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网络空间的迅速扩张及其对社会各领域的全面渗透,网络空间不断增长的财富、战略价值以及世界经济社会运行对网络空间的深度依赖,使网络空间整体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网络安全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又一全球性公共问题。网络安全问题虽然属于国家安全范畴内的非传统安全领域,但国家对于安全的偏好没有改变,对安全追求的逻辑路径依旧。从理论的角度看,由于体系压力以及国家对于安全的追求,国家会选择制衡的战略,但在现实中,制衡经常缺位或迟到。受到非传统安全环境影响,地缘战略中分而治之、领土补偿、加强军备、联盟以及平衡手的存在等制衡方式和作用、意义同时发生了变化。细分到网络安全领域,沟通机制的不同、威慑效果不同、行为体的多样、行为判断的困难等特殊性,导致在网络安全领域,国家选择追随或合作将成为更优选择。  相似文献   

2.
当今网络空间已成为人类生存的新空间、发展的新驱动和安全的新领域以及大国拓展国家利益、输出意识形态和建立战略优势的新载体,因此也成为大国竞争的新高地。大国网络竞争体现了新时代的新特点,中国作为重要的竞争方,既介于竞争之中,又深受竞争影响。大国网络竞争涉及多领域、多层面和多维度,主要围绕网络话语权和网络治理权展开,话语权是外在表现,核心是治理权以及由此延伸的主导权。大国网络竞争对中国网络安全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技术、战术层面上升到政治、战略层面,对中国网络安全以及整体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急剧上升。对中国来说,在网络空间领域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利用好机遇、应对好挑战是筹划网络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未来中国网络安全战略选择聚焦于破解以下四个问题,即树立什么样的网络安全理念、选择什么样的网络安全应对手段、提升什么样的网络安全能力、如何进行网络安全治理。在很大程度上,解答了这四个重要问题,等于找到了有效维护中国网络安全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3.
网络安全审查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涵盖的层面和内容十分广泛,既涉及技术,也涉及立法和管理等问题。美国拥有较为成熟的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在国家立法层面,有完善的网络安全审查相关法律法规;在管理层面,有网络安全审查机构以及一整套的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审查手段、信息通信技术供应链审查等防线,以重点保障国家网络安全。美国之所以成为信息强国,离不开其网络安全保障、信息通信技术自主可控和管理体制的健全,其中一个重要制度便是其网络安全审查制度,既控制了产业,又影响了世界,极具借鉴意义。目前,中国是网络大国,但还不是网络强国,大量外国信息技术产品已经深度渗透至中国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网络安全保障、信息通信技术自主可控和网络安全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挑战。要想保障国家安全、网络安全,网络安全审查必然要成为国家安全审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中国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尤其是信息技术通信产品、服务、系统以及相关投资领域开展是否危及国家安全、网络安全的审查,并建立完善的适应中国国情的网络安全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4.
以色列安全战略及其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以色列外部环境虽不断改善,却面临日益严重的外交孤立和安全威胁。这与以色列的安全战略过分倚重军事手段直接相关。军事手段本身的先天局限,加上以色列不顾外部和自身处境变化一味使用武力,使以色列安全环境难以乐观。从长远看,以色列要想谋得持久安全,需要更多地借助政治手段。  相似文献   

5.
印度与以色列的战略合作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印度与以色列战略合作关系发展很快 ,并日益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对此从历史与现实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指出两国以军事与安全为中心的战略合作全面深入发展主要受两国利益需求的推动 ,而印以关系的持续发展也对南亚、中东地区安全及国际关系带来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色列的水资源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色列是世界上最贫水的国家之一。针对水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以色列政府将水资源的开发、保护、管理和科学使用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开源节流,实现了有限水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益。一、水资源现状以色列受冬季湿润多雨、夏季高温干旱的地中海式气候影响,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匀,年均降水量北部70 0—80 0毫米,中部平原4 0 0—6 0 0毫米,南部内盖夫沙漠只有2 0毫米。全国一半以上面积的年降水不足180毫米。以色列的沙漠半沙漠地区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 / 3,并集中在南部地区。因蒸发严重,导致南部地区地下水多为咸水。恶劣的自然条件致使以色列水资源…  相似文献   

