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意义在于展示21世纪共产主义运动的光明前景.中国以创造性的劳动推动了21世纪世界共产主义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深层原因在于,许多中国共产党人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毕生的目标和生命的意义.本文探析了什么是共产主义、如何判定苏联社会主义的性质、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和列宁的社会主义观等问题,进而揭示苏联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借鉴意义.共产主义是一种取代所有对抗性社会经济形态的社会制度,其基本原则是通过创造性的工作、自由支配时间和实现按需分配来保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正在走向自由王国,其前提是将人从全面异化中解放出来.苏联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一种突变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初期理想模式的过渡性理论与实践,体现了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在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以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借鉴了苏联几十年的建设经验及教训,中国将成为未来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2.
苏联兴亡是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本文通过苏联兴亡进程中的具体历史事实,从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代精神和本国国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社会主国家必须始终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和体制创新,坚持对外开放和吸取人类历史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及不断加强执政的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并且不断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3.
陈兆芬 《俄罗斯研究》2004,(2):84-88,13
战后苏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要求调整过去僵硬的外交政策,对现代世界有一个新的认识。赫鲁晓夫上台后,重新审视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现代国际局势发展的几个原则性理论问题,形成了一整套对外政策理论,标志着苏联的外交战略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庄宇 《俄罗斯研究》2019,(1):177-192,封3
苏联时期的剧院,是党政机关推行国民思想教育的重要场所。特别是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为主导的苏联剧院,国家对剧本的内容有着严格的管理。从战后时期的政治思想高压到解冻思潮的开端,这期间,苏联剧院排演的戏剧也有着结构性的变化。1956年,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的出台,代表着苏联官方文化解冻的全面开始。这一年,列宁格勒喜剧院排演的西方话剧《电话谋杀案》引发了苏联国内各方关注,苏联媒体就该剧所呈现的西方意识形态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苏共中央意识到文化政策导向的重要性,最终以党内新的文化政策的出台,确定了解冻的内在边界。  相似文献   

5.
冯玉祥在中原大战后试图再起的过程中,一直希望借助中共的关系再次获取苏联援助。由于当时诸多矛盾关系的同时存在,苏联对察哈尔抗日的态度和反应是复杂的。虽然苏联表示不愿因援助冯玉祥而得罪日本和南京政府,但当形势发展有利于实施其苏维埃革命的目标时,它会随时改变对同盟军政策。在具体的行动中,苏联将其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革命目标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苏共领导和苏联理论界在改革问题上均有一系列令人刮目的大动作,推动着改革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一自从提出改革口号之后,苏共最高领导人在一系列重大会议和其它重要场合自责反省,其态度之坦率,语气之严厉,范围之广泛,可谓列宁以后的第一次。1986年戈尔巴乔夫在一次中央全会上,他揭露:“在某个阶段,我国开始减速,开始积聚困难”,造成此种局面的主要  相似文献   

7.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2011年6月3日,由上海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来自沪上各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解放日报》、《文汇报》、《探索与争鸣》等媒体记者40多人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就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现状与前景、中国...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50年代初苏联当局通过镇压富农运动和强制迁移诸多少数民族,人为地在国内制造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官方文件称之为特殊移民.苏联国家档案馆原始统计资料显示,其间被政府强制迁移的特殊移民达600万人左右.目前,关于苏联特殊移民政策的成因,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它的目的方面提出了各种观点.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特殊移民政策出台的历史根源,思想根源,斯大林的心理、个性和善恶价值观等深层角度来对这一问题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过去的20世纪给世界人民带来了什么?它在上半个世纪带来两次世界大屠杀,接着又带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就日本而言,它发动了几乎遍及整个亚洲的侵略战争,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就俄国而言,一个世纪经历了三次革命,有过胜利的辉煌,也有过滥用革命成果给俄国人民造成深重苦难的斯大林独裁时期,最后又不得不吞下联盟国家解体的苦果.俄国人民在这100年时间里,经历了两次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他们通过革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逃不了希特勒发动的侵略,经受了悲壮的卫国战争.仅仅这几件大事,就足以让人们去思考这20世纪给人类留下的教训了.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李周 《法国研究》2001,(1):94-103
法国共产党是当代法国的参政大党 ,也是欧洲少数几个坚持共产党称号和共产主义目标的共产党中的第一大党。从 50年代末开始探索法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到 70年代提出建设“法国色彩的社会主义”,法共在国际工运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产生过较大的影响。80年代法共党员逐年减少。苏共剧变使其处境更加艰难。在世界社会主义的低潮中 ,法共提出了“共产主义变革”的思想 ,用“新共产主义”代替“法国色彩的社会主义”,确定了 2 1世纪“共产主义新规划”。近十年来 ,法共走出了力量逐渐减弱的阴影 ,持续以数万人 /年的速度发展新党员和积极分子 ,最…  相似文献   

