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智能算法、大数据为核心的人工智能通过人机协同、交互设计等方式逐渐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主流思想的传播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传播内容个性化、叙事方式感性化、呈现场景立体化大大提高了主流意识形态治理的精度、温度与力度。但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编织的“信息茧房”、多元社会思潮的碰撞、拟态环境下“把关人”角色的弱化都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产生了现实挑战。因此,我们应遵循价值引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技术赋能,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智慧升级”;完善制度监管,保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长效续航”:以规避主流意识形态的分化与消解,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作为抽象的理论体系,必须通过感性传播才便于广大民众理解和认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感性需求、网络空间不断助推的感性交往、视觉文化有力塑造的感性景观,都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权威性和理论性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必须积极探究主流意识形态感性传播的实践要求,有效创新主流意识形态感性传播的方法手段,从而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3.
谢俊 《探索》2022,(6):173-184
随着信息技术的更迭,以5G为基石的智能时代迎风启幕,信息传播领域的深刻变革带来网络意识形态传播主体智能化、传播内容视频化、传播方式多维化、传播受众类型化等新特征。智能化带来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权脱域、评价权转移、把关权弱化,导致传播主导力式微;视频化削弱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导向功能和教育功能,导致传播话语权式微;多维化带来虚拟和立体互动的信息传播监管困难,导致传播管控力式微;类型化带来“信息茧房”效应和“群体极化”现象,导致传播认同度式微。防范和化解当前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的新风险,需要顺应信息技术变革的趋势,构建“5G+”赋能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传播体系,守牢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导权;提升话语表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促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不失语、不失声、不失踪,掌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话语权;统筹技术与制度,构建安全、有序、健康的信息传播环境,提升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管控力;防范算法偏见,破解传播的信息窄化和价值迷失难题,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既提供多种意识形态网络表达的文化载体,又导致意识形态网络治理的“算法困境”,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引领带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重境遇,并使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引领在技术、文化与价值层面表现为三重逻辑:解构与重构的技术逻辑,涉及新媒体“技术赋权”与资本操控信息传播的相互联系;冲突与契合的文化逻辑,关涉新媒体多元价值与文化引领的对立统一;现实与未来的价值逻辑,关乎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引领的现实价值和未来价值的相互支撑。审视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引领的三重逻辑,探究新媒体与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引领相互耦合的内在关系,是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引领力,化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传播的目标始终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新媒体时代,有效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需要做到"两个转化",即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生活化、立体化。结合生活需要,转变话语表达,实现理论宣传源于现实、关照现实。综合运用学校教育与大众传媒、个性化传播与群体性传播、显性传播与隐性传播等方式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微空间平台的大力推广与应用提高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辐射力与影响力,为国家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新途径.但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存在关注度、浏览度、理解度、认同度低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创新传播内容与手段,增强广大微民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度;优化社会环境,促进微民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发起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微民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践行度,从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在微传播中的效力.  相似文献   

7.
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化前进方向的引领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文化事业前进方向的牵引、带领的动力和能力。它在本质上是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引导、带领作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决定其在我国文化事业中的举旗定向作用,辩证性和实践性决定其与我国文化前进方向高度契合,坚定性和革命性决定其对文化事业具有彻底持久的魅力。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化前进方向引领力的经典表现形式是理论的光辉魅力,重要表现形式是文化制度体制机制的设计安排,具体表现形式是群众行为习惯养成。  相似文献   

8.
执政党对意识形态的引领力,是构成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增强执政党意识形态引领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是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由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西方"和平演变"的渗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执政党意识形态引领力;在实践中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创新意识形态宣传方式、完善法律制度建设等途径,下更大的功夫增强执政党对意识形态的引领力,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网络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息息相关,其兼具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和互联网的技术属性,呈现出一系列新的传播特征。微时代的到来,既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提供了新机遇,也使得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未知的全新挑战。为此,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宣传社会正能量;在制度保驾护航的基础上,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氛围;通过综合施策,不断提升微时代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引领力。  相似文献   

