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5年9月,在共和国的将帅名单里,粟裕名列第一大将。粟裕未能授衔元帅,引起了当时及后来许多人的由衷感慨。战争年代,粟裕多次率领部队与其他部队整编扩编,在核心领导的人事安排上,他也多次谦让司令。1945年10月,中央任命粟裕为华中军区司令、张鼎丞为副司令。粟裕当即向华中局负责人请求任命张鼎丞为  相似文献   

2.
陈模 《党史纵横》2006,(2):14-15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2007年8月10日,是我军素有"常胜将军"之称的粟裕将军百岁诞辰.仅以此文,作以怀念.  相似文献   

3.
鞠开 《世纪风采》2006,(2):17-18
1948年7月的一天,忐忑不安的我敲开了粟裕首长办公室的门,从那一天起,我开始了长达16年的粟裕首长机要秘书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余玮 《党史文汇》2006,(9):21-26
楚青,原名詹永珠,1923年3月出生于江苏扬州,1938年11月参加革命,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新四军第一师、黄花塘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华中局、苏浙军区、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华中军区、华东野战军、中共济南市委等单位速记员、机要秘书、秘书、参谋、干事、专职党支部书记、调研员等连、营、团级干部.1941年12月26日,与粟裕结婚.1952年转业,先后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国家商业部任计划局副处长、处长、副局长及政策研究室主任;1970年任军事科学院计划指导部正师职秘书.1983年7月以中央军委办公厅副军职离休干部离休.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0,(12):94-97
作为上海战役的实际指挥者,粟裕将军与上海有着深厚的缘分。通过粟裕侄子粟刚兵的生动讲述,将军的笑容仿佛重现我们眼前……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大革命"中,粟裕是一位基本上没有受到冲击的开国大将。他没有因为中央军委的"一号命令"而被强制离开北京,更没有被监禁或坐牢;他还出席了"文革"期间几乎所有象征政治待遇的党代会、人代会、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并担任国防部副部长要职;1967年4月,他和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等同时增补为中央军委常委。  相似文献   

7.
徐庆全 《湘潮》2004,(4):35-39
粟裕将军一生功勋卓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这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了。但在“文革”期间,他顶住压力,一身正气,竭尽自己的所能,配合周恩来总理的工作,保护老干部,为党和国家作出了极大贡献,可能还不为世人所知。  尽其所能,保护老干部  1966年“文革”初期,粟裕所在的军事科学院受到冲击。机关内部的造反派和社会上的造反派遥相呼应,把矛头对准了两位院领导,并给他们扣上了“修正主义”、“三反分子”的帽子。粟裕听到汇报后说:“三反分子”这顶帽子怎么能随便给人戴上呢?他们主持日常工作,尽管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差错…  相似文献   

8.
慕安 《党史文汇》2010,(8):59-60
这是1940年发生的事情。新郎姓王,名永安,是新四军的一位兵站站长。这年的暮春时节,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派出了一位科长,来到兵站检查工作。兵站站长就在贴有大红喜字的新房里接待他并向他汇报工作;尤其使这位科长奇怪的是,兵站站长汇报的内容竞有自己结婚这一条,汇报中这位科长还见到一位漂亮女子来与新郎说了几句话就匆庀离去的一幕。  相似文献   

9.
《新长征》2012,(3):33-33
粟裕的军旅人生波澜壮阔,光照千秋,而他生活俭朴的优良作风同样令人景仰。1949年7月12日,第三野战军机关由上海移防到南京。  相似文献   

10.
鞠开 《新湘评论》2012,(5):44-45
今年1月10日是淮海战役胜利63周年,特写此文纪念我的老首长粟裕,表示我对他深深的怀念。"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这是毛泽东同志对粟裕的极高评价,也是对他光辉一生战功的一个总结。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当时的总前委,有五位同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为什么单独提粟裕立了第  相似文献   

11.
解放战争时期 ,粟裕一直担负战区指挥员的重任。他先后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 ,华中野战军司令员 ,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委 ,三野副司令员等重要职务。1946年10月 ,华中、山东野战军统一行动 ,中共中央专门指示 :在陈毅领导下 ,大政方针共同决定 ,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从此他挑起了华东野战军战役指挥的重担。在中央指导下 ,在苏中、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沙土集、豫东、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中 ,他充分发挥了特有的军事指挥才能 ,立下了赫赫战功 ,被誉为常胜将军。粟裕的军事思想、军事指挥具有鲜明特色 ,本文谨对…  相似文献   

12.
粟裕一生,纵横沙场,身经数百战,人称常畦将军。1961年,毛泽东在武汉会见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元帅,谈及解放军的军事统帅时,直言不讳地说“粟裕最会打仗”。作为解放战争华东战场的统帅,压战争的一些关键时刻,粟裕曾先后四次对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战略决策提出不同看法和建议,并且最终被中央采纳,对推动战局发展和缩短解放战争进程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5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成都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提出军队落后于形势,落后于地方,提议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用整风的方式检查总结建国以来的军事工作。1958年5月28日,军委扩大会议正式召开。会上,一顶顶帽子向国防部副部长、总参谋长粟裕扣来。  相似文献   

14.
吕春 《世纪风采》2009,(3):21-24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粟裕是一位基本上没有受到冲击的开国大将。他不是元帅却进人军委常委。这在开国将帅中是仅有的。“文革”期间谁保护了他?他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是怎样的?他与林彪、“四人帮”集团是如何相处的?他在晚年为党为国为军队都做了哪些工作?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县城西南的丁里镇,有个群山环抱、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蔡凹.1948年12月15日至1949年1月11日,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就设在这里.时任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的粟裕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华东野战军围歼杜聿明集团,为淮海战役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16.
刘志青 《湘潮》2013,(1):25-28
1935年2月初,中共闽浙赣省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以红十军团先头部队为基础,补充当地红三十师一个团,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治委员。挺进师实际相当于营级规模,共有538人,轻重机枪12挺,长短枪400余支。师以下不设团营连,编为3个支队和1个直属队。此后,粟裕率领挺进师在浙南坚持了3年极其艰苦的游击战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1934年8月,党中央组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挺进闽浙皖赣4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推动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策应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粟裕存担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和红军挺进师师长期间,曾率部二进闽北游击区.  相似文献   

18.
李戈瑞 《湘潮》2012,(3):14-16
在我军众多的将帅中,粟裕以擅长大兵团作战指挥而扬名中外,享有"常胜将军"的殊荣。建国后,他在蒙受冤情的情况下,仍以带病之躯,研究未来战争与现代化国防,呕心沥血,为创新军事科研作出了独特的建树,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理论遗产。刘伯承曾评价说:"粟裕同志知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  相似文献   

19.
朱楹 《湘潮》2008,(5):12-14
1975年1月,粟裕找我谈了一次话。那是国务院业务组(国务院业务组成立于1967年初,因当时几位副总理均不能工作,周恩来总理又太忙,故经毛泽东批准成立了国务院业务组。业务组协助周恩来处理国务院的日常工作。业务组成员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组成的国务院办公会议成员,粟裕为国务院业务组成员)的工作已经结束,他即将回到军队工作之际。谈话中,他征询我愿不愿意继续留在他身边工作,帮他整理过去作战指挥的经验和体会。我回答说只要首长这里需要,我愿意继续在首长身边工作。  相似文献   

20.
鞠开 《世纪桥》2012,(6):18-19
“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这是毛泽东对粟裕的极高评价,也是对他一生战功总结的一个缩影。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当时的总前委,有五位同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为什么单独提粟裕立了第一功呢?这里仅从提建议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