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网络信息时代,网民个人隐私权被侵犯形式包括非法收集个人信息、商业买卖个人信息、技术手段窃取个人信息和政府或工作单位存在信息不安全因素等.面临日益频繁的侵犯网络隐私权现象,如何有效地实现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而个人保护、立法保护和规范商业行为是网络隐私权保护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2.
公序良俗原则作为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在侵权法中,其作用主要是起到最低限度的限制与保护利益,在行为自由与权益保障之间维持着平衡。无论是在德国模式还是法国模式中,公序良俗原则的作用在侵权行为法一般条款中都有体现。然而,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二条的规定存在不足之处,公序良俗原则的作用难以发挥,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3.
纯粹经济损失问题在我国的研究较晚,尽管近几年来出现了不少与之相关的案例,各界依然没有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然而时代的发展与公众意识的觉醒对个体权益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问题终于进入公众视野。我国《民法通则》由于颁布时间相对较早,其对纯粹经济损失问题的指导意义掺入了学者很多推理和猜测的成分,虽勉强说得过去,但毕竟与立法原意无太多关联,直到《侵权责任法》出台,理论界对纯粹经济损失的讨论才真正有了着力点。  相似文献   

4.
共同侵权行为及其责任的侵权责任法立法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共同侵权行为及其连带责任作出了新的规定,其中主要涉及的是共同侵权行为本质特征究竟是主观说还是客观说问题,以及连带责任应当遵循何种规则的问题。这些规定都与传统的规则有所不同,在制定侵权责任法的时候,应当如何抉择?本文的意见是:可以选择共同侵权行为的本质特征的关连共同主张,但是不能采用新的连带责任规则。  相似文献   

5.
立法层面对"道德"的吸收不仅是有条件的,而且是受限制的,主要受制于承认理论的检验。道德因素在法律适用中的作用应且仅应作为法解释的考量因素。解决侵权行为的危机有两种路径,即内在创新或外在创新。但无论那种危机解决模式都需道德的勃兴。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我国奉行大陆法系的一般做法,对于侵权责任的损害赔偿采用"补偿性原则",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侵权行为带来的损害只依靠"补偿原则"难以获得足够的救济,同时也为了预防和惩戒故意、重大过失侵权行为,<侵权责任法>仅在"产品侵权"中谨慎地引入了"惩罚性"赔偿原则,以期实现法律的实质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7.
侵权责任法出台之前,在侵权案件的法律适用上,司法机关只能适用民法通则及相关的司法解释。侵权责任法的出台使公民的宪法权利得到保障,有利于维护法律的统一性与严肃性。但其在侵权行为的基本类型的划分上,应以侵权责任归类原则作为标准,覆盖所有侵权行为,将侵权责任法定位在特别法,明确其是否具有溯及力,以期其更具有现实意义及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侵权责任法》第八章专章规定了环境污染责任,由于规定较为简略且内容含糊,引发了人们对环境污染责任适用范围是否包括环境损害的争论。从六个方面对观点分歧的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法理分析后认为:《侵权责任法》第八章建立的环境污染责任制度仅适用于因污染而变坏了的环境介质间接地对特定人的人身和财产造成损害的救济,不适用于环境生态功能损害的救济。至于环境介质本身损害的救济则适用《侵权责任法》中一般侵权的规则,也不能适用环境污染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9.
《侵权责任法》的颁行首次在法律层面上赋予了城乡居民请求等额死亡赔偿金赔偿的权利,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这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重大进步。但有媒体断章取义,将其视为"同命同价"赔偿原则确立的依据。事实上,无论是"同命不同价"或者"同命同价"皆是对死亡赔偿金法律性质的误读。为了避免媒体谬论对社会民众产生误导,本文首先澄清死亡赔偿金的法律性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司法实践,深入分析《侵权责任法》第十七条存在的立法缺失,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作为侵权与不作为侵权是以行为为逻辑起点对侵权行为的划分,不作为侵权行为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但是二者在具体的实践中却不易辨认。不作为侵权责任在构成要件上有自己的特点,其规则原则也有特殊性。我国不久之前开始实施的《侵权责任法》中并没有提及“不作为侵权”,更没有分析不作为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11.
我国侵权责任法是一部专门性、技术性及思辨性都很强的民事立法。在多元利益的复杂权衡和多种价值取向的艰难博弈中,侵权责任法吸纳当今最新学理研究成果并努力将现代立法技术发挥到极致。侵权责任法理性、冷静地审视我国当下社会全面转型的生活现实,最终在民事权益保护与行为自由、一般侵权与特殊侵权、责任主体与责任关系等价值选项中谨慎谋划并作出立法者期待能够回应现实生活的理性选择,最大限度地体现出瞻前顾后与左顾右盼式的辩证思维智慧与机智灵巧的平衡理念。  相似文献   

