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涂良川 《理论探讨》2022,(2):132-138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虽尚无人工智能,但其《资本论》的机器观却是我们正视人工智能时代、理解人工智能技术、预见人工智能未来的重要思想资源。因为人工智能和机器在逻辑上的同构性、在产生上的同源性、在功能上的相似性,从根本上必须置于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逻辑中来把握。从人类实践逻辑、生产与生活需要来把握住机器的社会历史意义、批判机器异化、揭示机器文明的《资本论》机器观提示我们,必须认真面对人工智能实现人类智能的可能及其意义、明晰人工智能对生产与生活的重构、把握人工智能对人工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社会历史效应并进行存在论追问。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超越技术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的对立,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工智能观念。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并对于异化劳动进行了深刻的阐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教育异化问题也随之产生,使得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发生了变化。在分析教育异化产生的根源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为指导,通过消除物对人的统治,确立合理的主客体关系和认识教育的价值来对教育异化进行扬弃。  相似文献   

3.
正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启蒙理性、控制自然的世界观、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异化消费是导致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启蒙理性虽然以其知识性系统破除了宗教神话,但却又走向它的反面;控制自然的哲学世界观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保护的只是资产阶级自身的经济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异化消费则强化了业已存在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公权异化”概念的辩证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志宏 《学理论》2013,(8):30-32
"公权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有现象,对其进行辩证唯物哲学层面的研究,具有极大的认识论意义。而要深入研究"公权异化"问题,首要的是对"公权异化"概念进行正确的理解。在进行大量的文献研究后,试求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对"公权异化"的概念做出辩证解析。  相似文献   

5.
女性解放问题是人类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女性解放的程度也是衡量一个社会的重要指标和尺度,女性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女性解放和发展已取得了伟大成就。本文旨在探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女性解放何以可能,中国女性发展道路到底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22)
马克思及其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相关问题进行的诸多论述,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国家治理思想同样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找到理论支持。从人民当权的治理思想、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与时俱进的方法论原则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探析马克思主义与治理思想相关联部分,论证我国治理体系构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卢卡奇《理性的毁灭》中卢卡奇对理性毁灭的原因、结果与非理性主义的批判,着重思考了理性主体的含义,及其与现代文明异化的关系问题,并指出要合理解决二者的关系就要重建理性主体。这就需要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性主体的理论,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始终保持对现代文明的指导性,重建出一种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性主体,即树立一种关于理性主义的辩证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4,(32)
对国共两党而言,戴季陶是"中华民国"时期备受争议的传奇人物。因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忠心服务于国民党的他却屡被国民党误解,因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的依靠力量,后来却走向中共的对立面。以戴季陶对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传播为视角,对他与马克思主义的合与分关系做进一步解读。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各种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的社会背景下,提高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显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而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来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现提供传声筒。但是,在市场化大潮的冲击下,当前大众传播媒介正逐渐走向娱乐化、低俗化,使马克思主义中心话语权功能减弱,因此,研究在大众传媒视域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现,完成转型时期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契合与选择——传播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传播的视域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探寻其存在的可能与必然,直面意识形态面临的冲击与挑战,并作出客观的解读与展望,不仅仅是视角的变更和理论层次的完善,事实上也是在进一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的途径、方式,追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承继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1)
我们所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而非西方"普世价值"所标榜的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和传承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元论述",凸显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马克思主义属性,对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国内学术视域中的重要范畴,同时也是国外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外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性质、主体动力等问题,进一步探讨中国共产党的作用、政党属性,并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具有可移植性等做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真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党存在和发展壮大的全部依据,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所在,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本质要求。新形势下,最根本的是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积极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党建科学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首要举措。这不仅是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破解阻碍党建科学化难题的迫切要求。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构建科学的理论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5.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应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传统。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消费主义思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指认异化消费为人在资本制造的虚假需要下对异化劳动的补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异化消费的批判以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为分析起点,探明资本主义制度是异化消费的逻辑必然;以批判人的需求异化为逻辑中介,判明异化消费是一种异化的主体存在方式;以人的存在方式重构为价值旨归,指明微观层面在于价值观念革新、重建人的需要理论、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宏观层面在于社会结构变革、用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兼具批判和重构的逻辑理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9,(10)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大学生自由观教育,就是指针对大学生而进行的以自由观为指导方向的使大学生拥有正确的自由观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由观,从而促使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25)
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环境是哺育人类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不顾自然界的规律任意破坏自然环境,必然危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无疑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人工智能时代,任何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作者、读者都有责任、有义务防范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全面构建人工智能环境下学术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机制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优化学术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建立学术期刊学术不端治理共享平台,提升学术期刊编辑流程的智能化水平,改善学术期刊审稿专家遴选及审稿流程的智能化水平,构建道德教育与法律监督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有效地净化学术生态,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9.
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政府对新兴技术的运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中,重塑了社会的面貌。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也使得对智能技术的应用成为社会治理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构建数字智能的治理体系是实现现代化社会治理的必要手段。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为当代社会带来诸多危机与隐患,资本扩张、行业冲突、技术异化以及数据安全都成为了政府进行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应用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系列治理矛盾,政府需要寻化解矛盾的路径,构建强大的公权力技术体系优化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20.
解释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其基本的问题是读者与文本关系问题。近代解释学把解释学当作一种纯粹的人文学科的方法论,并且认为文本与读者之间是一种认识关系。由此,不少人认为,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大众与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关系也是一种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从哲学解释学观点来看,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不是一种认识,而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解释者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受到其处境、视域的影响。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民生状况制约了大众的视域和处境,同时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