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运用犯罪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及生物电子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利用专用心理测试系统,通过微机同时同步记录人的多项心理生物反应参数,以此推断被测人心理上与案件事实相关对应的记忆痕迹,进而判明被测人是否“无辜”或为犯罪嫌疑人。这项技术是通过犯罪心理痕迹的动态描绘,编制测试题目,经过测前访谈、实际操作测试和图谱评判,探查把握被测人情绪记忆心理痕迹的相关程度,以此准确地将无辜者和涉案人员区分开来。我局自购置了SPS型心理测试仪以来,不断地将这项高科技手段运用于侦查破案,相继破获…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在突破重大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中,时常有涉案人自伤、自杀和脱逃事件发生,在社会上给检察机关造成恶劣影响,同时也有迫使检察机关正在查处的案件因涉案人的自伤、自杀、脱逃而中断,给及时突破案件,证实和揭露犯罪带来极大困难,使反贪污贿赂工作受到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分析和掌握涉案人在自伤、自杀及脱逃前的心理活动、行为表现,对预防和制定突破阶段涉案人自伤、自杀和脱逃事件的发生有着较强的实用价值和普遍的指导意义。一、涉案人犯罪阶段的心理动态和自伤、自杀、脱逃意识产生的内在因素涉案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的心…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提高案件调查的质量和效率,我们必须跳出一接到案件线索就正面接触涉案对象,将审查涉案对象作为案件调查最重要环节,集中力量通过长时间的拼体力、拼意志、软磨硬攻,在取得涉案人口供上下功夫的案件调查模式。案件初查工作重心前置,在收集、固定外围证据上下功夫。   调查重心前置,就是在不接触、不惊动涉案对象的情况下,把查案的工作重点放在收集、固定证据上。这样即使将来涉案人不供认,也可以从外围证据上认定其犯有违纪错误。   案件调查工作重心前置,要克服“罪从供定”、“无供不录案”的传统观念,牢牢坚持“重…  相似文献   

4.
测谎技术是借助于生理、医疗仪器,动用生理学、电学、现代医学等相关知识,刺激被测者的心理及思维,根据所获得的图表数据,评断被测对象的陈述是否诚实的一门科学技术。测谎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投入使用。我国于1992年研制成功了第一台测谎仪-PG-I型心理测试仪。在案件侦破中取得较好效果。测谎是测试嫌疑人说谎时紧张心理状态下的压力反应。即通过事先编制的问题,对嫌疑人提问,触发其心理反应,引起心理上的差异。具体方法是通过测量人体中最敏感、不易受大脑皮层控制而反映人的本能条件,反映心理矛盾和心理压力的指标——皮肤电阻、呼吸和脉搏。以这三项生理图谱对应率的高低所到达的标准来判别被测人与案件的关系。一、测谎技术在侦察破案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甄别无辜、确定嫌疑使用仪器本身就给被测人心理造  相似文献   

5.
测试主题是心理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呈现给被测人的相关心理刺激所体现的中心思想和核心内容。能否找出案件的测试主题,编制出恰当的测试题目是测试成功与否的关键和核心。在确定测试主题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性、关联性、感知性、系统性等原则,并在全面掌握、分析案件相关信息和被测人的"污染"与"漂白"的基础上确定测试主题。  相似文献   

6.
孔得婷 《法制与社会》2014,(11):175-176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依据人心理活动及其与生理活动之间关系,通过言语刺激使被测人的生理指标发生变化,同时运用相关仪器将这种变化记录下来,从而判断被测人与案件的关系。主要包括六大阶段,其中心理访谈贯穿其中,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成功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使心理访谈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了解心理访谈的心理学依据,了解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中不同阶段谈话的要求、步骤、内容、目的以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7.
陈世革 《政法学刊》2005,22(3):38-40
司法心理测试应用于刑事侦查时,其最终目的是了解案件的事实真相。心理测试员应根据被测人的心理各不相同的特点,采用同情理解法、激励法、推托罪责法、减轻精神负担法、连累亲人法、摆脱困境法等不同的劝导说服法,来影响被测人说出真情。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芜湖市公安局1996年9月购进了一台SPS—2000型测谎仪。通过大量的学习和模拟试验,测试人民员已基本掌握了出题、评图方法,并开始对一些案件的当事人进行尝试性的测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仅一年多的时间内,芜湖市公安局测试员共测试案件有关人员17名,其中男性15名,女性2名。通过测试,确定有犯罪嫌疑的4人,排除为非犯罪嫌疑的9人,不能确定的4人。另外,我们还协助铜陵市公安局对两名嫌疑人进行了测试,均予以认定,协助破获了两起大案,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心理测试技术已日趋成熟。测试程序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采取了六个步骤。 1.收集资料,制定测试计划和出题方案。主要是了解案情,收集案件有关资料,明确本次测试的目标;同时了解被测人的心理、生理状况;在此基础上编制  相似文献   

9.
事件相关电位测谎是在对信息加工脑活动的电生理显示的基础上,通过直接读取案件相关的脑电位变化,来判别被测人是否与案件有关的心理测试方式.文章从心理测量学的角度分析此种测试方式的科学性、客观性并认为该测试方式的指标选择具有代表性.可测性和可接受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0.
在专利无效宣告案件中,请求人越来越多的使用网络证据来证明涉案专利权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或者外观设计在申请日之前已通过网络公开,因此不符合授权条件,应予宣告无效.由于网络证据具有修改不留痕迹的特点,其真实性和证明力的认定也就成为此类程序中的焦点和难点.经过公证的网络证据的形式真实性(即证据资格)应当被认可,而网络证据的"实质真实性"则属于证明力问题,需要根据其"被修改的可能性"来评判.根据举证责任分配和证明力认定的规则并结合双方当事人从相关技术方面的举证情况,可以对"网络证据是否被修改"的辅助事实做出认定,从而确定网络证据对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程度.在该辅助事实真伪不明时,不能根据证明责任对其做出认定,但无效宣告请求人对主要事实承担证明责任,应承担不利后果.  相似文献   

