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识形态是政治认同的意识性资源,意识形态与政治认同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是政治认同生成的道义约束、现实感召与持续动力。在工具理性扩张、消费主义思潮蔓延、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的冲击下,我国的政治认同呈现一定程度的弱化。提升政治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因素,发掘政治意识形态的理想性因素,弥补政治意识形态的政策性因素,从而防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妖魔化、碎片化和空心化是提升政治认同的意识形态拓进路径。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学界的研究主要从何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如何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如何建构几方面展开。学界通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概念、内容与结构等的探析,回答了何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问题;通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形成原理的探讨及历史经验的总结,回答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如何形成的问题;通过对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建构路径的考察,回答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如何建构的问题。今后的研究,从研究思路上看,应从理论进路扩展到现实进路、从国内研究走向国内外对比研究、从宏观研究走向宏微并举的体系化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要加强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内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形成规律机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建构历史与基本经验、人工智能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要从单一学科研究走向跨学科研究,从逻辑思辨研究走向思辨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主要是指当今在校大学生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与接受。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高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少数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程度不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程度或认同情感不高、知行不统一、大学生群体间认同差异较为明显等。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大学生个体等方面。因此,要搭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五大机制,即构建理性认同机制,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构建社会实践参与机制,促进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构建沟通互动机制,注重意识形态教育贴合学生实际;健全学生管理机制,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形成价值观引领机制,提升大学生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4.
国家意识形态认同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的时代境遇下,意识形态认同成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难题。我们要认真分析国家意识形态认同的基础性因素,并据此提出走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困境的路径选择:即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崇高性、理想性与社会实践的现实性相统一;以批判的精神和包容的态度不断创新意识形态理论;夯实主流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突显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知识分子由民族的、爱国的立场推进到人民的、无产阶级的立场,有力推动了知识分子对新生国家政权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为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根基。知识分子意识形态认同的建构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具有客观真理性与价值崇高性,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知识分子意识形态认同遵循“实践出真知”的认识逻辑,是在新中国社会历史实践基础上生成的自觉思想认同;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知识分子意识形态认同遵循思想自身矛盾运动的思维辩证法,在思想交锋中走向辨明是非,达致认同;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知识分子意识形态认同发挥着凝聚思想共识、价值共识,进而捍卫国家政权的重要作用。新中国知识分子意识形态认同的建构具有深远的、划时代的意义,增进了知识分子的国家认同感,也为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6.
作为政治权利和现代治理技艺介入的主旋律纪录片,被赋予了特定的价值取向和显性政治意义,从而获得了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功能。主旋律纪录片的意识形态功能主要表现为必然性论证、凝聚整合、启迪教化等三大现实功能。这就意味着,有必要在“通过自身变革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在与‘他者’的斗争中夺取多元文化格局中的社会主义文化主导权—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造就具有‘共同信念’的历史主体”的现实逻辑中促进主旋律纪录片的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尤文梦 《实事求是》2020,(1):107-1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学界关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研究亦展现出研究内容的全面化和深入化,研究领域的多元化和精细化,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的实证化。学者们深入探讨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相关概念、战略意义、历史轨迹、经验启示、实现路径等问题,为进一步扩展研究空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仍存在学理性有待提升、整体性眼光和对过程的关注有待突破、中观和微观的动态研究有待深入、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的应用有待涉猎等诸多遗憾,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8.
陈蔚 《唯实》2012,(2):62-65
由意识形态被逐渐祛魅、经济发展带来的认同减弱和社会公正感的削弱而带来的政治认同不足,是当前最大的问题。十七届六中全会谈文化建设,意味着执政党试图通过文化认同来弥合当前政治认同的不足。以文化认同来促进政治认同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是最根本的是要找准政治认同的来源,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9.
浅析欧洲的民族认同及其新认同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认同是地区层面上多样性民族认同的逐步统一和整合,是欧洲一体化得以顺利实现的前提条件之一.多样性的民族认同形态是欧洲认同形成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它们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构成一个完整的认同体系.欧洲联盟不仅仅是一个利益和目的的共同体,还应该是一个文化和理念的共同体,为所有的欧洲公民创造一个情感归属的"精神家园".为此,欧洲联盟必须建立一种具有亲和力和包容性的新认同政治,来实现民族认同向欧盟政治局面上转移,并获得欧洲各国公民对这一超国家实体的政治认可.  相似文献   