7.
以色列于20世纪40年代末在中东地区建国以来,一直处于同周围阿拉伯国家的战乱与纷争之中.在不同时期,以色列采取了不同的安全战略,成为影响中东地区和以色列安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周少青  周洁 《西亚非洲》2023,(3):135-154+160
以色列是一个典型的将少数族群问题安全化的国家。建国后,以色列少数群体政策的历史演进以重大事件为标志,大致经历了军事管控政策的实施、军事管控政策的废止至《奥斯陆协议》签订前、《奥斯陆协议》的签订与实施、《犹太民族国家法》颁布至当前4个阶段。由于极为特殊的建国经历及其所处的地缘环境,以色列的少数群体政策自始至终都渗透着一种强烈的国家安全取向,维护犹太国家安全与统一利益成为主导以色列族群政策与立法演进的内在价值逻辑。从现实效果来看,虽然以色列的以国家安全为价值取向的族群政策,有力地捍卫了其“犹太民族国家”属性,确保了国家的整体安全,但基于犹太民族自身利益的绝对安全观,也使其面临着国内族群矛盾尖锐、国家凝聚力削弱、周边关系不睦甚至恶化的威胁与挑战。奉行和合共生的政策理念与重塑包容、合作的安全机制,是破解以色列少数族群问题安全化问题之路。  相似文献   

9.
陈广猛 《西亚非洲》2016,(4):146-160
以色列是中东地区智库数量最多的国家。从当代以色列智库的现状来看,其特点包括:智库的发展历史普遍较短;地理位置分布大多集中于耶路撒冷、特拉维夫和海法等大城市;很多智库与大学有依附关系;人员与资金规模相对较小;内政和外交研究议题交织;政治立场较之于政府更为自由和灵活。以色列智库通过"旋转门"机制、提供相关著述、定期出版杂志、参加广播电视节目访谈、召开各类研讨会、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形式,对以色列政治和外交政策施加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色列国防教育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色列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经济上缺少发展国民经济的自然条件;政治上与阿拉伯国家矛盾重重,长期敌对,战火不断。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以色列不仅站稳了脚跟,还发展为地区性强国。虽然这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支持,但以色列高度重视国防建设,尤其是把国防教育、民族责任意识教育放在国防建设首位的做法则是一个重要因素。以色列全民国防教育现已形成了一套独特而成功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日本企业研发机构的组织特征和运作方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企业研发机构经过不断改编重组 ,逐步趋向完善 ,形成了研究人员知识多样、职历多方面、地位较高等显著特点。在运作方式上 ,尊重自由、自主 ,重视意会型知识的作用 ,做法独特。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彼此通过议题联结、成员联系和功能互动形成了密切的国际制度重叠,包括以世卫组织为核心的联合国诸公共卫生制度、以盖茨基金会等为代表的非正式公共卫生制度、以二十国集团为代表的涉卫新型国际制度以及特朗普政府试图打造的美式国际公共卫生制度。制度重叠是国际公共卫生秩序的结构性特征,可能会约束与限制世卫组织治理有效性的发挥。全球公共卫生议题的复杂性、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政治化倾向和世卫组织的治理限度决定了协同治理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为此,国际社会需要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坚持公共卫生多边主义,警惕美国另起炉灶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冲击。同时,世卫组织发挥协同治理功能的制度化需求迫在眉睫。此外,新型国际公共卫生治理制度是推动多元制度协同治理的重要力量,将发挥愈加凸显的关键作用。作为国际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成员,中国的负责任国际承诺为国际公共卫生制度重叠提供了重要的协调路径,中国支持世卫组织发挥领导作用,加强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世贸组织、金砖国家集团等多边制度框架内的协调配合和相互支撑,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The political and strategic landscape of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n region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since late 2010 and the events now loosely defined as the ‘Arab Spring’. The dust has yet to settle in many Arab capitals and 2013 is set to be another defining year for the greater Middle East as regional actors, particularly new Islamist-led governments, take on more direct roles in influencing political, military and social developments in the Arab world. Israel and the Palestinian factions of Hamas and Fatah are not immune to these developments and while progress towards peace has been all but non-existent, change in the region must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more tensions and conflict. The EU and US should work to establish greater Arab ownership of the diplomatic process, convince Israel that its security is best served by assuming a proactive approach to its changing neighbourhood and strive to harness the new realities in the region to modify the incentive calculus of the major domestic players in the conflict.  相似文献   