11.
李旻  周尧 《法制与社会》2011,(6):74+76-74,76
投毒案件往往会因为毒品来源的广泛性、毒品处理的容易性以及微量证据收集的困难性而导致久侦不破,陷入疑难。然而,作案人在投毒的过程中在大脑中形成的犯罪心理痕迹确是客观存在的。犯罪心理痕迹反映着作案人作案前、中、后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心理特征以及行为活动等内容,直接反映着作案人与案件的关系,因此,应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通过检测被测人有无犯罪心理痕迹来寻找和甄别犯罪嫌疑人成为侦破疑难投毒案件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本文通过一起特殊的投毒案件,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投毒案件侦破中的有关情况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12.
案件的心理线索是指案件的具体情节中能反映作案人、被害人、证人的行为动机、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的有形和无形的线索.在案件审理中,由于案件的心理线索不象物质痕迹鉴定那样可以成为案件成立的证据,容易被司法人员所忽视.其实案件的心理线索也是判断案件是否成立,判决是否有误的重要线索.笔者对一起杀人案从作案动机、预谋性、证言心理等方面依据心理线索进行分析,认定此案判决有误.  相似文献   

13.
王亚明 《法治研究》2014,(12):117-124
申请财产保全错误有多种情形,司法实践中,比较集中的财产保全赔偿纠纷包括三类:一类是申请保全人在原审案件中败诉导致被保全人起诉要求赔偿;第二类是申请保全人在原审案件中部分请求未被法院支持导致被保全人起诉要求赔偿损失;第三类是申请保全人在保全后撤诉或不到庭应诉而视为撤诉,导致被保全人起诉要求赔偿损失。但是保全错误是否赔偿损失应具体分析,应当根据保全申请人的过错程度、权利行使是否符合比例、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来判断财产保全是否错误,是否应当赔偿被保全人的损失。在认定保全是否错误时,应当考虑案件的复杂程度及因果关系的直接程度,通过主观层次、客观层次、利益权衡及诚信原则来判断和认定,在认定保全错误的情况下,根据是否产生损失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赔偿。对于没有产生损失的,不影响对财产保全错误的认定。  相似文献   

14.
庭审案件事实认定程序规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华 《法学杂志》2008,(1):38-41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庭审案件事实认定的顺序与侦查程序的证据调查顺序基本一致,均以被追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作为开端,"口供作为证据之王"仍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审判中立的基本要求以及证据认知的基本规律,使案件事实的认定易于出现偏差,甚至影响到案件事实认定的准确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应当革除以上弊端,调整被告人口供在事实认定中的顺序,提升其他证据在案件事实认定中的位次,构建具有层次结构的案件事实认定的证据调查体系,使案件事实认定程序符合证据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案件事实被"证明"、"解读"和"串联"不断递进的逻辑思维顺序,从而提高案件事实认定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邓戎  李守斌 《证据科学》2005,12(2):93-93,92
近年来,医疗机构因对损伤的抢救、治疗等医疗活动存在缺陷而被诉诸法律的案件呈大幅增长态势。由于医疗因素的介人,对其原始损伤及结局的认定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评判该因素对损伤结局的影响及程度,是司法鉴定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一生效判决的案例人手,就损伤、医疗因素、结局三者的认定及相互关系以及此类案件医疗事故提起主体等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监察》2010,(23):56-57
在经济类违纪违法案件查办中,常常遇到被调查人亲属隐瞒或者帮助隐藏转移违纪违法所得等问题。一些地方往往只注意处理被调查人,而忽视了对其亲属这种行为的认定和处理。浙江省金华市检察院在一起受贿案件中将犯罪嫌疑人的家属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起诉,并最终获得人民法院的认定,其司法实践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激励测试是心理测试的重要一环,是案件相关测试前的预演,一次成功的激励测试,可以让被测人亲身感受测试过程,提高注意力,尽快进入测试状态,增加其对心理测试准确性的信任,也可为案件正式的测试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8.
当事人和解公诉认罪案件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公诉认罪案件,是指被追诉人在刑事诉讼程序中自愿承认被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实的公诉案件。由于被迫诉人自愿承认犯罪,公诉认罪案件在事实认定方面相对较为简单,事实认定不再是刑事诉讼程序的核心内容。合理设置公诉认罪案件的刑事诉讼程序不但能够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还能提高刑事司法的整体效能。近年来,  相似文献   

19.
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测试技术的广泛运用与司法对其结论的态度形成巨大的反差.基于心理测试技术的可靠性及其结论的正确性,被测人与案件和事实的关联,以及针对被测人的生理心理反应所形成的以图谱形式表现出来的痕迹,可以明确心理测试结论具有鉴定结论的证据资格.心理测试结论属于有限可采的补强证据,其证明力由法官自由判断但又对法官心证形成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20.
另案处理是指公安机关向检察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刑事案件中只将部分犯罪嫌疑人移送审查起诉,而将其余的犯罪嫌疑人或涉案人作另外处理。采取另案处理的方法是客观实际情况的需要和诉讼效率的必然要求。另案处理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共同犯罪或涉及多人犯罪的案件中有的犯罪嫌疑人在逃,但不影响其他在案犯罪嫌疑人正常诉讼的;二是有的涉案人不构成犯罪,而作其他处理的;三是案件中有的犯罪嫌疑人因涉及其他犯罪而单独处理的;四是有的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一时难以查清,证据不足,需要继续侦查后再另行诉讼的。上述情况作另案处理是完全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