素,最终结合圈层文化的缺失,尝试提出加强文化价值引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生命线。在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的诸多因素中,最内在的因素是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认同。文章界定了价值认同的内涵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认同缺失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价值认同视域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必须做好四个结合。  相似文献   

11.
<正>留学归国人员、归侨侨眷在高校相对集中,高校侨务工作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工作的重要内容。伴随着新时代“大侨务”工作格局的构建,一个共融、共享、共通的“地方侨联+高校侨联+校友会”的新联动机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为推动高校侨务和校友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四个认同"教育,能够为"四个认同"教育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营造共同的精神家园、确立共同的理想信念、树立共同的价值准则,有利于"四个认同"教育形式和方法的创新,以行之有效的教育为民族团结打牢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王娟  李凡 《世纪桥》2014,(8):91-9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的归国留学人员数量呈逐年持续增长态势,使高校归国留学对象发生着显著变化。本文从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和基本特征出发,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特点,提出做好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价值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的核心范畴。系统地梳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价值认同研究,可以更好地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认同"概念及其内涵,从而对当前思政领域价值认同研究的现状、研究重点、研究的不足,有更系统的认知。通过综述,还可更清晰地认清价值认同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认同子范畴的关联,有助于更好地厘清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概念的特质性内涵。  相似文献   

15.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思想,为我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文章拟从"三个自信"科学内涵出发,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三个自信"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在"三个自信"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群体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思想倾向、国家情怀等一系列认同问题都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安全,并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后继发展。在厘清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特点的基础上,深入剖析青年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问题并分析成因,从"认识-内化-认同-自觉-自信"的内在逻辑出发,探究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实现政治认同、达成思想共识的路径,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筑牢信仰、坚定信念以及树立信心,更好地担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力跑重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强化“四个认同”教育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对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教育,其主旨在于进一步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边疆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奠定牢固的社会心理和思想基础.要充分认识"四个认同"教育的重要意义,正确把握"四个认同"教育中的几个关系,切实提高强化"四个认同"的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8.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是凝聚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建立理性、正确的文化认同,是高校育人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网络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呈现出开放与挑战并存、文化守望与文化"流放"共生、多元文化追求与制度文化羁绊同在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加快完善保障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和内容把控力度,帮助大学生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9.
"四个认同"思想在近年来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日益深入人心,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域,其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思想上的多元化。增强"四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和衷共济、共同繁荣发展的正确选择。加强"四个认同"教育,能够不断增强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新疆地区长治久安及跨越式发展打牢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运用"八个相统一"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树立青年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为切入点,利用课程特点,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和实践中贯彻"八个相统一",通过浇铸历史认同培育文化自信,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