10.
《求实》2014,(7)
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认同度,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抵制错误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应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建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新机制,主要包括生活化机制、话语表达机制、感性化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探索》2017,(5)
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决定了提升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极端重要性。提升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要紧密结合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本质特点以及价值功能进行,紧密结合意识形态与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亦即民心或民意的关系进行,紧密结合意识形态回应社会现实问题的说服力、解释力进行,紧密结合意识形态对于人民群众的亲和力进行。因此,要做到四力合一,即要以利益协调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以反映民意增强意识形态的传播力,以理论回应现实问题增强意识形态的解释力,以倡导人文精神增强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只有做到四力合一,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才能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以来,视频日益成为社会表达的重要方式,短视频平台的内容不断优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视频化传播的价值日益凸显,智能技术赋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视频的创作与传播,这使得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视频化传播成为可能。相较于传统的传播方式,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视频化传播呈现出叙事方式生活化、传播内容符号化、视频传播精准化及传授过程互动化的新表征。推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视频化传播,有助于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因此,要推动时空建构,营造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视频化传播的新场域;要进行符号重构,推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视频化呈现;要推进媒体融合,拓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视频化传播的渠道;要加强机制建设,保障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视频化传播的良性发展,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视频化传播。  相似文献   

13.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探析微博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产生的影响,在提出规范法律法规的同时,更应着力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传播正能量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网络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受到巨大冲击,其工作实效性受到多重制约。只有充分适应互联网开放交互的场域特性,掌握新型传播规律,变革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和方式,并构建相应保障机制,以提升其传播的解释力、吸引力、穿透力、持续力与辐射力,才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真正得以巩固。  相似文献   

15.
高校网络生态在内化与外显、自利与他利、开放与互联的进程中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形成了双向互动关系。通过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数据展开实证分析,探求破解高校网络生态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边缘化困境的应对之策。从加强价值引领,坚守传播导向;创新互动机制,提升传播质效;优化网络文化,提升传播品位等方面入手,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是全域的、深层的。它加剧了意识形态的外来威胁,催化了意识形态的多元分立,增大了意识形态的引导难度;也拓展了意识形态的辐射范围,丰富了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增强了意识形态的工作实效。面对大数据浪潮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巨大冲击,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作为抽象的理论体系,必须通过感性传播才能转化为可感知、易认识乃至能观看的象征形象,从而便于广大民众理解和认同。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网络社会加快变迁下,我们党高度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传播,借助图像、仪式和沉浸式新闻等形式,实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由抽象性向现实性具象转化,极大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深入探究主流意识形态感性传播的典型样式,对于推进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落地生根和广泛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区域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延伸概念,它在区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以无形和有形的态势,成为推动区域文化创新发展的持续动力,成为促进区域乃至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的重要源泉和推动力量。区域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区域软实力、企业等文化软实力的要素构成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形成一个多层次的有机整体,其构成要素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地域文化资源、文化精品、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发展环境、文化衍生要素等。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愿景目标有引导价值认同、呈现地域文化魅力、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塑造区域和国家形象、增强区域和国家的综合实力等。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路径包括提升文化感召力、提升文化创新力、提升文化传承力、提升文化服务力、提升文化传播力、提升文化推动力等。  相似文献   

19.
主流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在政治领域的集中体现,对整合社会思潮、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都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主流政治文化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建立在其有效传播基础上引导能力的不断加强,但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极大改变了传统媒体建构的文化传播生态,使我国主流政治文化传播面临全新的挑战,亟需新的思路和举措来提升网上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具有独特的建构逻辑,体现在政治立场、理论体系、思维方法、话语表达、话语传播、价值体系建构有机统一的基本逻辑之中。政治立场建构是前提和基础,集中体现在话语内容和话语标识的鲜明立场建构之中;理论体系建构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的话语范畴和话语基础为依据,呈现科学性和统合力;话语表达建构要以准确性、生动性、主导性、规范性为必要条件;传播体系建构要充分体现话语传播的融合性、有效性、多样性、可感性,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表现力;价值体系构建要彰显话语核心和话语发展的价值性、导向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和发展力,牢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