14.
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对外科学文化政策,在赫鲁晓夫时期发生了变化。以1958年成立的苏共中央意识形态委员会为界,在此之前,受国内"解冻"思潮的影响,苏共中央放松了对学者国际交流的限制,重新开启了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科技交往,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1958年初,在国际"冷战"局势持续发展的影响下,苏共成立了意识形态委员会,加强了对科学文化交流的管理,苏联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呈现出对抗与交锋的趋势。60年代初,随着苏美关系"蜜月期"的结束,以及意识形态委员会的撤销,苏联同西方国家的科学文化关系再次陷入混乱与僵局。  相似文献   

15.
二战结束后,苏联发布了1945年11月20日与1946年1月20日两个恢复中国俄侨国籍令,以彻底解决中国俄侨问题.苏联恢复俄侨国籍的多重目的及其在解决俄侨问题上的一系列不正当做法,直接构成了对中国国家利益及国民党自身利益的重大威胁与损害.为此,中国国民党政府在外交上尽量予苏联以合作和便利的同时,进行了暗中的抵制与反击.然而,弱势的国际地位和"恐苏助共"的致命伤,使其抵制与反击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作用不大.苏联恢复中国俄侨国籍的目的基本达到.中、苏双方围绕以苏联恢复俄侨国籍为中心的中国俄侨问题而展开的交涉和斗争,是该时期双方关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似文献   

16.
新经济政策时期是苏俄社会组织发展的"黄金时代"。苏维埃国家在这一时期探索建立社会组织管理体制。1921年3月-1924年5月,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初创,建立了宪法框架下社会组织部分自治的管理体制。从1924年5月至1928年2月,随着在经济领域运用市场经济机制措施的收缩,开始构建苏共主导型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1930 年 8 月通过了关于社会组织的新的条例,明确地将社会组织的宗旨与苏联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联系在一起。该条例的颁布和实行,标志着宪法框架下部分自治的管理体制终结,苏共主导型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确立。新经济政策时期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初创与确立,是年轻的苏维埃国家摸索和建立治理国家模式,从相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一个缩影和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苏联模式在中国是如何被强化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50年代中期,面对着苏联模式显露出来的弊端,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和广大知识分子也开始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由于对待苏联模式的态度不同,这两种探索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最终的结果,不仅是以捍卫斯大林和苏联模式为基本出发点的探索大获全胜,而试图从根本上改变苏联模式者惨遭失败,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20多年中苏联模式以更加强化的形式主导着中国的社会发展。另外,苏联模式在中国的强化也是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苏联及东欧国家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理论观点发生很大变化,现评介如下:一、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矛盾和问题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矛盾和问题的分析,基本上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特别是全民所有制的内部矛盾关系;二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与全民所有制的矛盾关系。归纳起来有五点:  相似文献   

19.
近三十年来,苏联经济有了相当大的发展。苏联社会产品总产值从1956到1975年二十年间翻了两番,每年增长速度为7.5%。从1951到1980年这三十年间工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也较快,大大超过美国: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苏、美分别为8.7%和4.0%,国民收入分别为7.4%和3.3%。但是,在经济高速度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效率低下就是最为突出的一个。据统计,在1979年,苏联每一单位国民收入所耗费的基金投资比美国要多50%,消耗的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第一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次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