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几年,我国企业劳资纠纷频发,劳资争议案件数量大幅度上升,呈现"井喷"之势。如"富士康N连跳"、"本田南海工厂罢工"等等,一桩桩劳动纠纷引发的员工群体性事件牵动着人们敏感的神经,群体性劳资冲突因其普遍性和频发性已然成为中国社会矛盾的主要焦点之一。当前劳资矛盾表现为"群体的突发性、维权的激烈性、法外的权益性、诉求的威胁性、解决的困难性"五大特点,如何化解群体性劳资矛盾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金桥开发区工会联合会知难而上,与时俱进,对此作了积极有效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2.
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主体,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非公企业爆发了许多因工资、福利、保险甚至劳动工时的劳资冲突事件,特别是2010年富士康事件和南海本田事件把劳资冲突的问题引为"视点",社会倍加关注。本文试从组织学的视角出发来解读与分析在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对化解劳资冲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3.
《民主》2015,(7)
<正>【提案背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其经济、政治、社会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而现实的"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为劳动关系中的弱势一方,工人权利的实现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程度。  相似文献   

4.
合作与冲突是劳资博弈的基本形式。在劳动关系各利益主体的互动博弈中,合作是通过利益协调机制,使得雇主和员工利益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均衡点,但利益协调机制阻塞,利益分配的失衡也引发劳资纠纷和矛盾。劳资博弈模型分析了利益主体各自的效用函数,探讨其合作与冲突的预期收益。面对劳资冲突客观存在的现实,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劳资冲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劳动争议快速增加,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系统的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因此,在我国上位法对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缺失的情况下,构建符合上海实际的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乃是当务之急。适逢《上海市集体合同条例》修正案刚刚颁布即将实施,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群体性劳动争议事件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保护弱者、劳资自治、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统一等构建上海群体性劳动争议调处机制的理念,提出了权利争议强制仲裁等具体对策建议,希望可以推进上海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并为在国家层面构建和谐的集体劳动关系提供上海模式的有效经验。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腾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劳动关系,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和企业工会是日本劳动关系的三大支柱。本文通过深入研究日本的劳动关系管理实践,建议我国应从建立完备的劳动法律体系、切实增强工会作用、以福利分配形式缩小收入差距、大力推进三方协商机制以及贯彻落实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等方面加强作为以缓和劳资冲突、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发韧于政治学领域的概念,工业民主在内涵上强调工人对企业内部权力资源的分享和对管理决策的参与,因此对劳动关系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历史发展来看,工业民主理论和劳动关系理论都把如何解决劳资冲突作为所关注的首要问题,二者在发展上存在互动性。基于民主理论的分析,工业民主融人劳动关系治理具有必然性。作为一种劳动关系的有效治理路径,工业民主的制度价值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工业民主是一种劳资利益协调机制;工业民主是一种权力的制约和分享机制;工业民主鼓励和平解决劳资冲突;工业民主强调参与。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工会建设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民营企业工会的基本职能仍未能有效而全面的体现,劳资冲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时有发生。深入分析民营企业工会发展的阻滞性因素,探索建设民营企业工会的对策如下:积极扩大其组织规模和数量;普及劳动合同法以及工会法法律知识;明晰工会自身的性质,回归工会的职能。  相似文献   