10.
史云贵 《探索》2008,4(2):29-33
面对全球化浪潮和改革攻坚阶段所遇到的各种矛盾与冲突,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极端自由主义的挑战,以及执政党的政治权威、政治合法性的认同日益严峻的现实,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社会整合过程中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直面现代执政党意识形态所面临的冲击与挑战,正确运用意识形态教育的政治技术与政治艺术,与时俱进地建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在构建我党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永葆党的先进性,在保持党的先进性过程中充分发挥我党意识形态构建的政治技术与政治艺术功能,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高校历来是各种政治力量争夺青年、争夺意识形态主导权的重要场所,今天,世界多元意识以"互联网+"等各种方式影响高校这方净土,高校已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和前沿阵地。在当前多元意识视阈斗争异常复杂的形势下,加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12.
王淑芹  李静 《求实》2022,(6):4-13+107
政治认同是关乎人心向背、政治合法性以及国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课题。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也是政治认同建设的百年探索史,党在政治认同建构历程中积累并形成了以利益认同为基础、以制度认同为保障、以情感认同为纽带、以价值认同为归属等基本经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系统分析和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认同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进一步加强政治认同建设的实效性,巩固党执政的政治合法性,提升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实现国家长期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云辉 《求实》2003,3(2):14-17
意识形态认同是政党获得力量的根本所在 ,它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和经验总结。要加强党的建设 ,必须发展经济 ,创新理论 ,加强和改进思想工作 ,彻底反腐 ,寻求意识形态认同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政治认同建构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国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政治认同重构的过程,执政党克服政治认同危机不仅需要从实践上拿出业绩的证明,而且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思想的整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最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影响政治认同建构的各种问题,达到形成思想共识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民富为先的建设路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思维、公平正义的根本原则、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等价值诉求,奠定了构建政治认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大学生对在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系统的认可,自愿受其约束并遵循其行为要求的过程。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整体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虚假认同、反向认同、理论认同与实践认同相背离等问题。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作用不足、网络的流行等都影响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为此,要推进理论创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建立双主体互动机制,完善意识形态教育;在实践中强化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相似文献   

16.
韦岚 《求实》2012,(11)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文化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概念与意识形态具有密切联系,表现为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广义的文化与狭义的文化具有的认同力量无法完全区分,两者相辅相成.文化具有的认同力量来源于文化承载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的特性以及文化传播、选择、再创造的运行机制.基于文化认同视阈进行剖析,彰显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无疑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要求.因此,遵循文化自身规律,将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发挥文化认同力量,达到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并借助营造优势文化环境,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认同对高校的稳定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有着重大的作用。在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度过程中文化的认同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由于受西方普世价值及其强势政治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建构面临着严重挑战。要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必须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出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关注青年亚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认同是政党获得力量的根本所在。寻求意识形态认同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和经验总结。要从发展经济、创新理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彻底反腐等方面入手,加强党的建设,寻求意识形态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骆庆 《世纪桥》2021,(8):24-27
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作为党的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在特征。入党誓词演进过程中呈现出的文本内容紧紧围绕人民最迫切利益需求、遵循范式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践指向始终兼顾理想信念和纪律约束的三点特征,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利益认同为基础、制度认同为关键、价值认同为核心,进而构建政治认同的逻辑进程。  相似文献   

20.
文化认同的建构不仅仅具有指向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现实层面性,也具有对当下的、显在的、直接的现实的超越性,指向认同主体的潜文化境遇、隐文化境遇、元文化境遇。因为文化认同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的或政治、文化的问题,也更多地深入到诗性与审美性的层面。在建设与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效果与影响力的过程中,要充分地从理论和实践上强化先进文化对潜在文化记忆、隐在生活体验、文化共同体作用的植根性,更好地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感召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