14.
技术进步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本文主要探讨马来西亚政府技术发展战略的三次转变过程,从理论上分析金融危机后马来西亚技术发展政策演化的特征,指出近年来马来西亚研发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For all the novelty of a democratizing “Arab Spring”, there have long been pockets in the Middle East where Arabic-speaking voters have gone to the polls in competitive elections, albeit as minority citizens. This article sheds light on such voting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Israel, where passions are intense even as the issues and candidates are local. Contradictions between Western notions of electoral democracy and the power of the Arab extended family (hamula) result in what we call “electoral hamulism”. Unexamined heretofore in the scholarly literature are the variability of polling station openness and the methodology of electoral observation in the Arab electoral world. Also underappreciated are psycho-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electoral loss. Overall, the article takes up Valbjørn’s call for “meta-study” analysis and “self-reflective” rethinking of the study of Arab politics.  相似文献   

16.
海洋污染合作治理作为公共政策本质上是要解决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东亚海域污染情况复杂,合作治理难度大,尽管目前已有东亚海洋协作体、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计划等合作机制,但成效甚微。"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回应了多极化时代背景下全球海洋污染治理格局变化,聚合了海洋污染治理的全球共识,为解析和指导东亚海域污染合作治理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深描东亚海域污染各治理主体在合作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揭示其行动逻辑及作用机制,深刻分析存在的问题,阐释东亚海域污染合作治理博弈产生的动因,通过经典博弈模型描述中日、日韩、不同发展程度国家间及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博弈过程,能够解释东亚海域污染合作治理效果欠佳的症结所在,进而需要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全面优化各治理主体行动策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完善东亚海域污染合作治理机制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role of newsmakers as intermediaries in the shaping of external perceptions and reception of narratives advanced by different actors remains sparse in EU studies. This contribution fills this gap and addresses the personal images of the EU of newsmakers. We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ose personal perceptions and their link to professional values of audience interest, newsworthiness and objectivity in reporting the EU. The article will demonstrate that all journalists perceive EU coverage in their respective locations are led by local priorities. Negative views of the EU as a weakening, biased, ineffective, elitist and arrogant actor are dominant. Arguably, they create conditions for the birth and dissemination of Euro-distant and even Euro-sceptic media narratives. The article will explain why this is the case while drawing on political/ideational and business/financial explanations.  相似文献   

18.
现代以色列国在中东政治格局中奉行极为独特的政治、军事与外交政策,尤其对国家安全有着十分强烈的追求,历来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决策机制的建设。进入后冷战时代,以色列的国家安全受到来自内外部一系列因素的挑战,在此情形之下,以色列政府及时调整国家安全战略,建立起一整套维护国家安全的运作机制与法律体系。以色列国家安全委员会自1999年成立以来,其职能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2008年以色列议会通过的《国家安全法》是其重要的转折点。以色列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设立和职能发展,在完善国家安全的顶层设计、增强国家安全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强化反恐怖主义与危机状态的管理和控制、推动国际安全事务的对话与合作等方面对以色列国家安全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以色列国家安全委员会存在一些制约性因素,但这个机构在以色列应对地区冲突与纠纷、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等方面成效显著。以色列作为当今世界国家安全体制比较完善的国家,其国家安全委员会正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顶层设计,以色列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国家安全决策过程中的一系列经验教训具有较为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Analysis of narrative can help identify the expectations actors hold about each oth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is article triangulates a mix of elite interviews, media content analysis and an original Q-sort public opinion methodology to map the presence of narratives about EU relations among young Israelis and Palestinians. Our aim is not to explain the effects of EU public diplomacy in these countries. Instead we aim to identify the narrative “terrain” or conditions that the EU communicates to and with and, drawing on feminist and everyday narrative studies, to examine the role of affect and identity to explain why some narratives are more “sticky” than others in those societies. We find, first, a broad recognition that the EU’s capacity to act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s necessary but limited in the face of greater challe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indeed, within the EU itself. We find, second, little evidence that young people radically reshape the narratives they encounter in their public spheres, but nevertheless some important divisions emerge that pose problems for how EU policymakers can communicate consistently without dismaying some citizens in third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