9.
劳资冲突与产权制度存在密切的关系。在企业内部,劳资冲突源于人力资本产权所有者与物质资本产权所有者之间的相互博弈。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理论性质以及人力资本产权主体与物质资本产权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劳资冲突产生的根源为: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对物质资本产权主体的从属性和依附性;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和物质资本产权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人力资本的收益权在实现上存在障碍;人力资本形成专用性之后,雇主不兑现初始承诺。基于我国目前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的不完善,劳资冲突产生的根源为:人力资本产权私有制度未被确立;人力资本的出资和价值评估制度不完善;人力资本流动机制不健全。完善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是解决我国企业劳资冲突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韩春  陈元福  李晓鹏 《学理论》2013,(21):98-101
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和社会结构重构期,社会矛盾突出,特别是劳动关系问题更是成为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影响因素。二战后德国成功推行以劳资共决制为核心的经济民主化政策,使得德国尖锐的劳资矛盾得以缓和,劳资双方在社会伙伴关系中实现了德国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德国劳资共决制建立和内容探究,以期为我国的和谐劳动关系的建构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香港劳资关系稳定;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劳资纠纷与冲突增多,但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走向平稳。这与香港的劳工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以"工联会"为代表的香港工会在劳资冲突化解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它主要通过影响劳工立法和政策、介入劳资事务协商、直接处理劳资争议的途径化解劳资冲突。"工联会"走上层政治路线以协调劳资关系,也是香港工会化解劳资冲突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郝丽 《理论探讨》2012,(2):106-109
伴随着我国非公经济的不断发展,非公企业中劳动关系的矛盾也不断激化,落后的管理方式、劳动者需求层次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转变、工会的形同虚设使劳动争议案件和劳资纠纷不断增多.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政府的作用,建立劳动关系管理新模式,确立和维护“劳动三权”,健全劳动法律制度和工会组织,真正实现工会的代表性和独立性,去政治化解决罢工问题,正确评价冲突与社会稳定的辩证关系问题,平和而顺利地解决劳资矛盾,在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使劳动者的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民工荒"现象的加剧意味着中国劳动力供求开始逐渐趋于平衡。劳动力供应格局的改变以及劳动力价格的上升,直接形成了市场倒逼机制,推动着中国劳资格局的变革。新的劳资格局的完善,需要通过政府加快制度化建设化解劳资矛盾、企业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改善劳动关系、劳动者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以成为理性成熟的劳动关系主体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协调劳动关系、保护劳动权益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提供劳动就业服务的重要内容。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南山区通过调整行政主导型的劳动关系调节模式,逐步实现街道及街道以下基层工会的"去行政化",保护劳动者的产业公民权,建立集体谈判制度,从而在复杂的劳资冲突环境中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这几年来劳资纠纷频频发生,劳资冲突日益激烈和尖锐。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内有效解决劳资冲突,构建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引人关注。作为市场经济后进国家,  相似文献   

16.
"上代下"维权是工会参与处理劳资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方式。但是,目前"上代下"维权面临启动缺乏制度化的机制、可以凭借的手段和资源较少以及下级工会和会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等困境。从实践来看,上级工会妥善处理劳资群体性事件,较切实的做法是努力激活"上代下"维权机制,即在工会系统内部建立完善的劳资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机制;探索地方工会干部考核制度的改革;切实做好基层工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7.
群体性劳动争议在社会转型期必须积极应对,努力寻求治本之策。本文对群体性劳动争议生成的外部因素、企业内在因素进行了剖析,并从应对群体性劳动争议的紧迫性、运用市场化手段调节劳动关系、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去产能对我国劳动关系的影响在各地的表现程度不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去产能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劳动关系总体稳定,但职工处于弱势地位的现实并无实质性改变。企业在制定职工安置方案时或有关问题没处理好,可能引发劳资冲突。为推动去产能顺利进行,工会组织应找准定位、履行职能、抓住核心、积极作为。各级工会组织要分工合作、各尽其职,在去产能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国家父爱主义对劳动者的照顾有加,但并未能扼住由劳资矛盾导致的群体性事件。解决对策主要有:搞好制度的建构与落实;相信草根的力量;营造好维权的大环境。  相似文献   

20.
夏玲娟 《党政论坛》2009,(17):36-38
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各用人单位执行劳动合同法的情况各异,有些用人单位严格依据劳动合同法规范劳动合同关系,而有些用人单位则认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提高了其用工成本,从而纷纷采取一些措施规避劳动合同法的某些规定。总体而言,劳动合同法实施中各种矛盾都可归结为资方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有效平衡劳资双方之间利益冲突才能促进劳动合同法不断完善和全面实施。劳资冲突向来是倍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权益保障更是社会民生问题,因而劳资利益冲突的解决离不开政府通过行使职能进行协调和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