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幸瑞星 《世纪桥》2023,(6):14-17
文章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对象,旨在厘清与精神富裕等的不同,通过对比论证研究方法,给读者一个清晰的界定。文章认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幸福之路,有着独特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上须从领导主体和依靠力量这两个维度中探寻路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的需要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新时代,不仅人民的经济需求由原来的基本生活满足型转向综合发展型、富裕提升型,而且人民在政治生活上对民主法治的需求、在文化生活上对精神文明的需求、在社会生活上对公平正义的需求、在生态文明方面对优美环境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我们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维度去全面认识和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时代内涵,并探索通过加强领导、更新理念、健全制度、创新举措等方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需要全面把握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深刻内涵,人民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物质性需要,除此之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和心理性需要;并在此基础上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方面的关系寻求美好生活的实现路径,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4.
精神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桂花 《探索》2003,2(4):111-113
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精神生活在人的整个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已成为我国未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奋斗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我国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必须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因此,通过明确新时代奋斗精神基本内涵,对当前大学生缺乏奋斗精神的成因展开分析,利于探寻出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有效途径。这对于提升大学生奋斗精神觉悟,追求和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科学精神有着求真、求实、求新、求变等特质,充分体现了科学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取向。科学精神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前提,在满足人们物质追求的同时能丰富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精神作为引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动力,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作为唯物史观重要范畴的“精神交往”,在青少年“本质发展”与“价值实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民族复兴的“接替者”、社会财富的“生产者”和“现实共同体”的“构建者”的基本进路。当前,在社会教育焦虑、功利思潮流行、全媒精准灌输与数字空间建构的共同驱使下,青少年精神交往倾向于高压化、物质化、被动化和虚拟化,影响着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应通过以“师生一体”化解精神高压、以“需求驱动”纠偏功利倾向、以“时空扩展”强化自主意识、以“物质支撑”拉回现实世界等路径,解放新时代青少年“天性”,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四维一体”的“现实人”。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多次提到共同富裕,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现代化社会的模式。以文化转型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现代化处处在影响人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人逐渐被自己生产出来的物所奴役,精神领域被外在的物所填满,面临着诸多诘难。解决这个问题,要从文化产业入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相结合,培养人们高尚的理想和信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史是一部不断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光辉历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一环就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化解党内政治生活中的问题,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活力的秘诀。新时代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开好党的民主生活会,落实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持续强化党的作风建设,不断加大党内制度落实力度。  相似文献   

11.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价值目的和最终归宿,是一种“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的生存状态,实现了对人的自然要素、社会要素和精神要素的全面占有与有机统一。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包括生产需要、人本需要与生态需要。新时代我们应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平衡与充分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增强人民的主体性;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向人的全面发展迈进。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的重要体现,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斗争精神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都离不开斗争精神.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蕴含着斗争精神,马克思的革命生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实现...  相似文献   

13.
14.
宋政凯 《世纪桥》2023,(7):83-85
新时代背景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赋予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使命。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使命,高校辅导员应自觉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塑造坚韧品格,指引价值追求,以实际行动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15.
廖小琴 《求实》2005,2(3):26-29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自古以来人们争论不休,但至今未达成一致共识.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根本特点,从实践和辩证法有机统一的视角,从人的本质生成的具体过程对人的本质再次进行剖析,由此而确证了人的精神生活存在和发展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6.
摆脱精神贫困,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理论逻辑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追求,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文明对精神生活向往的思想承续;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的百年历程,也是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从实践逻辑看,实现人民精神共同富裕应该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精髓、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耦合和构筑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扎实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17.
熊光清 《学习论坛》2009,25(12):54-57
外来文化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选择性,提高了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质量,拓宽了跨文化交流的空间,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从消极影响方面看,外来文化会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挑战,其中不良因素的进入会对人民群众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并可能压缩民族文化发展的空间,对民族文化的价值体系产生强烈的,中击。我们一方面应当以积极健康、宽容大度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增强本民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增强人民群众对外来文化中不良因素的政治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社会现代化的转型与变革中,人的精神生活获得了巨大进步,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矛盾。这些矛盾集中体现在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平衡性、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协调性,以及精神生活系统自身发展的全面性上,表现出来就是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失衡、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冲突,以及精神生活系统自身发展的片面性和不协调性。引导与调适这些矛盾需要物质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价值取向的全面与协调、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调控和个人精神生活发展的自觉。  相似文献   

19.
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维度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斗争精神既实现了对以往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的理论发展,又彰显着其作为化解矛盾的能动意识本质以及引领斗争实践的高尚政治品格属性。根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斗争精神不同内容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作为价值追求的主导性内容、作为过程展开的主体性内容与作为外化表现的扩展性内容的有机统一,构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系统、全面的内容体系。在现实实践中发扬斗争精神,要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起点上,坚持方向与立场相统一;在实践过程中,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在实践落脚点上,坚持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坚持不懈地发扬斗争精神,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0.
杨彬彬 《新视野》2022,(4):40-46
新时代建构制度优势话语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体现了制度理论阐释的必要性、制度话语发展的接续性、制度优势转化的价值性。制度优势话语的建构过程中,充分整合了不同类型的话语资源,包括直接性话语资源、借鉴性话语资源和转化性话语资源;融合创新了话语表达的方式策略,深刻把握内生性演化、文明性互鉴、共生性发展的内在逻辑;集中体现了话语体系建构的原则要求,确保了坚持自主性、体现历史性、强调现实性、突出未来性。新时代建构制度优势话语,要在掌握自我阐释主导权、制度理论建构权、制度话语重塑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制度体系阐释权、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增强国际制度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