12.
侵权责任法从立法形式、模式、内容等方面彰显出一定的理性,但以侵权责任法的救济法定位、功能实现及理性的构建要求等理念审视总则,侵权责任法应删除“制裁”的立法目的、增加基本原则、完善侵权责任的一般条款、明确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概括性条款及补充不同责任承担方式下的责任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13.
纯粹经济损失是指行为人之行为导致受害人直接遭受到的,非因自己人身或有形财产遭受损害而引发的经济上的不利益或金钱上的损失,其具有独立性与抽象性、连锁效应性、损失产生于不具明确外观的利益受损等特点。由于这类损失的独特个性,其赔偿问题已经成为法律上的一个难题。英美、法、德各国分别在侵权、合同两种路径下实现救济并寻找合理性。我国亦应在侵权法的框架来实现救济,并通过多种政策因素的利益衡量来实现救济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4.
新颁布的《侵权责任法》虽然没有将公平责任作为归责原则,但并不能否认公平在侵权责任法中的价值。公平原则是侵权法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准则,个别情况下可以直接适用。《侵权责任法》实施前,公平责任曾是法院裁判的归责依据,《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四条也是公平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15.
《侵权责任法》首次通过民事立法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本文阐述了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所确立的赔偿范围、构成要件及如何具体确定赔偿数额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民事立法法典化的背景下,知识产权侵权应当与侵权法的一般理论保持一致,使得知识产权法在侵权领域进入民法典。传统侵权理论以"tort"为基础,而知识产权侵权以"infringement"为基础,二者在侵权行为的界定及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上明显不同,需要对二者进行调适。知识产权侵权进入民法典不应忽视知识产权侵权的特殊性问题,应给各知识产权立法留有足够的空间,以实现民法体系的协调。  相似文献   

17.
《侵权责任法》作为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基本法的角度对侵权责任作出规定的,但一部《侵权责任法》解决不了所有的民事侵权问题,世界上也没有一部侵权行为法能够囊括所有的民事侵权内容.从《侵权责任法》保护范围来阐明哪些权利和利益受到《侵权责任法》保护,并就其立法模式在比较法上进行比较观察,可以查找存在的不足和创新之处;从归责原则的变化发展,整理侵权行为法的历史沿革,将预测侵权行为法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侵权责任法》规定的网络侵权责任的理解与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了网络侵权责任的基本规则,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对自己实施的侵权行为应当承担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网络用户利用网络实施侵权行为承担连带责任的规则,是提示规则和明知规则。理解和解释第36条规定的网络侵权责任规则,应当遵循依法、稳妥和保护原则,划清网络侵权的界限,依法制裁网络侵权行为,同时又要保护好互联网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已于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支架性法律,其立法思想和宗旨反映了中国法制进步的历史潮流,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对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明确侵权责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级党政部门要认真学习这部法律,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在实施行政管理行为和民事行为的过程中,不能以行政权力干预被管理者或公民的私权,要尊重他们的合法权利,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政府管理的行政效能,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20.
在追求和谐立法政策指引下,我国《侵权责任法》诸多条款过度强调受害人的权益保护,过分强调秩序、公平和安全的价值。第2条和第6条第1款把秩序的价值推向极致,因而只具有政策宣示的意义,不能单独作为裁判的依据。第24条公平分担损失条款应当限缩解释,原则适用于生命权和健康权受损害,且不能通过其他途径予以救济的场合。第37条规定的安全保障义务,作为框架性的作为义务,不得扩张解释。第29条规定的不可抗力条款应当扩张解释,把意外事件作为免责事由。弘扬行为自由理念,强化过错责任的功能,,保障无辜者不被追究,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